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对新形势下城乡关系的认识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和战略反攻开始,中国共产党不仅可以稳固地拥有一批城市,而且夺取全国政权也已经指日可待。因此,过去那种城乡对立、农村包围城市的时期即将过去,如何正确认识和建立新的城乡关系,协调工农、城乡共同发展,遂成为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党的工作重心应由农村转向城市
最早提出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由军事向经济转移思想的是在东北解放区工作的李富春。东北解放区是各解放区中全境解放最早、最先进入经济恢复阶段的地区。1947年冬季,东北解放区的面积已经占东北总面积的95%以上,国民党军队被围困在沈阳、长春等几个城市中。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东北财经委员会工作的李富春率先提出了东北财经工作应由乡村转变到城市。
1948年5月24日,中共中央在党内指示中指出:“必须将城市工作和农村工作,将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任务,放在各中央局、分局、区党委、省委、地委和市委的领导工作的适当位置。即是说,不要因为领导土地改革工作和农业生产工作,而忽视或放松对于城市工作和工业生产工作的领导。”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许多大中小城市和广大的工矿交通企业,如果各有关领导机关忽视或放松这一方面的工作,我们就要犯错误。”[83]显示出随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和城市的陆续解放,党已经开始考虑城市工作的重要地位了。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首次提出:“必须尽一切可能修理和掌握铁路、公路、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加强城市和工业的管理工作,使党的工作的重心逐步地由乡村转到城市。”[84]
1949年1月6日,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彭真也指出:“攻下北平,币制问题容易解决,粮食问题比较困难。只往城里送粮食,农民不拥护,但若把城里的工业品送到乡下,农民就高兴了,把城里的知识分子送到乡下为农民服务,农民就痛快了。合作必须彼此互惠。”[85]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在南方各地,人民解放军将是先占城市,后占乡村。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以至于占领一个城市好几个月,生产建设的工作还没有上轨道,甚至许多任务业陷于停顿状态,引起工人失业,工人生活降低,不满意共产党,这种状态是完全不能容许的。”[86]
七届二中全会闭幕后,各地立即进行了传达和讨论,其中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就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据各地的报告来看,当时党内还存在着一些疑问,例如“认为农村多、农民多,城市少、工人少,农民在长期革命战争中贡献大,城市解放晚,工人对长期革命战争的贡献又不如农民,为什幺将工作重心移到城市,并由城市来领导乡村?”[87]二中全会后的学习和讨论对纠正党内在城乡关系上存在的“糊涂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9年5月,刘少奇在“天津讲话”中更加明确地阐述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刘少奇说:“最近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应该以城市工作为重心。城市是工商业集中的地方,因此,城市是领导乡村的,不但在今天城市领导乡村,历来都是领导乡村的,过去如此,将来社会主义时还是如此。一直到将来把乡村变成城市一样,城乡隔阂消灭,全是电气化,机械化了。那个时候,城乡才差不多。目前城市集中的经济、工商业经济应该领导乡村分散的经济。工人应该领导农民。必须要搞好城市,不然就不能领导乡村。城市工作、工会工作、工业工作、商业工作、文化工作搞不好,就领导不好乡村,不但使城市人民痛苦,乡村人民也痛苦。因此必须注意城乡关系,原料是乡村来的,生产品又是卖给农民,关系是非常密切的。”[88]
二、“城乡互助”思想的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