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湾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
台湾是在郑成功统治期间逐步得到开发的。当时内地的先进生产经验随移民传播到台湾,经长期开发,农田面积由1.8万甲扩大至45万甲,住民儿童开始上学受教育,社会型态由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飞跃。18、19世纪时,农业就比较发达,盛产的稻米、食糖远销内地,茶叶出口国外,有名的特产樟脑产量占世界绝大部分。商业日益繁荣,新式的工业在19世纪末也开始出现,并且兴建了基隆至新竹的铁路和基隆至台南的电报线。日本侵占台湾后,出于掠夺资源的需要,日商陆续到台湾投资,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业资本额从6000万日元增至2亿日元,工厂数从1300家增至2600家。1936年左右是战前台湾经济的鼎盛期,工业资本为2.68亿元,工厂数增至7890家。所以,就总体而言,台湾当时的经济水平高于大陆。如农业,1940年初,灌排水面积相当于耕地的70%,复种指数为1.37;经济作物比重大,在种植业中约占33.7%。加工工业迅猛发展,重要产品人均产量为:钢2.73公斤,煤433公斤,发电量181度,棉布0.4米,糖208公斤,已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交通运输业有良好基础。1943年共有公私铁路4000多公里,另有轻便铁路558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有营运里程0.1112公里;公路建设和天然良港为海陆运输创造了良好条件,电信、电话1943年分别有干线55公里和407公里,户均电话就有0.02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台湾经济也遭到很大破坏。当时盟国为打击日本的战略后方,对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轰炸,日本势力撤出台湾时,还带走了相当一部分资金、设备和技术力量,所以1946年其工业产值只相当于1937年的55%,主要农产品不及战前最高水平的一半,交通运输和对外贸易陷入瘫痪。
国民党政府退据台湾时,把银行库存的395万两黄金、1136万两白银、以及银元、美钞运到台湾,作为政府预算支出的主要财源;美国出于远东战略的需要,把台湾当作反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前哨,1950~1965年平均每年给其约1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另外,国际环境也较有利。这些为台湾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客观条件。同时,台当局为了在面积只相当于大陆0.3%的孤岛上生存,并雄心勃勃地企图重新统治全国,他们接受过去的教训,比较注意社会的安定,重视岛内经济的恢复和建设。所以总的看,台湾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50多年来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1949年台湾经济仍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工农业生产设备被破坏,物资、资金和技术人员短缺,急需恢复;日本和大陆市场丧失,外部经济联系基本中断;财政巨额赤字,货币超额发行,外汇枯竭,物价飞涨,1949年6月上涨率达1189%;加上人口激增,人民生活穷困,整个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迅速恢复了对国民党的经济援助,给台湾经济注入了一支强心剂。1950~1965年美国先后以物资、器材、技术和资金等形式向台湾提供了约1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相当于每年每人8~10美元。1950年代初期的美援是赠与性的,主要用于稳定经济。大批生活必需品的到来,弥补了物资供需的缺口,抑制了物价的进一步上涨,大量美援物资特别是化肥和农工原料的无偿输入,极大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在外部条件改善的同时,台湾当局为了使经济生活走上正常稳定的发展道路,在三年多时间中,也做了很多工作,主要有:1、采取财政金融措施,缓解通货膨胀,稳定岛内经济;2、实施土地改革和农村社会建设,改良农业生产技术,恢复发展农业;3、成立生产事业管理委员会,负责“国营”、省营生产事业的策划协调工作;4、根据台湾贸易的传统,有计划地扩大对日贸易。出口的商品,仍为传统的糖、米等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经过各方面的努力,1952年与内地同时使工农业生产及对外贸易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物价亦稳定在控制范围内,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工业进口替代阶段(1952-1961年)
为了发展岛内民族工业,建立工业化基础,从1953年开始,台当局决定采取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即利用岛内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赚取外汇,用于进口发展工业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农工原料,以支持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的需要。实行进口替代的行业除原已着手的化肥和纺织工业外,优先鼓励岛内需求较大的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品,先后有棉纱、棉布、毛纱、人造织物、合成纤维、化肥、塑胶、合板、水泥、玻璃、家用电器、汽车及汽车零件等。配合进口替代战略,实行严格的贸易、外汇管制措施和关税保护政策,扶植幼小工业发展。
为了保证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必要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从1953-1961年,台湾当局先后实施了第一和第二个四年计划。这两个四年计划初始着重节省和赚取外汇,以求国际收支平衡,以后注意了国民所得的提高和人民就业的增加。其生产方针是“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继续着重推动农业的进步和粮食的增产,使农业以年平均5%的速度稳步增长,并为工业提供资金和劳动力。同时,扶植工商业者稳步发展消费品工业。一方面利用本地原料加工生产糖、凤梨、香茅油等出口产品,赖以赚取外汇;另一方面继续扩大进口替代工业,以满足岛内需要,节省外汇。每年所得美援,主要用于投资增加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电力等基础工业的建设。1950年代美援投入的生产资金在台湾总投资额中的比重高达40%左右,其中电力和交通运输的固定资本投资总额中,美援分别占67.2%和28.1%;为了扶植农业,投入的美援资金仅次于基础设施。由于美援的支持和较好地利用进口替代,结果工业以年平均11.7%的速度增长,建成了一个以内需为主、以中小企业为骨干、技术水平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体系,许多重要日用消费品的供应已基本立足岛内,出口结构层次得到提高。
1958-1961年期间的台湾经济,主要是完成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过渡,在经济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改革外贸外汇制度。将复杂的多元复式汇率简化为单一汇率,取消结汇证,放宽进口限制,健全鼓励出口制度;2、解除或尽量放宽原来为稳定经济实施的管制措施,如对重要产品及劳务实行限价、限制设厂等,恢复市场机能;3、编制《加速经济发展计划大纲》(即第三个四年计划),首次将政策重点从经济稳定移向经济发展,确定了以增加就业,平衡财政与国际收支,提高人均国民所得为主要内容的新目标。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台湾初步摆脱了内向封闭式的自我循环,为1960年代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成功过渡、实现经济起飞准备了条件。
(三)出口扩张及重化工发展时期(1962-1986年)。
1960年代初,台湾由于两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的实施,经济实力有所提高。农业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不仅为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工业释放出大量廉价剩余劳动力,也为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来源;工业生产净值已接近农业,自给率大幅提高,如化肥、药品、橡胶制品、塑胶及其制品的自给率已分别达到81%、48.5%、61%和80%,食品和纺织则自给有余,大量出口,工业品出口的比重迅速增加;净储蓄率不断提高,由5%上升到10%左右,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资金。同时,上述政策措施及革新的实施,又为扩大出口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政策条件。因此当局因势利导,展开了大规模的新建设,并大幅度实行了出口扩张。具体做法:1.发展外销工业;2.建立加工出口区;3.缩小公营经营范围,大力鼓励私人企业发展。这个时期的出口扩张,由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需要的资本量较少,技术也较简单,却换取了充分就业和国民所得的增长,避免了当时台湾资本短缺与技术落后的短处,发挥了劳动力丰富的长处,而且在不断的进口-加工-出口中积累了资本,结果推动台湾经济持续十年高度成长。农业1968年以前年增长5%,工业则十年平均增长高达18.5%,并且建立起一个门类较全,技术水平较高的外向型轻纺工业和消费电子工业体系,其产值自1963年超过农业后,一直主导经济发展。进出口贸易1971年分别比1962年增加8.4倍和5倍,并基本扭转了1950年代长期入超的局面。出口结构明显改善,工业品出口已占80%,实现了由以农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品出口为主转变。失业率由4.2%下降到1.7%,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所以1970年代初,台湾已从一个落后的农业经济地区转变成一个进步的以外向型轻工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地区。
加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台湾赢得了十年高速经济增长,但农业滞后问题日益尖锐。1968年后,农业已几度出现负增长。同时,出口加工工业本身也存在严重缺点。即整个生产过程是一个简单加工过程,生产价值大而附加价值低,在国际市场上出售的是劳力,而不像其他进步国家出售的是技术;而且在原材料、技术设备和商品市场等方面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进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高达70%。这种生产类型不能使台湾实现现代化。此外,1970年代初,出于美苏对抗的需要,美国把中国当作重要筹码,中美关系趋于缓和,台湾不再成为包围大陆的前哨。因而自1971年起,台湾继失去联合国席位后,先后有一批国家与其断交,使其在政治上逐渐陷于孤立。这些政治经济情况,迫使台湾当局不得不一面加强统治,一面动员岛内各种力量,“埋头经济建设”。当时连续采取提高油电价格、大幅提高银行利率紧缩信用等措施,以稳定因国际经济波动而引发的国内经济更大波动。与此同时,一面继续发展外向型轻工业和电子工业以积累资金,一面开始着手解决产业升级问题。采取的措施有:1.加强农村建设,尽可能实现农工平衡发展;2.鼓励储蓄,增加积累;3.将投资重点转向基础设施和重化工业;4.继续拓展对外贸易。到1980年代中期,台湾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特别是农业长期陷入低速成长,但轻工业提高了技术水平,一批大中型重化工业企业陆续建立并投入生产,减轻了台湾在机电成套设备和上游原料方面的对外依赖程度;并且渡过1982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使经济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加8.6%,1986年人均国民收入3646美元,一、二、三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为6.5:46.8:46.7,工业中重化工业的比重超过了轻工业,1984年为54.8:45.2,呈现出明显的工业化特征,与新加坡、香港、韩国一起被誉为亚洲新崛起的“四小龙”。
(四)新兴工业化时期(1987年至今)。
自198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工资也大幅上涨,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此,台湾当局于1986年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湾对外出口市场的重心也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对美国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年的23.7%,对亚洲的出口比重则由198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信息、机械、电机和运输工具产品已占总出口的50%以上。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开始成为净资本输出地区,累计至1995年,对外投资约300亿美元。在这一时期,台湾与祖国大陆及香港的经济联系也日趋密切。
二、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经济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