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幸读到当代中国研究所编的《国史编年》1949年卷至1955年卷,每卷多在百万字以上。虽然只是一项宏伟工程的一小部分,但已显示出它的几个鲜明的特点,即严谨、翔实、大气。
严谨,这首先要从此书的“凡例”说起。此书采用中国古代史书体裁之一纲目体进行编纂,是极恰当的选择。俗云“纲举目张”。“纲”是主题,“目”是叙事,编者心中有数,读者一目了然。此书以纲文、目文、文献、注释、图片、附录六种形式(体例)相互配合,使其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有裨于读者对所叙史事的了解和认识。纲目体是编年体史书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编年体的记事原则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此书在这方面对古代编年体史书有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思考和处置都很细致。而文献、注释、图片、附录等,则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范围和容量,使史事更加全面、丰富。其次,严谨还反映在各卷的“编辑说明”对资料来源有明确的交待。再次,各卷在“编辑说明”中以很精炼的文字指出该年度的历史主线或有关重大史事的连贯性,表明编者在纷繁的史事中,力图把握那些影响更大、更能反映历史进程之本质的事件。
翔实,这是此书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编年”作为历史资料书,最重要的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丰富,二是信实。此书包含的内容,在全书的“凡例”的第九条(《1952年卷》以后列为第八条)列举甚明,在各卷编纂内容中也都有充分的反映,涉及新中国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其丰富性和广泛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时,由于清楚地交待了各卷资料的来源,以及大量的文献、注释、图片和附录,使此书具有很高的信实程度。追求信史,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可以认为,《国史编年》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
大气,这主要反映在此书的编纂宗旨方面。这突出地表现在此书“凡例”的第一条,指出此书的编纂,“旨在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提供翔实可靠的史料,同时也为国内外读者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资料提供方便”。前者为专业工作者着眼,后者考虑到国内外的广大读者,并希望中国史学走出国门,显示出史学工作者的宏大气量。这种宏大气量还反映在编者的自信和对读者的承诺,这就是“编辑说明”中所表明的:“‘纲文’力求简明、准确,经得起查对核实。‘目文’叙述事件起因和经过,力求完整和客观,一律不作与记事无关的描写和评论。”编者的这种自信和承诺,同当前有些研究领域的浮躁学风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显示了此书编者的大气。
《1954年卷》在“编辑说明”中指出:“兼采编年与记(纪)事本末两种史书之长”。我以为,在“纲目体”的前提下,这一表述与编纂的实施,是合理的,也是符合此书实际情况的。此书有不少“某日-某日”的记事,甚至是跨越月份的记事。这种记事方法,旨在不割裂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活动的连续性,实则已包含了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因素了。但为了体例上的一以贯之,最好不采用“某日-某日”的记述形式,可将后一个日期含在“目文”叙事的最后,如“会议于某日结束”、“某人于某日结束访问回国”等等。这样做,不仅体例上一致,而且也便于读者阅读。
此书所收图片,十分珍贵,构成信史的重要部分。当我看到《1951年卷》第405页居民为抗美援朝购买飞机、大炮而排队捐款,以及读者在王府井新华书店门前排队购买《毛泽东选集》的图片时,内心十分激动,犹如身在其中;《1952年卷》收录女火车司机田桂英和同学们在一起交流经验的照片,使人感受到一个“普通人”和历史的关系,这些都非常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