说中国机构再不改组,就极不适应经济建设和时代的需要。这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事
【美国中文《联合日报》一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连载文章】赵紫阳在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宣布,国务院要大举裁并机构、精简冗员的决定。这项宣布特别使人关注。惊人的机构重复和冗员为了了解机构臃肿与冗员充斥的情形,笔者利用在京之便,特请教了一些朋友,他们列举了下面几个大项:
首先就是机构严重重叠。中共政府机构的设置,建国初期是“一边倒”,照搬苏联模式,后来虽然经过一些调整、改变,但基本结构并无改变。例如工业机械部门中,从第一机械工业部到第八机械工业部,已达八个之多,还有农业机械部、冶金工业部、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等;又如农业部门,除了农业部之外,还有农垦部、粮食部、水利部、林业部;能源部门中,赊石油部之外,又有化工部、电力部和煤炭部等等。这么多类似部门,而又各自成立自己的体系,于是机构重复、建设重复的现象极为普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惊人浪费。在同一个城市里,你建一个修配厂,我也建一个修配厂;有时明明煤炭厂就在隔邻,但因不是对口的系统,偏偏要到外省或数百公里之外去运煤,这类事例,不胜枚举。中共的经济基础本来就薄弱,再加上形成如此壁垒分明、门禁森严的“部门所有制”,不仅原材料、能源的消耗加重,就是人才、技术力量也更加分散薄弱了。
其二,就是层次繁多,数不胜数。以国务院系统而言,建国初期是四委三十个部(四委是国家政法委员会、文教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和计划委员会),每个委员会管辖几个部。后来改为国务院的几个办公室。文革以后,又恢复各委,而且不断增设,农委、经委、建委、科委、进出口委、机械工业委、能源委、对外文委、民族事务委、计划生育委、体委、外国投资委等等,各委之下,管辖各部各局。现在,国务院的委、部、局、办公室达一百个。
中央如此,等而下之的省市、专区和县也照办,有相应的厅局以之同上级“对口”;军队的后勤部门也一样。尤其是专区,按宪法规定,专署是省政府的派出机构,是代表省政府检查、督促政策法令的实施和贯彻的,没有必要样样和省里对口,可是现在也搞得庞大无匹。结果是叠床架屋,手续繁多。遇事顺手时,大家都要管,婆婆很多,七嘴八舌,都要照办;遇事扯皮时,则你言我语,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难下决定;遇事风险时,又你推我搪,根本不办。
在大陆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请示一个小小问题,也得经过五、六重关卡,甚至十多个关卡,盖上三四十个印章,费时半年一年不得要领,最后批下来,已时过境迁,费时失事。
其三,各部门虚职副职过多。现在中共官场“婆婆”多的情况极之严重,单是国务院,正副部长就近一千人,司局长近五千人。各个部门的副部长,基本上超过十人,有的达二十多人之多。在各个部门中,副主任、副局长、副处长、顾问等等,人数繁多,已经司空见惯,有的拿工资不上班,有的上班不经常,加上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矛盾重重,于是局长的决定如不征求所有副职同意,说是“个人专断”;开会解决吗?又人多难以到齐,结果是公文旅行,在一个机关内也得游上一两个月,尤有甚者是压到抽屉里,研究半年,不知下落。在四化建设如火如荼,各国经济竞争如此剧烈之际,如此效率,怎能适应?
其四,经济管理机构,不是按经济规律来组织、建立和管理经济,而是用行政办法来管理。结果是只讲行政命令,不讲经济效果,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行政人员越多越好,权力越来越大;专业人员越来越少,权力越来越小,甚至毫无权力。各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大量出现。在西方是社会办学院,办医院;在中国却是学校办社会,医院办社会,有的单位,简直除了火葬场之外,什么都要自己办。结果是企业亏本,不讲经济效益。
对这次国务院机构的大改组,中共决策层倒是下了极大决心的。邓小平曾说过干部制度的改革是件大事,很不容易进行,但又非决心整顿不可。统筹规划安置冗员的确,中共机构再不改组,实在极不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太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这确是一件大事,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事,也是关系到中共命运的大事。
那么,中共机构的这场大改革,准备从哪几方面着手呢?我探询了北京的一些消息灵通人士,得到的情况是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裁并机构,以减少重复现象;二、削减层次,以提高效率;三、裁减冗员,以精简机构;四、以经济规律,重组各类企业管理机构。
为了妥善安排被裁减的人员,国务院最近已经特别设立了离休退休干部办公室,专门处理问题,务求缓和和解决裁员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