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图书 >> 图书评介
深刻认识砥砺奋进的新时代这十年——读《新时代这十年》丛书
发布时间: 2023-03-07    作者:李毅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3-01-25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时代这十年》书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复杂局面,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世纪疫情等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新时代这十年》丛书(10卷本,当代中国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22年版),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生动记录、深入阐述了新时代十年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深刻总结阐释了新时代十年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故事”,是我们深刻认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理论教材。

全面阐释了新时代十年的里程碑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十六个方面对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做了集中概括,包括党的理论创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战略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对外开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全面从严治党等。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样的意义,不仅是历史性的,更是世界性的,深刻改变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面貌,也影响着人类发展的方向。

  这套丛书读起来犹如身临其境,字里行间闪现出生动的画面和场景。我们不觉跟随书中文字置身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新时代,以见证者和参与者的身份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与荣光。丛书全景呈现了我们从“富国”走向“强国”这一变革的过程和成就。新时代十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在党的建设方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在政治建设方面,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文化建设方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在社会建设方面,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新步伐;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我们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方面,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牢牢把握住了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在外交工作方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用事实来说话、由人民来评判。十年来,我们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 18.5%,提高 7.2 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这些都充分彰显了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新时代十年我们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构成了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丛书涉及的十个方面,既有总体概况,又有分门别类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总结,对我们立体地认识这一过程,更加深刻体会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的意义,不断强化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深入论说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当从中华文明 5000 多年的历史赓续中、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多世纪的奋斗进程中、从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 180 多年的关系互动中、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 100 多年的力量消长中,去观察、去审视新时代之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我们不难解读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思想的结论,也是规律的总结。学习阅读丛书的过程,也是我们深入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的过程。丛书坚持用理论分析现实,以实践说明理论,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系统的辅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也是丛书的立意和主旨价值所在。

丛书是为新时代述学立论走进干部群众的好教材 

  新时代这十年,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无不体现新时代十年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丛书紧密结合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坚持寓事于论、寓深于浅、寓情于理,全面系统、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讲述了新时代故事,讲清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新鲜经验,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可读性强。通览全书使我们看到,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碧水蓝天保卫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等一幕幕场景仿佛就凝固在眼前,更加真切地让我们体会到新时代的波澜壮阔和光明前景。

  比如,丛书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一条思想红线贯穿各卷各章之中,集中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深刻揭示了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不竭的动力源泉。比如,《新时代的党的建设》一书,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领域等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深入论述了新时代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前进路上,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就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毫不动摇地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使我们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加团结统一。这是丛书阐述的思想逻辑,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重大政治原则。

  列宁曾经指出:“革命的历史,总是比最优秀的政党、最先进阶级的最觉悟的先锋队所想象的更富有内容,更形式多样,更范围广阔,更生动活泼,‘更难以捉摸’”。读罢丛书,更加深刻体会了这一点,也激发起我们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更大胜利。

  [本文作者]李毅,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年第1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