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图书 >> 图书评介
一幅时代变革的历史图景
发布时间: 2022-04-28    作者:张杨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2-03-1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幅时代变革的历史图景

  ——《新中国小三线建设档案文献整理汇编(第一辑)》述评

  20世纪60—80年代,中央在三线地区和一线、二线腹地山区开展了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建设活动,主要涉及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等领域。历时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下简称国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因涉及国防安全,长期以来该领域研究资料多呈现为口述史、回忆录和地方志,学者获取一手资料途径有限,长期以来未受到学界的重视。近年来,国史研究领域新史料层出不穷,无论是中央文件和领导人文集的出版、地方档案与民间文献的整理,还是口述史料和影音资料的采集、地方报刊与史志资料的编纂,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史料的进一步扩充促使国史研究学术化程度加深,学者们有意识地利用多重史料构建立体多元的国史叙述。其中,三线建设的资料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例如,2014年,陈夕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一书出版,为学界提供了三线建设及调整改造的顶层设计和基本概况文献;2016—2020年,四川省党史系统编辑的《三线建设在四川》系列丛书则为学界提供了三线项目实施的地方文献。在大量新资料的基础上,三线建设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其研究逐步走向繁荣。与此同时,三线建设微观层面史料的不足也制约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企业内部的社会结构、三线职工的文化情感等史料尤为缺乏。

  2021年5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由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徐有威教授主编的《新中国小三线建设档案文献整理汇编(第一辑)》。该书整理出版了全国最大的小三线企业——八五钢厂创办的3份报纸:1970年由五〇七工程指挥部主办的《八五通讯》(以下简称工程指挥部《八五通讯》)共12期、1979年7月1日至1986年12月31日由八五钢厂宣传科主办的厂报《八五通讯》(以下简称宣传科《八五通讯》)共272期、1976年8月28日至1984年12月15日由八五钢厂团委主办的《八五团讯》共355期,此外还有八五钢厂档案全宗简介和7篇办报者的回忆、口述作为附录。全书共8册、3401页、302万字,充分反映了八五钢厂这个“在异乡的土地上”从事工业生产的小三线企业的方方面面,为学界深入研究当代中国企业史和三线建设提供了一个横切面。

  该书的出版改变了三线建设微观史料缺乏的现状,且这种不加筛选、全文呈现的编辑方式,为学术研究中开展史料辨析奠定了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开头附有24张八五钢厂老照片,结尾附有关键词索引,为学者研究提供了感性认识和检索便利。基于此,本文拟从该书透视出的三线单位的内部结构、改革开放前后的时代脉动两个层面介绍其基本内容,并以此为基点对未来三线建设可能的研究取向提出三点思考。

  一、全景呈现三线单位的内部结构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中共中央在三线备战初期即提出要在西南、西北形成以攀枝花和酒泉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钢铁厂也是小三线建设的重点,上海小三线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皖南和浙西建设以生产反坦克武器和高射武器为主的综合配套的后方工业基地。八五钢厂即上海根据1968年3月召开的全国小三线建设会议精神,由上海市冶金局及上海第五钢铁厂(以下简称上钢五厂)为主负责包建的钢铁企业,主要为57毫米高炮(以下简称57高炮)提供部分铸、锻毛坯和军工钢材的原材料。该厂于1968年8月开始选址,定点在安徽省贵池县梅街村,1969年5月破土动工,至1985年职工人数达到5328人,1986年开始迁回上海,1988年厂房移交安徽省,国家历年投资共9205.5万元,累计上缴利税9359万元,是全国小三线建设规模最大的企业。该书所收录的3份报纸生动描绘了八五钢厂及其职工的生产生活图景,为我们研究三线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深入分析的样本。其中,工程指挥部《八五通讯》基本反映了建厂初期的艰苦创业过程;宣传科《八五通讯》基本每月2—3期,每期为8开、2版,内容涉及国家政策、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厂区内部新闻、文娱活动、职工子女教育等;《八五团训》每月4—6期,每期1张8开纸,内容多是工作纪实、文体活动、表彰先进等。综合而言,这些资料全景呈现了八五钢厂所具有的下列特点:

  (一)飞地式存在

  八五钢厂虽在皖南,但行政上隶属于上海市冶金局和上海市后方基地管理局,其党群组织、生产经营与安徽无关,而与上海紧密相连,并在上海设有办事处。该厂的大部分物资供应、各项荣誉评奖、职工及子女教育、语言、饮食、风俗习惯等涉及企业和职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上海直接关联,与所在地的互动较少。据该书辑录的八五钢厂与所在地的少量互动材料,例如,在节日召开电影招待会接待周边农民、偶尔参与安徽省贵池县的体育运动会、帮助农民拍摄照片、为周边提供医疗服务及在周边乡村开展社会调查等,反映出八五钢厂宛如嵌入内地乡村的工业飞地。

  (二)福利制社会

  三线企业深入乡村,不能利用城市市政设施的便利,因而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企业办社会。八五钢厂内部的商业、医疗、教育、娱乐、交通等系统皆自成一体,由企业自办自营。为了稳定职工队伍,该厂为职工提供了良好的福利待遇,包括工资奖金相对较高、住房分配相对灵活、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等。例如,该厂职工在1980年前后即用上了煤气、洗衣机、电视等,工厂每月放映6部不重复的影片、组织多场文化体育活动,甚至有的季度工厂体育活动超过百场,每年还会组织部分职工游览九华山、黄山、庐山等风景名胜。由此可见,八五钢厂是典型的福利制社会,在当代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呈现出其特殊性。

  (三)运动式生产

  三线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建成“大庆式企业”,因此非常重视对职工的生产动员。八五钢厂也逐步探索出一套名目繁多的以开展运动为特色的生产动员机制,主要包括增产节约运动、安全生产运动、爱国卫生运动、技术革新运动、学习英雄模范运动、“四化”建设运动等。在这些生产动员工作中,该厂也总结出了激发职工生产热情的方式,如生产竞赛、大比武、光荣榜、流动红旗、技术操作表演赛、知识竞赛等,并给予优胜者物质和精神奖励。该书中辑录的材料记载了该厂生产运动的详细过程,反映出八五钢厂特殊的生产激励机制。

  (四)引导式教育

  三线企业一般建在偏僻山区,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有限,且职工远离家乡,因此厂方十分重视对职工的思想教育,以期用精神觉悟克服物质的不足。八五钢厂通过召开专题讲座(报告),分发知识手册,刊载评论文章,举办集体婚礼、青年座谈会、征文比赛,组织社会调查等方式,先后在职工中开展了爱国主义、方针政策、意识形态、文明生活方式、普法宣传、职业道德素养、节约储蓄、正确婚恋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培养了职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情怀,稳定了职工队伍和生产秩序。

  总之,该书以如实记录的方式对八五钢厂的历史进行了详细呈现,充分展示了以战备为目的开展三线建设的基本样貌,为学界深入研究三线企业内部提供了一个可资分析的样本。同时,该书刊载的材料形成时间集中于中国由计划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过渡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除了反映三线企业在此变革中的因应,也记录了时代变迁的历史信息。

  二、全面反映改革开放前后的时代脉动

  三线建设横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该书所辑录的资料以企业中观和个人微观的视角,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前后国家的政策转向、时代脉动与基层回应。工程指挥部《八五通讯》对基建阶段三线建设者的革命豪情有翔实记载,如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的生产方式,为抢救国家财产与烈火搏斗的英雄事迹,不怕困难、无私协作的斗争精神,向“五一”、国庆献礼的动员目标,以及赞美三线、歌颂领袖、欢庆卫星上天的乐观主义等,充分体现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宣传科《八五通讯》和《八五团讯》则全面记录了八五钢厂由计划向市场、由封闭向开放转型的发展历程,展示出改革开放背景下三线企业及职工砥砺奋进的光辉篇章。综合而言,该书充分反映了国家方针政策、企业生产经营、职工精神风貌三个层面的转型。

  一是国家方针政策。国家方针政策的变化对三线建设影响深远。该书辑录的资料充分反映了国家历次政策调整在八五钢厂的基层回响,提供了国家政策在基层的实践样本。例如,为配合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推行,该厂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宪法》《婚姻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条令,并以举办讲座等方式增强干部职工的法治意识。该书全面记录了上海小三线建设的调整过程。如1983年,国家开始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经上海与安徽协商,八五钢厂于1986年开始整体迁回上海,消化吸收进上钢五厂,开启了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新发展。

  二是企业生产经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该书记录了八五钢厂推进企业改制的全过程,如推行厂长负责制、技术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进行技术职称工资改革、干部年轻化专业化改革、调整产品结构和销售方式、建立律师制度等,对该厂推行经济责任制的全貌以及在此过程中职工的个体反映有生动描绘。同时,该书还记录了八五钢厂通过考察交流等方式积极学习同行业其他单位的改革经验,如学习首都钢铁厂、上钢五厂、马鞍山钢铁厂、宝山钢铁厂、南京钢铁厂等企业的改制经验,为我们研究冶金系统乃至其他行业早期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值得研究的个案。

  三是职工精神风貌。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该书生动记录了八五钢厂职工个体精神世界的变化。首先,职工精神生活日益多元化,八五钢厂通过举办漫画展、猜谜语、运动会、知识竞赛、舞会、旅游、观影等方式,建构起丰富多彩的职工业余生活;其次,文娱产品更加丰富,听港台歌曲、看海外电影、跳交谊舞、读世界名著成为风尚,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后文娱产品供给的增加;再次,思想教育逐渐生活化,此时段各单位对职工的引导多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关,如禁止赌博、倡导戒烟、爱情辅导、和谐邻里、禁止酗酒、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等,展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

  总之,该书详细记录了在改革开放初期八五钢厂的具体因应,反映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在这一历史大潮中的互动关系。虽然八五钢厂深居皖南群山之间,但其全方位的变迁经历也凸显时代变革的印记,为学界推动改革开放史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三、对三线建设研究的思考

  国史研究因其有自身的独特属性,较之其他断代史研究更为不易。对此,有学者指出:“越是靠近我们今天的历史,越难研究,但也越重要……当然,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一些资料看不到,时间太近使有些问题说不透,当事人依然活在世上,不易评说等等。”但也正是因为其距离今天时间近,保留了大量多层次、多角度、详尽的历史记录,为学界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无限可能。因此,有学者指出:“国史研究资料及种类之丰富是一些传统的历史学科所无法企及的,其对于国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必将起到巨大促进作用。”结合三线建设研究现状及该书丰富的资料,笔者认为未来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一步推进三线建设研究。

  (一)加强三线企业资料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并做好对资料的解读

  当前,三线建设研究正在向基层和微观领域拓展,研究视野的下移要求史料搜集范围也随之下沉。该书完整展示了八五钢厂的报纸资料,并在附录中介绍了该厂的文书档案全宗,涵盖工厂的历史沿革、党政机构、工会组织、典型个体、与地方关系等各个方面。当然,部分三线企业因涉及核心技术或其他问题,其资料可能不易获得或不宜公开,因此,学界今后对三线企业资料的搜集、运用可集中于破产企业、基础工业、地方配套企业等。例如,该书所汇集的资料来自八五钢厂,迁回上海后又经过30余年的历史沉淀,向学界公开其资料正当其时,也必将推动三线建设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当然,任何一种史料都有其自身特性和生成过程,档案记录、报纸报道、回忆资料等皆主要反映叙述者所认知的历史逻辑。对此,有学者指出:“且不说档案创制者和保存者所处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赋予档案的‘主观性’,就是各种偶然因素无意中的影响,也常常可以大幅度降低档案材料的‘客观性’”。该书辑录的3份报纸作为八五钢厂主办的内部发行的资料,毕竟不是正式出版物,在内容、视角、编校质量等方面主要还是从工厂的主体地位出发,因此难免存在一些局限。例如,这3份报纸普遍存在语言重复、叙事不完整、对全厂面貌及职工个人发展反映不完全等问题,也没有涵盖1986年之后的调整工作。因此,我们在利用这些三线企业资料时,需要将报刊、档案、民间文献和口述资料结合起来,才能对三线建设及调整的全貌予以客观、公正、准确的还原和评价。

  (二)注重三线建设的内部差异性,丰富其多重面向

  纵观当前学界对三线建设的研究,同质性过强而差异性不足,三线企业和三线职工的个体特征并不明晰。事实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时期的三线企业和职工虽有其共性,但差异性也较为突出。例如,与其他各省小三线建设项目在本省内布局不同,上海小三线建设因后方地域狭窄,项目布局在皖南和浙西,并依据“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选址在深入山区的乡村。

  以八五钢厂为代表的上海小三线建设体现了独特的两重飞地属性:其一,嵌入乡村的大工业;其二,深入他乡的小都市。因此,三线建设研究需要呈现出多层次、多面向、异质化的研究取向,在探讨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外来者与本地人、经济效益与国防安全等宏大历史叙事之时,也应将地域因素、行业特性、历史场景、个体性情等不易察觉却无处不在的影响因素融入研究中,努力建构更为丰富多彩的三线建设图景,丰富其多重面向。

  (三)打通大三线与小三线的研究壁垒

  大三线与小三线虽同属三线建设,但在既往学界的认知中,对二者有严格的区分:从地域分布来看,大三线建设主要在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区开展,小三线建设则在一线、二线的战略后方开展;从管理体制来看,大三线建设主要由中央投资,其所属单位也多为中央部委直属企业,小三线建设则多由地方自筹资金,其下辖单位多归地方管理(或与部委共管);从建设内容来看,大三线建设以基础工业、国防工业和交通设施为主,目的是在内地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战略后方,小三线建设则以地方军事工业为主,目的是在战争爆发之时一线、二线地区可以各自为营开展游击战争。

  当前学界对大三线研究关注度较高,小三线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事实上,大三线与小三线是三线建设的一体两面,二者虽有差异,但在建设目标、开展方式、空间布局、所处境遇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大三线建设保密性强、调整改造完成时间短、资料获取不易相比,小三线建设的规模小、多数企业转为民用、史料开放度较高;同时,小三线建设虽然在建成企业数量上不如大三线,但分布范围更广,布局更为零散。因此,未来应该加强小三线建设研究,打通大三线与小三线的研究壁垒,既注重二者的差异,也相互借鉴,共享研究资料、研究主题、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该书对八五钢厂从建设到生产再到调整的多重面向有着深刻反映,其突出特点即资料的原始性、基层性、丰富性,不但开拓了三线建设新的研究方向,而且会成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研究领域新的学术增长点,其学术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该书所辑录的资料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是在时段上没有完全覆盖八五钢厂从建设到调整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则是对企业经营和职工生活中的历史细节缺乏全面深入的反映。今后,需要研究者们不断扩充资料范围和研究样本,丰富对三线建设的历史叙述,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国史研究。

  [作者简介]张杨,历史学博士,助理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年第2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