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同志,是我军的杰出将领和出色的国务活动家。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他的敢于直言,敢于讲不同意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也是出了名的。我想,如果用“赫赫战功,铮铮铁骨”这八个字,来形容与概括他一生的活动和人品,是恰如其分的。遥想往事,历历在目。我一直想写点纪念他的文字。当我提起笔来的时候,恰值德怀同志诞辰九十周年之际,对他的景仰与思念之情,也就愈加浓重。
(薄一波回忆建国后的彭德怀同志):
(六)
建国后,彭德怀同志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和国防部长。由于彼此工作都很繁忙,我同他的个人交往不是很多,但有两次谈话至今记忆犹新。说来也巧,一次是在我受到批判之后,一次则是在他受到批判之前。
1953年8月,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对我进行了点名批判,认为“公私纳税一律平等”的新税制是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说我是资产阶级精神糖衣炮弹打中了的一个靶子。至于会上有些发言中给我戴的帽子那就更大更吓人了。会后,我去找毛泽东同志,要求到下面去工作。他没有同意。他说,受了批评,是不是有些想不通啊,想不通的还可以再想。你现在可去找一些同志谈一谈,朱德、彭德怀还有其他一些同志都可谈谈嘛。我说那好。同德怀同志的谈话,有些出乎意料,原以为这次见面,总得敲打我几句吧,可是他没有这样。他显得比往常的谈话更加平和。他说,一波,我了解你这个同志总的方面是好的。但是你不懂啊,一个人要是有点思想,有点能力,好讲个不同意见,再加上毛病也有一些,那你就准备多受点批评。党内生活的矛盾也是复杂的,并不那么简单。我这个人也是经常挨批评的,毛病、错误也不少,八年前华北工作座谈会上不就受了一次大批评吗?用我们湖南一句俗话来讲,叫做“高山上倒马桶臭名远扬”。受了批评怎么办?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照样吃饭,照样往前走路。如果把批评都变成包袱背着,那我早就走不动了。对于批评中的是非,有些是一时不可能争清楚的,那就留待历史去评判好了。听了他这些话,我默然无语。我知道他是以肝胆照人的,其中有理解,有劝勉,更有对党内批评的深刻思索。唯其如此,故而常常念兹在兹,难以忘怀。
1959年夏,彭德怀同志去湖南视察工作。当时,我也在湖南调查研究。记得是在株洲一个兵工厂我同他见了面。他问我,你到了主席的家乡,有什么观感?我说,我在那里同当地干部进行了座谈,询问他们粮食增长了多少,他们说增长30%,我不相信。后来支部书记个别对我讲了实话,说顶多能增长15%。德怀同志接过我的话说,15%也没有。我去了好多地方,统统都报30%以上。我发现不对头,一了解事情的底细,原来是上面分派下来的数字,这成了什么样子了嘛,哪里还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样浮夸虚报下去要害死人的!他表示要给中央拍个电报,反映这一情况。我说完全支持。他问我是不是两个人联名发这个电报,我犹豫了一会:还是分头发吧。他说那也好。不久,大家都上了庐山。没想到就在这次会议上,他受到了那样不公正的批判,从此身受磨难,至死未能解脱。他给毛泽东同志写信,绝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以事实说话的。他在信里痛陈己见,直吐为快,切中“左”倾时弊,可谓雷迅文章。其胆其识,我是很赞赏的。但在当时的情势下,我自己也参与了对他的“批判”。我同杨尚昆、安子文等同志交换过意见,都认为德怀同志信中所提的意见是对的,只是时机上欠考虑,不好进行批评。于是我们几个商量在批判发言中尽量避开这封信,主要谈华北工作座谈会上批评过的几个历史问题。但即使这样,今天看来,我当时的发言中仍有一些违心的话,这是不能自我原谅的,至今仍负疚在心。庐山发生的这场“批判”,对党对彭德怀同志本人,都是一个悲剧。或许可以这样想,假如当时毛泽东同志接受了彭德怀同志的意见,或者彭德怀同志不写那封信,不犯颜直陈,而是缄默不语,情况当然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对德怀同志个人来说也自会安然无虞。然而,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历史悲剧的出现也是有其必然原因的。悲剧固然痛苦,但惟其痛苦,也就给人们留下最深沉的反思,因而往往成为新思想、新事物孕育的重要契机。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拨乱反正,不正是从庐山会议一类的悲剧事件中吸取了很多教益吗?人们也正是由此更加重了对彭德怀同志的追思和怀念。
记得一位同志写过这样的诗句:“若要觅英雄,先到艰难处。”为了追求真理,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辞艰难,奋斗不已,彭德怀同志以及所有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都是在这样的革命实践中成就自己长傲天地的英雄本色的。德怀同志的一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很多,我以为最可贵的是他那种勇为前驱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当前,我们的改革事业正处于关键时期,希望与困难同在。一切共产党员都应该大大发扬这种革命的“前驱精神”和“求是精神”,团结群众,同舟击楫,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奋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