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中央重大部署及政策举措
从“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四大角度全面系统阐释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思路和实践路径
作者:钟瑛 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新质生产力”诞生记
2023年7月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首次原创性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摆在九项重点任务第一位,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思路,首次写进中央文件,进入决策阶段。
2024年1月3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系统阐明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而系统的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作用、意义与实施路径,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发展思路的完整体系。
2024年3月
习近平在全国两会上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提出了贯彻落实的方法和要求,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新质生产力理念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并居于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首位。
2024年7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部署。围绕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新质生产力从理论走向全面实施,进入全面推行的阶段。
内容简介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作出的重大创新与部署,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先机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党中央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围绕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用好新型生产工具、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三大要素,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等等。因此,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是当前各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和发展的共同必由之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在全球科技日新月异、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本书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中央重大部署及政策举措,从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四个角度全面系统阐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思路和实践路径,有助于广大干部群众及时、准确、全面、深入学习和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工作。
作者简介
钟瑛 女,白族,湖南桑植县人,民建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第八届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陈云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当代中国经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多项,发表学术论文与理论文章一百余篇,参与撰写学术著作多部,出版独立专著五部。历年调研成果获评参政议政各类优秀奖项三十余项。主要代表著作:《资本的激情与理性——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证券市场》、《稳中求进的步伐:中国金融渐进式改革》、《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机制研究》。
目 录
第一章 为什么?——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与生成
第一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解析
一、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二、为什么要提出新质生产力?
三、实践中如何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二节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关系
一、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
二、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联系
三、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关系
第三节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生成逻辑
一、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
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支撑
三、新质生产力的思想孕育与生成
第四节 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突破与融合
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创新
三、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第二章 是什么?——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节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生产力三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
一、劳动者的新质提升
二、劳动资料的智能化变革
三、劳动对象的拓展与深度开发
四、生产力跃升的实践案例
第二节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
一、高科技特征重塑新质生产力的结构形式
二、高效能特征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竞争力
三、高质量特征标志新质生产力的质优成效
第三节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内涵
二、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要素分析
三、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政策策略
第四节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一、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二、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
三、科技创新催生新模式
第五节 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属性: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一、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
二、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三、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第三章 做什么?——找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第一节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现状与挑战
二、具有中国特色科技自主创新道路的实践探索
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路径
四、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激发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第二节 加快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科技创新成果产业转化机制的构建及完善
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实践探索
三、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四、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
第三节 加快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一、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时代价值
二、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与政策体系
三、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
四、以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实深度融合
第四节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一、做强绿色制造业
二、发展绿色服务业
三、壮大绿色能源产业
四、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
五、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第五节 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一、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二、新质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关系的冲击
三、新型生产关系的内涵与特点
四、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第四章 怎么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六大政策举措
第一节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一、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要求与发力点
二、产学研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的实践进展
三、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部署
四、地方实践:深圳做法
第二节 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
一、科技创新的举国体制内涵及演进
二、新型举国体制建设的现实要求与实施路径
三、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的战略部署与政策举措
四、地方实践:广东模式
第三节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内涵特征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布局部署
三、中国8大新兴产业与9大未来产业的发展状况
四、地方实践:江苏行动
第四节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核心内涵与根本要求
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部署与工作重点
三、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关举措与进展成效
四、地方实践:浙江先行
第五节 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
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内涵、要求与必然性
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与制度确立历程
三、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的政策举措
四、地方实践:浙江试验
第六节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内涵与实践要求
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行动部署与举措
三、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四、地方实践:上海先锋
后 记
精彩摘录
实践中如何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
对于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体现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一系列指示。
1、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一核心
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2024年3月6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民革界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的讲话)
习近平一再强调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在创新层面不同于一般创新,而是具有全新的时代特质与丰富内涵:一是更加注重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更加注重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二是更为强调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是以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以“算力”为代表的新型先进生产力;三是更为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相结合,需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今时代,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唯有加强原创性科技创新,才能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唯有加强颠覆性科技创新,才能超越原有技术并产生替代,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从高端芯片、工业母机,到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再到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才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提供支撑。
2、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现形式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重视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他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9月6-8日,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的讲话)“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9月7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11-12日,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讲话)“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新兴领域发展从根本上说源于科技的创新和应用。……要把握新兴领域交叉融合发展特征,加强集成创新和综合应用,推动形成多点突破、群体迸发的生动局面。”(2024年3月7日,习近平出席全国人大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的讲话)
总书记的讲话昭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成果不能停留于实验室,而要运用于生产线;科技发明不能存放于书架,而要走上市场。既要重视“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更要重视“从1到无穷大”的成果转化应用。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打通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链条,才能推动科技创新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历史实践一再证明,科技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引擎,创新则是决定未来的关键力量。纵观人类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创新始终是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从蒸汽机的诞生,为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到电话、电灯的广泛应用,引领了电气时代的来临,再到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催生了信息社会的崛起,每一次颠覆性科技创新与突破,都极大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新质生产力开辟发展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定能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一步步变为现实。
习近平还以能源产业为例,指出:“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2024年2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对地方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要求江苏“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充分表明像江苏这样的经济大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肩负着重任。
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对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视一以贯之。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目前,我国基本构建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但一些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依然存在。站在新时代新的起点上,必须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也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分,要让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跑出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度”。
3、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科学施策、因地制宜
针对各地方各部门争相布局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2024年3月5日,他在参加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总书记的讲话,既是立足江苏,更是放眼全国。这是总书记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最新要求,进一步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明晰了在平衡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中,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对于各地而言,关键是贯彻落实好总书记指出的“因地制宜”这一方法论,不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不是对立关系,关键是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排斥、清退传统产业,不能片面的理解为“腾笼换鸟”、“以新汰旧”,将资源绝对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中,从而轻视传统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并不等同于就是落后产业、无效产业。以我国工业为例,目前传统产业仍约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传统产业的平稳发展,对于稳就业、稳增长乃至确保产业安全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不同收入群体有较大差距,这一国情实际决定了,更多的情况是长期内多代产品、多代技术并存于市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萌芽中的未来产业并存,新产品与旧产品、新技术与旧技术同在。因此,各地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科技基因,以新兴技术替代传统产业的落后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和绿色转型,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紧密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开展。有所选择、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真正取得实效。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发展的重点难点也不尽相同,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我国的国情实际决定了,不同地方的发展阶段不同,新质生产力发展也会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一些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由于缺乏所需的资源禀赋、科技人才和产业基础等因素,目前尚不具备充足的条件大力发展“高精尖”新兴产业,那么,着力推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则是当务之急。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内涵丰富,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只是其中之一,还包括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等内容。各地绝不能脱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一哄而上,以各种行政手段强行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而是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产业发展作出科学研判,探索出发挥本地优势、提升本地特色的新路子。
4、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就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也就是说,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相匹配。
对此,习近平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习近平还指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围绕构建高水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2024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总书记的讲话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创新性应用与发展。202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总书记再次强调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下,推进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在于:以经济与科技体制变革为基础推动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以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为手段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为重点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为基点营造国际创新环境优势。总之,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办法打通堵点卡点,以制度创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必将有效破除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和障碍,让创新创造源源不断涌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挥其澎湃动能。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上述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进一步系统阐明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实践意义。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摆在九项重点任务第一位。2024年3月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居于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首位。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旨在通过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打通各种堵点卡点,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释放出进一步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度保障的鲜明信号,凸显党中央对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高度重视和迫切感,意味着中国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摘自《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