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与中国内地的经济关系
目前,香港是内地第四大贸易伙伴,是内地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是内地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和内地对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地。特别是2003年以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补充协议的签署和实施,对香港经济的发展和两地的经贸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十年来,两地贸易稳步增长,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根据海关总署统计,内地与香港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97年的507.7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661.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4.1%。近年来,香港对内地的服务贸易出口一直占其出口总量的1/4以上。香港继续保持内地重要转口中心的地位,1997-2006年,内地经港转口出去的货物货值从927亿美元增加到1873亿美元,年均增长8%。
十年来,香港在内地“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回归以来,内地实际使用港资从1998年的185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2亿美元,年均增长8%,始终占内地实际使用外资中的40%左右。截至2006年底,内地累计实际使用港资已达2798亿美元。香港也是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截至2006年底,内地对香港投资存量为400亿美元,占内地对外投资的57%。香港还是内地企业在海外上市的首选之地,截至2006年底,累计在港上市内地企业达367家,市值60170亿港元,占香港总市值的48%。
十年来,内地与香港逐步由“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模式向两地经济的全面整合发展。在“前店后厂”的分工模式下,香港的体制、资金和拥有的国际市场与内地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优势相结合,形成了珠三角制造业基地和香港国际性服务中心的合作格局。而CEPA的签署实施积极推动了两地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商品和要素自由、双向流动。建立开放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加强产业的协调发展、加速经济的全面融
合已成为两地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十年来,两地发挥“一国两制”优势,进一步加强了在国际竞争中的合作。2005年,香港成功举办WTO第六届部长会议。2006年香港又成功举办了国际电信展,这是该展首次在日内瓦以外的城市举行。这不仅得益于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享誉世界的服务品质,更离不开内地庞大的IT制造业集群和巨大电信市场的吸引力。这两次国际性活动的成功举办,也向全世界展示了内地与香港共同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和魅力。
来自香港贸发局的统计,2006年两地贸易总额达23491亿元港币,占香港整体对外贸易的46.4%,已经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的增幅。截止到2007年5月,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市场和第二大出口市场,香港是内地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两地贸易总额分别占香港及内地对外贸易总额的50%和10%。香港旅游发展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香港回归近十年来,到访香港的内地旅客已达7500万人次。到2007年底,这一数字超过了8000万。1997年全年,访问香港的内地旅客仅有236万人次,而2006年访问香港的内地旅客达到了1360万人次,增加了475%。内地旅客目前已占访港旅客的半壁江山。内地对香港投资也急剧增加,香港已成为内地境外投资最大目的地,截止到2006年底内地在港设立非金融类企业2700多家,投资存量400多亿,占内地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的57%。内地对港投资行业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建筑、航空、物流、电子、商业百货等。内地企业在港上市也不断增多。截止2006年底,内地企业在港上市公司的数量已达367家,市值6.71万亿港元,占香港市场总值的50%,市场集资总额达到3687亿港元。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香港的发展问题列入国家规划,并明确表示国家支持香港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信息等服务业,保持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地位。
第二节 澳门的顺利回归和新发展
澳门位于北纬22。06'29"-22。13'01"、东经113。31'45"-113。35'43",由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组成,面积23.5平方公里,陆地隔“关闸”与广东省珠海市相壤。澳门和香港均居中国南海之滨,分立珠江口西东两侧,扼珠江三角洲入海之要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门户。澳门地区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中国对其享有不可剥夺的“最高和最后的权力”。即使是在中国对澳门地区的主权和治权因为葡萄牙的非法占领而被破中断行使的特殊时期(1553-1999年),澳门地区的这种地位和性质也并没有任何改变。无论“九九”澳门回归前或“九九”澳门回归后,澳门地区的经济都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回归前的经济发展和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