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第十章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
发布时间: 2009-09-02    作者:武力    来源:国史网 2009-09-02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回归10年来的经济发展

  回归十年以来,香港经济增长近50%。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实际增长4%左右。由于回归之初的几年经济动荡,又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波动较大。2003年后香港经济维持强劲扩张势头,经济繁荣,股市兴旺,失业率创历史新低,持续被评为“国际上经济自由度最高”和“最廉洁”的地区之一,并且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不断增强。这十年香港经济增长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香港整体经济遭遇亚洲金融风暴等冲击之后,峰回路转,经济进入全面增长阶段,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1997年香港回归后不久,亚洲金融风暴使香港整体经济出现了多年未有的负增长。2000年香港经济有过短暂复苏,2001,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特别是美国经济)再次逆转,香港经济再次陷入低潮,连续3年陷入负增长,十年来,香港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经历了两次经济衰退和两次经济V型反弹,但从2003年以来,终于迈上了复苏和繁荣之路,迎来了一个连续多年的新的经济高速增长期。2003年以前香港经济的增长主要反映在贸易、旅游、航运等少数行业,而从2004年后的经济增长则是全面性的增长,几乎所有行业都出现了持续增长或恢复性增长。2004,香港经济增长4.7%,私人消费、政府开支、投资、商品出口和服务输出对2004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增长了6·7%0·5%4.5%15.3%14.9%,出现了多年来少见的全面增长态势。2005年增长7.1%,2006年增长6.5%,2007年增长5.2%。香港人均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27170美元降到2003年的23544美元后,2007,香港人均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997年水平,达到29800美元。[4]

  10-1为香港回归10年来实质与名义本地生产总值变动百分率曲线图,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香港经济的波动情况。

  10-1 香港回归十年的本地生产总值:

  

  

  资料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网站。

  过去多年来香港经济复苏主要动力来自于对外贸易增长,但近几年内部需求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私人消费20042005年分别有7.3%3.7%的增长,本地固定资本投资20042005年分别有3.0%3.9%的增长。到2006,内部需求更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内部需求平均贡献了约三分之二的增长动力,其中投资与消费均有不俗增长。尤其金融业增加值在香港GDP比重上升至16.5%,与贸易业(23.96%)一起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带动香港向高增值方向发展。2007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55514亿港元。[5]

  在经历了多年财政赤字的困扰后,特区政府的经营及综合账目,2005/06财政年度开始达到收支平衡,并且在上一年度的基础上,再度成功遏制了超过50年经营开支不断上升的趋势。财政储备由1996/97财政年度的1736.05亿港元的低位,升至1997/98年度的4575.43亿港元,2003/04年度回落到2753.43亿港元,2006/07年度升至3692.68亿港元。香港以其自由港、低税率、法治健全等因素而成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和最适合营商的投资地区之一,继续吸引国际资本进入。根据统计资料分析,香港社会整体投资从2003年开始逐渐回升,连续四年出现增长,2006年出现7.9%的较高增长。各国和地区在香港设立的地区总部由1997903家增长到20061228,在香港设立的办事处由19971611家增长到2006年的2617家。香港累计外来直接投资由1997年的2252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5221.8亿美元,净增2969.8亿美元。

  对外贸易、金融、物流、旅游等为主体的服务业近年表现不俗,增长速度快于本地生产总值增长。香港进出口贸易、金融保险业2003年以来保持双位数增长。运输和仓储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航空货运保持世界第一,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二。访港旅客人数创历史新高,由此带动的饮食及酒店业、批发与零售都保持强劲增长。

  2006年香港股市普遍上扬,无论是指数、市值、成交量都写下新纪录,成为世界第六大股票市场。全年主板市场新股集资总额首次超过纽约,列亚洲第一,全球第二,仅次于伦敦。到2006年底,股市突破了市值13万亿港元、恒生指数20000点创历史新高,2007年4月11,港股更突破了市值14万亿港元。

  正是在保持连续多年的持续增长中,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再度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国际竞争力年报》中,1997年香港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世界第三,2000年跌至第14,2006年香港仅次于美国连续两年位列全球第二。20071,由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共同出版的“2007全球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采用新的编制方法从商业自由度等10个衡量指标进行评估,香港已经连续13年再次评为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国际资信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将香港的信用评级由A级提升至A+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香港与西方工业七大国和最主要发达国家一样为“先进经济体制”。

四、与中国内地的经济关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