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第一声号角
发布时间: 2009-09-08    作者:刘小萌    来源:国史网 2009-09-08
  字体:(     ) 关闭窗口
   "文革"中的上山下乡活动,最初并不是政府动员组织的结果,而是由首都北京的一些"老三届"中学生自发倡始的。
  "文革"十年,与"老三届"中学生息息相关的有两场运动,即红卫兵运动和上山下乡运动。红卫兵运动曾如摧枯拉朽的飓风扫荡全国,震惊世界。它将一批年轻气盛、富于革命激情的青年学生推上政治舞台。1967年8月18日,当毛泽东身穿绿军装,佩戴红卫兵袖章,向欣喜若狂的革命小将高呼"我支持你们"时,年轻的红卫兵们天真地认为,自己似乎已成为决定中国前途乃至世界之命运的主宰。但是,随着10月3日《红旗》第13期社论号召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进而把群众运动的矛头进一步引向各级领导干部,以干部子弟为中坚的红卫兵运动便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与此同时,江青、陈伯达、张春桥等极左派控制的中央文革领导小组结束了对老红卫兵(为与尔后兴起的"造反派"红卫兵,又称新红卫兵相区别,将这一时期的红卫兵称"老红卫兵")的利用,转而扶持运动初期受到"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迫害的"造反派"学生,并以他们为核心重新组建了在各级革命委员会有效控制下的红卫兵组织,即所谓"造反派"红卫兵(新红卫兵)。在此基础上,建立跨学校、跨地区的"中学红卫兵代表大会"(简称"中学红代会")。中学红代会的建立,标志着"老三届"学生领袖的"改朝换代"。然而,无论是老红卫兵,还是新红卫兵,是所谓"保守派"还是"造反派",他们的政治取向、思想观念大都如出一辙。1967年9月发轫于北京的上山下乡活动,就是由雄心勃勃的"造反派"红卫兵头头率先组织起来的。他们天真地认为,自己在发动一场"继续革命"的新长征。
  (一)真诚的探索者
  早在1966年6月"文革"爆发初,在全国每一所大、中学里,大字报、大标语,铺天盖地;声讨会,批判会,通宵达旦。6月6日,北京女一中高三年级的几十名学生率先提出:"彻底砸烂整个旧的教育制度",其中包括废除旧的高考制度。她们认为,旧的高考制度"突出业务,突出分数,贬低政治标准","排斥工农子女","扩大三大差别,和封建社会考状元没什么两样"。最严厉的批判莫过于"它助长个人奋斗的资产阶级思想,引诱青年走白专道路,实际上是为复辟资本主义服务"!于是,义愤填膺的女学生们决定给毛主席写信,请求废除旧的高考制度。信中写道:
  高中毕业生应该到工农兵中去,和工农相结合,在三大革命运动的风浪中锻炼成长……这是一条新路,是一条通向共产主义的新路。我们一定要,并且一定能走出这条无产阶级自己的路。
  亲爱的党呵,敬爱的毛主席,最艰苦的地方,要派毛主席身边的青年去。我们整装待发,就等着您一声令下。
  6月7日,湖南长沙一中的一个共青团支部向全国高中毕业生发出倡议,彻底摧毁"升学考试"这个资产阶级的顽固堡垒,并列举了它的21条罪状。6月10日,北京男四中毕业班的学生也写出一份题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倡议书。他们更加鲜明地提出,今后的大学生要"大量从工农兵中吸收在阶级斗争中经过考验的革命者入学"。并且无比自豪地宣布:"我们打碎的决不仅仅是一种考试制度,我们打碎的是几千年来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文化桎梏,我们打碎的是产生修正主义的温床。"清华大学附中等编写:《毛主席的红卫兵》,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6年版,第22-23页。青年学生的倡议得到了"文革"领导者的支持。6月23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改革高考制度。

  废除旧的高考制度,只是"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一个环节,随之而来的,是更广泛、更深入的全面批判,所谓"反动的招生路线","封、资、修的教学内容","束缚学生思想的教学方法","冗长的旧学制"均在扫荡之列。
  1966年下半年,当红卫兵运动正处在"破四旧"、"大串联"的如火如荼阶段时,已有一些"老三届"学生在意识到原先考大学、当专家的道路被否定之后,更热衷于脚踏实地地探索新的人生道路。由于"文革"前学校教育的大量灌输,这条新的、革命化的道路对他们并不陌生,那就是"与工农相结合"。他们从一踏入中学校门起就经常被组织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大约在1965年以后,许多中学在每个学期都要组织一次下乡劳动,时间一般在1周至10天不等。同时,积极开展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宣传,尤其是电影《军垦战歌》、《生命的火花》以及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知青先进典型,给予"老三届"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促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朝着这个方面进行探索。
  "文革"初期学校停课,"夺权造反"热火朝天,中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活动自由。应该看到,在当时卷入"大串联"的学生中,目的并不相同,有的是热衷于到各处参加运动,"煽风点火";有的乘机免费旅游,寄情于青山绿水之间;还有一些学生,真诚地想利用这一机会,摸索与工农相结合的途径。
  探索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些人的兴趣是在乡下从事社会调查,有的则尝试创办像毛泽东青年时代那样的自修大学和农民运动讲习所。1967年元月5日由一群知识青年自发组织的湖南共产主义战校将校址设在澧县七里湖农场。战校的《宣言》声称:这是一所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南、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以抗大和解放军为榜样,面向工农,培养共产主义战士的新型学校。
  通过对"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批判,许多"老三届"学生对17年教育制度产生很大反感,希望尽快投身于农村、边疆,在探索革命化道路的过程中真正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1966年底,北京市的一些红卫兵发起组织了红卫兵农垦战斗团,曾与长期在广东省担任领导职务、"文革"初调赴中央工作的陶铸联系到海南岛去。在此前后,几批北京红卫兵自发前往云南、河南、东北等地的农场和农村。还有些学生,把"文革"前的下乡知识青年,当成了社会调查对象。如北京一所中学的学生曾数次到河北省宝坻县(今属天津市)去访问邢燕子和侯隽,并与那里的下乡知识青年共同生活了一段时期。有的学生在深入到河北易县等老革命根据地时,对当地的插队知青产生了兴趣,便进行了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还有些学生更直截了当一些,早在1966年,就有学生利用"大串联"机会前往新疆,要求留在当地参加军垦;有些学生串联途经某个山乡,便不想再回学校,要求留在那里与农民一起"战天斗地",如后来被广为宣传的北京长辛店中学的蔡立坚,就是串联路过山西一个小山村时决心留下务农的。虽然不久就被学校召回,但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潮涌起之初,她到底还是返回到那里。首批到云南西双版纳安家落户的北京知识青年,也曾有过到该处串联的经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