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开放以来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关系
就两岸经贸关系来看,自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起,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贸易中断长达30年之久。直到1979年随着两岸关系的松动,通过香港中转的两岸间接贸易才逐渐恢复,但初期贸易量不大。1987年台湾当局首次公开宣布开放大陆27项农工原料间接进口,同时正式开放台湾同胞赴祖国大陆探亲,打开了封闭长达38年之久的海峡大门,两岸经贸往来也随之迅速发展。
(一)贸易规模迅速扩张,台湾对大陆顺差持续增长。
1978年起,两岸贸易开始逐渐由停顿走向恢复,并迈入全新发展进程,其主要形态演进历经1980年代的转口贸易,到1990年代的转运贸易,至20世纪后期的过境贸易,再到21世纪初期的“准直接”贸易,呈现从间接逐渐向直接转化的发展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两岸贸易规模不断扩张,发展势头强劲。1978年台湾对大陆出口为零,经香港转口的自大陆进口额也仅为4600万美元。至2006年,两岸贸易总额已扩增至1078.5亿美元,28年间增长了2343.35倍,年平均增长率达31.93%。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额增至871.1亿美元,年均增长36.14%;台湾自大陆进口额增至207.4亿美元,年均增长也达4.39%。由于台湾对大陆出口与自大陆进口贸易的长期不平衡发展,台湾持续享有顺差。从1980年的1.59亿美元,累计2007年全年台湾地区对大陆享有的贸易顺差达到462.6亿美元,较前一年的385.5亿美元,足足增长20%。2007年台湾对外贸易总额4660.6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9.2%;出口额2467.2亿美元,年增长10.1%,进口额2193.4亿美元,年增长8.2%;贸易顺差273.8亿美元,年增长28.4%。2007年台对大陆贸易总额为102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其中对大陆出口金额为742.8亿美元,年增17.3%,创下近三年以来新高;自大陆进口金额则为280.2亿美元,年增13.1%。在与大陆贸易总额超过千亿美元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中占有一席之地。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7年6月底,大陆累计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73000多项,较2002年底增加近18000项,增长32%;台商实际投资额445.8亿美元,较2002年底增加114.7亿美元,增长35%,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在我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6.2%,排第五位。两岸间接贸易额由2002年的446.7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078.4亿美元,年均增幅达27.54%。
(二)贸易关系日趋紧密,大陆成台湾最大贸易伙伴。
两岸贸易的迅猛发展为双方,尤其是台湾创造了巨大的贸易利得,同时也在两岸间建立起日趋紧密的贸易相互依赖度。从台湾方面来看,其对大陆的进口依赖度由1978年的0.42%上升至2006年的10.23%,历年累计从大陆进口额占其累计进口总额比重达4.58%;其对大陆的出口依赖度由1978年的0上升至2006年的38.89%,历年累计对大陆出口额占其累计出口总额比重达19.83%;而台湾对大陆进出口总额的依赖度则由1978年的0.19%上升至2006年的25.27%,历年累计对大陆进出口总额则占其累计进出口总额的12.63%。从大陆方面来看,其对台湾的进口依赖度由1978年的0上升至2006年的11.00%,历年累计从台湾进口额占其累计进口总额的10.65%;其对台湾的出口依赖度由1978年的0.47%上升至2006年的2.14%,历年累计对台湾出口额占其累计出口总额的1.96%;其对台湾的进出口总额依赖度则由1978年的0.22%上升至2006年的6.12%,历年累计对台湾进出口额占其累计进出口总额的6.08%。由此可知,台湾对大陆日益表现出高度的市场依赖,而其对大陆的供应依赖也在不断加深;相比之下,大陆对台湾的市场依赖还不明显,对台湾的供应依赖也增幅较缓。
虽然两岸经济关系得到了长足进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台湾当局的阻挠,两岸间稳定的经济合作机制尚未建立,两岸直接、全面、双向“三通”尚未实现,两岸经济关系呈现间接、单向、不平衡的局面,未能实现正常化。大陆产品输台仍受到歧视性的限制,2000多种大陆商品不能进入台湾,大陆的企业不能直接入岛投资,商贸人士入台访问受到诸多限制。台商到大陆投资也受到台湾当局的刻意阻挠,成为台商到大陆发展的严重障碍。
总体上观察,台湾产品在国际大市场上的占有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台湾经济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在下降;中国大陆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全面上升,国际经济影响力在持续增强,为中国政府在国际上遏制岛内外“台独”分裂活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台湾经济要想重新走向高速增长的道路,必须与祖国大陆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尽快融入“两岸四地”的经济发展圈。
专栏10-1:“台独”唱衰岛内经济
2000年陈水扁上台之前台湾各项经济指数尚是可圈可点。可是2000年5月20日政党轮替后,“拼政治”代替“拼经济”,台湾经济进入黑暗期。2001年至2006平均年经济成长率3.4%,较1995至2000年的5.9%衰退2.5个百分点,衰退率为亚洲之首,且2001年至2006年平均经济成长率居亚洲四小龙之末。
最近许多机构发表全球竞争力等排名,台湾几乎全面退步。例如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的2007年世界竞争力评比,台湾自2006年的17名退为18名,大陆则自18名进步到15名,首度超越台湾。美国优比速公司发布亚洲区中小企业最新展望,在12个参评单位中,台湾排名倒数第2;企业经济信心指数排名在32个评比单位中,排名也是倒数第2。政府财政恶化,1991年至1999年(政党轮替前)债务余额为1459亿元,可是政党轮替后的2000年至2006年,债务余额扩增至38223亿元(预算数)。股票7年下跌8.8%。2000年岛内政党轮替后,台北股市指数至今较陈水扁上台之初减少8.8%,平均指数也仅有5948点。
资料来源:据台湾《联合早报》等媒体报道整理。
大陆、香港、台湾、澳门经济发展虽然程度不同,但“两岸四地”之间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和合作潜力。香港和台湾拥有充裕资本和良好工业基础,具备开拓国际市场网络的能力,而中国大陆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及广阔的市场,并具备雄厚的科技力量,如果能将两岸三地的经济优势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必将倍增强大的生产力效应,这已日渐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港、台与大陆经济科技合作的现实所证明。大陆改革开放后,台、港、澳与大陆的经贸合作迅速发展。大陆与香港两地贸易在1978-2001年23年间增长了78倍,大陆早已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外资来源,目前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市场和第二大出口市场,香港是内地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港台之间的联系同样很密切,香港是台湾与大陆贸易的重要枢纽,而对台湾来说,1990年代以来其出口市场就转向大陆及香港,对美国的依赖已从1984年占出口的48.8%下降至1995年的23.7%;香港、大陆、台湾在1993年就已经是澳门前三大进口来源地和主要贸易伙伴。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港澳台纷纷将制造业迁到内地,与内地联系越发紧密。两岸四地已逐渐产生一种“依存效应”,日益形成互相连结、互相依存的经济协作体。
小结
香港、澳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分割领土的一部分。在上世纪60-70年代,香港、台湾分别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的成就,与韩国及新加坡一同被誉为“亚洲四小龙”。在这期间,澳门的经济也取得了发展。从1997开始,香港、澳门相继回到祖国怀抱。而且,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内地与香港、澳门还建立了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这也标志着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内地与台湾的经贸关系也开始逐步发展。随着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增加,两岸贸易额也逐渐增长,如今,内地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最大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地。随着两岸关系正常化的实现,两岸经贸关系必将走向一个更加广泛深入的新阶段。作为一个“大中华圈”,其经济发展将会越来越令世界瞩目。
[1]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2页。
[2]江泽民:《在首都各界庆祝香港回归大会上的讲话》(1997年7月1日);《人民日报》,1997年7月2日。
[3]董建华:《追求卓越、共享繁荣》(1997年7月1日);《人民日报》,1997年7月2日。
[6]林珊:《回归后澳门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亚太经济》,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