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最后的风采
发布时间: 2009-09-08    作者:刘小萌    来源:国史网 2009-09-08
  字体:(     ) 关闭窗口
  1社会舆论的广泛同情。"文革"十年,上山下乡运动高潮迭起,内部矛盾也暴露无遗。许多知青陷入困境而无力自拔,知青问题如一根高度敏感的神经,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在农村受到伤害的,不仅有众多普通百姓的子女,还有许多高中级干部的子弟。"文革"中"打倒一切"的极端做法,使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大批干部蒙冤受难,"株连九族"的政治传统使他们的子女难逃厄运。后者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被送往农村、边疆。即便如此,其中不少人仍未能摆脱无中生有的打击和迫害。共和国主席刘少奇被强加上"中国头号走资派"的罪名迫害致死,其子被下放到山西省一个贫困村庄插队。别的知青在农村是接受"再教育",他却在贫下中农监督下接受"改造"。无休无止的批斗令他无法忍受。三四年后,其他知青相继调离,只剩他形影相吊。在这里,他生活了七年郭家宽等:《前国家元首之子的荣辱人生》,《中华儿女》,1993年第1期。。全国"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派"邓小平被打倒后,几个子女下放的下放,插队的插队,均漂泊东西。邓的小女儿后来回忆:插队后一个人走南闯北,"6年的时间里,没有得到多少人关心和爱护"毛毛:《缅怀胡子叔叔》,《人民日报》,1993年4月4日。。在农村时,险些被打成"反革命"邓小平女儿的日记曾被当作"反革命罪证"上交国务院知青办,后者认为罪名不实,邓的女儿才幸免罹难。此事系原国务院知青办干部顾洪章先生见告。。类似刘、邓两家情况的干部子女在"文革"中盈千累万。十年"文革"在将上山下乡运动推向高潮的同时,也培养了否定这场运动的深厚社会基础。难怪当"返城风"拔地而起后,会得到全社会上上下下的广泛理解和同情。
  2"拨乱反正"的政治背景。1978年摧枯拉朽的思想解放春潮,荡涤了长期禁锢人们头脑的陈腐教条,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长期支撑上山下乡运动的"左"的理论不堪一击。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广大知青才能公开地否定这场运动,才能理直气壮地提出返城要求。
  3日趋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扬民主,解放思想,彻底结束那种动辄乱扣帽子、乱打棍子,以致弄得人人自危的反常局面,并说"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强调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此后,民主气氛得以伸张。1978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重要社论专门谈到发扬民主与安定团结的关系问题,批评有些干部一看见有人贴大字报,给领导提了意见,或者看到有些大字报,问题提得不太妥当,就说成是妨碍安定团结。安定团结,不是不要民主,只有发扬民主,才能造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才能安定团结。在中共中央负责人的指示下,新闻媒介一再强调做好接待上访人员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接待者不要计较上访者说的一些过头话,体谅他们"冤未伸、愤难平"的苦衷,决不能把他们拒之门外《人民日报》,1979年1月27日评论员文章。。
  "文革"结束后,到各级党政机关上访,要求落实政策、平反冤案的人多如过江之鲫。开始时,由于"左"的思想继续束缚着不少干部的头脑,以致许多上访者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有的干部对上访者动不动就认为"无理取闹";有的部门习惯了把解决问题的责任推来推去。结果,许多干部、群众不得不长途跋涉,甚至风餐露宿,到首都北京上访《人民日报》,1979年4月29日。。上访者有增无减已经超出正常的范围。这种现象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后,被逐步扭转。当时,北京的全国妇联、国务院知青办、农林办、农垦总局不断有知青上访、请愿。各地知青还广泛利用了大字报、游行等宪法允许的公民权利。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使广大知青第一次有了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并且争取这种意愿尽快实现的可能。这也就是知青大字报中用朴素语言来表达的:广大下乡青年向何处去,是我们青年的命运问题,我们应当掌握这个命运。邓副总理让群众讲话,让群众讲心里话,这个民权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给我们的未署名大字报《下乡青年向何处去》,载黑龙江省委知青办《情况反映》第2期,1979年2月9日。。
  4各级政府对知青要求的理解和大量艰苦工作。在返城风中,虽然也发生过一些纠葛、风波,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广大知青的迫切要求,与国家能够满足这种要求的实际能力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但在"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一基本点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领导与广大知青是有共识的。这正是矛盾屡屡得以化解的关键所在。前者充分认识到广大知青也是"文革"的受害者,体谅他们的困难,理解他们迫切要求返城的心情。因此,并未计较一些闹事知青的过激言行甚至越轨行动,而是反复进行说服教育。197
  9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安定团结的通知》说:群众要求迅速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心情,是党和或府所理解的,而党和政府限于经济力量不能同时迅速彻底解决一切问题,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的苦衷,也是广大群众所理解的。像这样苦口婆心的说服工作,在当时做了很多。如果在"文化大革命"中,这是不可想象的。当然,也有一些地方的领导,用高高在上、麻木不仁的官僚主义态度对待知青的疾苦,以致激化了矛盾。但从总体来看,各级政府在返城风的推动下大大加快了解决知青问题的步伐,为此克服的各种困难,付出的艰辛努力,自不待言。
  知青"返城风"无疑引起了一些地方社会秩序的动荡,给某些地区和单位的工农业生产,造成程度不同的损失。但作为一场有着合理目标的、自发的群众活动,它的作用远不是可以用"消极的"、"破坏性的"这样一些判断所能概括的。它的积极作用在于,不仅导致了上山下乡运动的提前收场,为广大知青特别是老知青重塑人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如果再拖下去的话,后果不堪想像),而且借助对城市就业形成的巨大压力,为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创造了一个历史性机会。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