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下乡知青的安置:地点的选择
发布时间: 2009-09-08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09-08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一个层次,跨省安置。
  在1962年至1972年上山下乡的873万城镇知青中,属于跨省安置的有135万(占总数的155%)。其中,1966年以前19万人,1967年以后116万人本篇研究时限为1967-1973年,但有关数据来自1973年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附件,时间上限为1962年,下限为1972年。时限上虽有差异,不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因为大规模的跨省安置集中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跨省安置 的知青包括三市九省,即三大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以及浙江省、四川省、江苏省、山东省、湖北省、河北省、陕西省、辽宁省、吉林省。九省中,除浙江、四川两个人口稠密省份跨省安置人数较多外,其余各省人数很少。而三大直辖市跨省安置知青将近117万人(为全部跨省安置人数的867%)。这就充分说明,跨省安置的主要对象是三大直辖市的青年。

3-1    1962-1972年城镇知识青年跨省区下乡人数统计表

                              单位

  动员地区

安置

地点

全国

总计

北京

天津

上海

浙江

四川

江苏

山东

湖北

河北

陕西

辽宁

吉林

合计

134. 75

24.47

26. 19

66.07

8.23

4. 10

1. 82

2.02

0.80

0.66

0.23

0.12

0.04

插队

兵团

65.58

10.46

16. 79

35.68

2.53

 

0.12

 

 

 

 

 

 

69.17

14.01

9.40

30.39

5. 70

4. 10

1. 70

2.02

0.80

0.66

0.23

0.12

0.04

插队

兵团

39.90

10.40

6. 70

16.98

5.82

 

 

 

 

 

 

 

 

6.20

0.37

1. 62

2.69

1. 52

 

 

 

 

 

 

 

 

33. 70

10.03

5.08

14.29

4.30

 

 

 

 

 

 

 

 

吉林插队

5.21

1. 00

1. 00

2.38

0.83

 

 

 

 

 

 

 

 

辽宁插队

0.25

 

0.25

 

 

 

 

 

 

 

 

 

 

新疆兵团

12. 16

 

0.90

8.27

0.49

 

1. 70

 

0.80

 

 

 

 

陕西插队

2.62

2.62

 

 

 

 

 

 

 

 

 

 

 

甘肃兵团

2.11

 

1.16

 

 

 

 

0.72

 

 

0.23

 

 

青海兵团

0.74

 

 

 

 

 

 

0.74

 

 

 

 

 

插队

兵团

0.83

0.45

0.20

 

0.18

 

 

 

 

 

 

 

 

0.21

 

0.03

 

0.18

 

 

 

 

 

 

 

 

0.62

0.45

0.17

 

 

 

 

 

 

 

 

 

 

插队

兵团

10. 71

4.04

3.47

0.79

0.91

 

0.12

0.56

 

0.66

 

0.12

0.04

3.61

1. 35

1. 98

0.16

 

 

0.12

 

 

 

 

 

 

7. 10

2.69

1. 49

0.63

0.91

 

 

0.56

 

0.66

 

0.12

0.04

插队

农场

12. 86

0.99

11.87

 

 

 

 

 

 

 

 

 

 

12.26

0.99

11.27

 

 

 

 

 

 

 

 

 

 

0.60

 

0.60

 

 

 

 

 

 

 

 

 

 

山西插队

4. 77

4.13

0.64

 

 

 

 

 

 

 

 

 

 

插队

兵团

13.98

 

 

13.98

 

 

 

 

 

 

 

 

 

12. 83

 

 

12.83

 

 

 

 

 

 

 

 

 

1. 15

 

 

1. 15

 

 

 

 

 

 

 

 

 

西

插队

兵团

11. 19

 

 

11.19

 

 

 

 

 

 

 

 

 

9.90

 

 

9.90

 

 

 

 

 

 

 

 

 

1. 29

 

 

1. 29

 

 

 

 

 

 

 

 

 

江苏插队

3.50

 

 

3.50

 

 

 

 

 

 

 

 

 

浙江插队

2.20

 

 

2.20

 

 

 

 

 

 

 

 

 

插队

兵团

10.66

0.84

 

5. 72

 

4. 10

 

 

 

 

 

 

 

0.96

 

 

0.96

 

 

 

 

 

 

 

 

 

9. 70

0.84

 

4. 76

 

4. 10

 

 

 

 

 

 

 

贵州插队

1. 06

 

 

1. 06

 

 

 

 

 

 

 

 

 

 

:1.本表是按安地区所报数统计的引自1973年全知识年上山下乡议的附件 

2.农场数字含在兵团中  
   "文革"初三大直辖市的青年学生中,基于革命热情而一味要去"天涯战恶风"的大有人在,但国家安置部门极力将三大城市的青年大批分发到外省、区,则始终出自非常实际的考虑:市郊农村地亩有限,人多地少,无法承受大批下乡人口。将这批青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旷人稀的边疆或者贫困落后的内陆地区,既可减轻大城市就业的压力,又可推动偏远地区的经济开发、特别是边疆地区方兴未艾的军垦事业,一举两得,又何乐而不为?于是,由国务院牵头,经三大城市知青安置办与有关省、区协商,共同制订计划,将一批又一批知识青年送往四面八方1969年2月,国务院决定由10省(区)接受京、津、沪、浙下乡知青110万人(据《辽宁劳动大事记》第247页)。在此前后,边远省、区接受内地省、市知青的任务显著加重。以黑龙江省为例,1968年6月10日曾同意为京、津、沪三市安置知青3.5万名;12月25日决定,1969年将接收三市知青23万人,不久又同意接收浙江省知青3万人;到1969年4月19日,又提出本年接收外省市知青30万人的计划。见《黑龙江历史编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18、921、924页。。
  由于大多数知青跨省安置,城市郊县农村的安置人数被最大限度地压缩了。表3-2是三大直辖市本地安置与外地安置的比例情况: 
    
   在三大直辖市中,上海市跨省安置人数最多,天津市跨省安置比例最大,都不是偶然的。自50年代以来,上海市就已人满为患,不仅城区人口密度大,郊县农村地少人多的矛盾也非常尖锐。60年代中叶,上海市郊县面积为5987.4平方公里,人口439.3万人,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34人,是世界各大城市郊县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中国人口•上海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174页。。安置众多下乡知青,不得不倚重外省、区。随着上山下乡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该市跨省安置的知青越来越多,分布地域越来越广,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内蒙古、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云南、贵州等11个省、区(请参见表3-3)。

  
   天津市自1949年以来,行政区域和行政隶属关系几经变迁,郊县面积盈缩不定见《中国人口•天津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50年代初是中央直辖市。1958年改为河北省省辖市,1967年恢复为中央直辖市时,面积仅4994平方公里,约相当今天天津市的不到一半。在1972年8月国务院将河北蓟县、宝坻、静海、宁河、武清等五县划归该市以前,郊区幅员狭小,根本无法容纳源源不断的下乡知青。这应是该市下乡知青跨省安置比例最大的主要原因。该市知青的足迹遍及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宁夏、河北、内蒙古、山西、新疆等九个省、区。
  相比之下,北京市郊县面积大,人口密度较低,在三大城市中人口压力是比较小的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辖区面积不断扩大。60年代中叶,北京市面积16808平方公里,人口720余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城区2.7万人,近郊区2000人,远郊县在50-700人之间。见《中国人口•北京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1页。。尽管如此,该市跨省安置知青的分布,仍涉及黑龙江、宁夏、吉林、陕西、河北、内蒙古、山西、云南等八个省、区。
  在将近135万跨省安置知青中,除"文革"前分往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的19万人以外,绝大多数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老三届"学生。
  接收外省、市知青的省份一共有17个(参见表3-3),按不同情况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地多人少、有待开发的边疆或偏远省份,如黑龙江、新疆、内蒙古、云南、贵州、甘肃、青海、宁夏、吉林,安置的外省、市知青总计近84万人(占全部跨省、区安置知青人数的62%)。其中黑龙江省安置的人数最多,将近40万人;其次为新疆、内蒙古、云南,人数均在10万人以上。第二类为内地贫困落后、或者有一部分贫困落后地区的省份,如陕西、山西、河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辽宁,安置的外省、市知青共计51万人(占全部跨省、区安置知青人数的38%)。除了少数例外,跨省安置的知青处境都比较艰苦。由于半数以上的跨省安置知青被编入半军事化的生产建设兵团(或农场),所以"艰苦"的含义对他们而言,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匮乏、体力劳动的繁重,而且还包括组织上的严格约束、思想文化上的有力钳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