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第6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0-1952)
发布时间: 2009-08-31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08-31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今天,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谁要是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谁就要犯“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1]

   第6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0195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治理国家,面对艰巨的经济体制变革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也从以民主革命为出发点转到经济恢复、乡村建设以及城乡关系等方面。基于这种变化,新民主主义中有关“三农”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农村、农民相对于工业、城市和城市居民来说,开始处于从属的地位。

   第一节 关于土地改革认识及政策的变化

   “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之一。在旧中国,土地占有制度极不合理,绝大多数土地集中在地主和半封建富农手里,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广大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就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中心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在11900万农业人口(总人口13400万)的老解放区完成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尚有约29000万农业人口(总人口约33600万)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因此,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就把继续完成广大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作为解放农村生产力,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重要任务。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整个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掌握了全国政权,战争即将结束,恢复创伤严重的国民经济成为迫切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考虑尽可能地减少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偏差和不必要的震动,以利于恢复发展农村经济。

   一、党对土地改革步骤、法规和办法的完善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