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图书 >> 政治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与当代走向》
发布时间: 2012-06-06    作者:包心鉴等    来源:人民出版社 2011-11-01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  者:包心鉴等著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1-1

【本书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与当代走向》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最终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与当代走向》运用历史与现实相交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基本规律和当代走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系统提炼。上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历史与现实相交汇的角度,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条件、主题、成果和意义。中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系统提炼了八大基本规律:“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互为条件,“基本原理”与“文化传统”交互作用,“时代潮流”与“中国国情”融为一体,“本质统一性”与“形式多样性”有机统一,“客观需求”与“主观创造”相互促进,“思想解放”与“思想统一”有机结合,反对“教条主义”与反对“经验主义”同时并举,“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相互支撑。下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走向”,从时代新变化、国情新发展、执政新要求的角度,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走向。全书既着眼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又着力于现实问题的关照;既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在当前众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果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与当代走向》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与新意。

【作者简介】

包心鉴,现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曾长期担任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等职务。是国内政治学界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界的著名专家。1993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山东省首届“十佳理论工作者”,1997年被评为山东省科技拔尖人才,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已出版<社会主义改革论》、《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政治建设论》等专著14部,在中央和省级报刊发表论文数百篇。有14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奖。

【目录】

导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基本经验与当代视野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视野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中国化的必然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神圣使命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及其伟大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主题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成果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意义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及其伟大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主题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伟大成果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意义

第四章 “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互为条件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三、遵循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互为条件的规律

第五章 “基本原理”与“文化传统”交互作用
一、“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南
一、‘文化传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
三、遵循“基本原理”与“文化传统”交互作用的规律

第六章 “时代潮流”与“中国国情”融为一体
一、科学把握时代潮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
二、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
三、遵循“时代潮流”与“中国国情”融为一体的规律

第七章 “本质统一性”与“形式多样性”有机统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
三、遵循“本质统一性”与“形式多样性”有机统一的规律

第八章 “客观需求”与“主观创造”相互促进
一、客观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依据
二、主观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条件
三、遵循“客观需求”与“主观创造”相互促进的规律

第九章 “思想解放”与“思想统一”有机结合
一、思想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
二、思想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指向
三、遵循“思想解放”与“思想统一”有机结合的规律

第十章 反对“教条主义”与反对“经验主义”同时并举
一、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大敌
二、经验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障碍
三、反对“教条主义”与反对“经验主义”同时并举

第十一章 “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相互支撑
一、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前提
二、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
三、“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

第十二章 时代新变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走向
一、和平、发展、合作时代主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十三章 国情新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走向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十四章 执政新要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走向

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起点、新成果与新体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 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维度
    3.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4. 李洪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5.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历程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与时代特征
    8. 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及基本规律
    9. 党的军事后勤指导理论与中国特色军队后勤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