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与中国内地的经济关系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内地一直是澳门经济发展所需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供应地。1978年以后,中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在毗邻于澳门的珠海设置了经济特区,从而加强了中国内地与澳门的经济联系。“中国(内地)因素”的影响作用日益在澳门经济中凸现出来,一方面,大批汽车、电器、纺织品等商品通过澳门转运入内地,另一方面,中国内地的物资源源不断地供应澳门,中国内地成为澳门经济发展的强大原料供应地和广阔市场,而且,中国内地还为澳门提供充足和低廉的劳动力。这些都有力地推动澳门198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与澳门的经济合作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具体说来,两地的经济往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两地贸易关系蓬勃发展,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在1979-2007年间,双边贸易总额由5.42亿澳门元增长到214.12亿澳门元,增长了39.5倍,澳门自内地进口值由5.39亿澳门元增长到183.78亿澳门元,增长了34倍,出口值则由0.03亿澳门元增长到30.34亿澳门元,增长倍数为1011倍。[7]
(二)中国内地是澳门出口加工业的后方生产基地。面对劳动力短缺和生产成本上涨,澳门厂商到广东设厂或将生产工序外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十分普遍,尤其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澳门商人兴起了到内地投资热潮。
(三)内地对澳门的投资不断增长,中资企业是推动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资产在澳门企业总资产规模中大约占了40%的比重,成为澳门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中流砥柱。
(四)在金融关系方面,两地的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在澳门银行体系中,有中资成份的银行4家,占全澳银行总资产逾40%,总存款、总放款超过50%。而澳门在内地设立的银行办事机构有大西洋银行、必利银行,还有在珠海开设的全资附属的南通银行。两地金融监管机构联系不断加强,金融界之间的交流、互访活动日益频繁,人民币和澳门元在两地金融机构中互相挂牌,地域性的互为流通使用的局面显现。
(五)澳门是中国内地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与“桥梁”之一。近十年来,中国内地在澳门举办各种展销会、贸易洽谈会近140个,总成交额超过25亿美元,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70余万人次。1992年珠江三角洲市、县到澳门召开展销会23次,总成交额4.8亿美元。而且,由于澳门在欧盟内享有特别的贸易优惠和特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澳门还是中国连接欧洲市场的一个跳板。
(六)内地对澳门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广东是澳门水、电的主要供应地,此外,内地移民为澳门提供了各种人才和大量低廉劳动力。
近来年,澳门与中国内地的经济合作出现新的特点,主要是投资业务不断扩大,投资方式从直接投资到间接投资拓宽;合作领域日趋多元化,从旅游服务和加工业投资拓宽到包括交通运输、金融、商业、房地产等多种行业在内的综合领域;合作层次和方式更加广泛和深入,合作产业类型已开始从原始的劳动密集型向较为先进的资金、技术密集型转移,投资主体也由中小企业发展到大公司,投资项目越来越大,并由初期单向资金的流动发展到双向资金的流动。
第三节 台湾的经济发展和两岸的经济往来
台湾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地处东经119°18′03〃-124°34′30〃,北纬20°45′25〃-25°56′30〃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通常还包括中华民国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006平方公里。
台湾地区在公元12、13世纪就正式纳入我国版图,宋、元两代都在该地设官建治。16、17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先后从事有组织的殖民活动。1624年,台湾被荷兰侵占,1662年郑成功率军击败荷兰殖民主义者,台湾回归祖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根据马关条约,台湾又被日本割据,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始得光复。1949年底国民党政府退居台湾,在美国的保护下与解放了的新中国相对峙,海峡两岸再次隔绝。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台湾一直作为独立的经济体系按照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运行和发展。
一、台湾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