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然而,尽管彻底的民主革命为现代化扫除了中国大陆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大障碍,却不能扫除中国的贫穷落后、人均资源短缺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不利因素。新中国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快速工业化、赶超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制度变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探索的结果。经过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及全国人民57年的艰辛探索和奋发图强,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潮流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正如费正清和麦克法夸尔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序言中所说:“要考察中国社会的任何方面而不考察共产党变革它的努力的来龙去脉,则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这本书的目的不仅是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发展国民经济的执政经验,还在于通过叙述中国共产党有关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认识和实践,来诠释中华人民共和国57年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变迁的历史。温故知新,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和展望明天,这是本书的出发点,也是本书的目的。
一、中国经济发展和制度演变历程的简单回顾
新中国1949~2006年的经济发展历程,大致可以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为分界,划分为两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我国是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社会变革目标,千方百计地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当1956年提前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才发现事与愿违,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优越性。在第二个时期,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我国又开始从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向多种经济成分和市场经济过渡。可以说,57年来,我国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就经济体制的演变而言,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发展,最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1949~1957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和制度变化最快的时期,在短短的七年间,一方面中国大陆结束了百年动乱,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奇迹般地在战争废墟上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在此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为中国大陆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缩短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距离。
另一方面,这七年又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制度变化最剧烈的七年。1949到1952年,是完成民主革命的经济任务,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和政策在中国大陆全面贯彻实施的三年,党和政府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彻底铲除了根深蒂固的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了强大的国营经济和覆盖面很广的供销合作经济,实现了“节制资本”和“统制贸易”,即国家通过对私营经济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使其符合国家的宏观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目标,通过海关自主、实行“贸易许可证”和“结汇制”,将对外贸易控制在政府手中。恢复时期的三年,虽然实行的仍然是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但是由于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控制了金融、市场和重工业,党和人民政府的行政力量空前强大,实际上为1953年以后大陆迅速平稳地向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过渡奠定了基础。
从1953年开始,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中国同时走上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其结果,一是在经济落后、资金和人材短缺的条件下,为加快工业化步伐,被迫选择了一条实行进口替代和压缩消费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二是为保障上述战略的实施和一五计划的完成,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即通过实行单一公有制,排除市场调节对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妨碍,将资源配置控制在政府手中。这种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虽然在当时保证了一五计划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和重工业的迅速发展,但是其消极后果也是很严重的。这就是,一方面这种发展造成全面“短缺”和经济“紧运行”,使工业化缺乏后劲和引发周期性的波动;另一方面,由此形成的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从长期来看,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
1956年前后,中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苏联暴露的经济建设教训,曾对如何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行了认真全面的探索,可惜这种探索因体制弊端还未充分暴露以及反右派运动的干扰而中断。
总的来说,这七年既是新中国凯歌行进、意气风发、成就巨大的时期,同时,也由于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缺乏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民主革命时期的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转到更多地信从斯大林创造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其标志就是轻易地放弃了自己长期总结出来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转而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辉煌与误区同在,是这个时期经济发展历史的突出特点。
(二)1958~1978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