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彭德怀访问仁和镇
发布时间: 2009-09-10    作者:沈国凡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09-10
  字体:(     ) 关闭窗口

  离攀枝花会战总指挥部不远的云南境内,有一个小集镇名叫仁和镇,建设大军开进大山里来之前,是这里最大的一个乡镇。镇上共有近百户人家,大都是一些简陋的瓦房和茅草房,一条狭窄的街道不足二百米,全是土路。只要一下雨,街面上就满是泥泞,过路的人和牛马将稀泥带得到处都是。加之有的人家的猪圈、羊圈或牛圈面朝当街,与商店、饭店并立,过路时大街上就会飘来一股莫名的怪味。

  正是这样的一个小镇,由于紧邻着川滇两省的交通要道,因此来往的马帮终年不断。这些马帮为这偏远的大山带来了布匹和食盐,同时也将这里的兽皮与特产运往云南和四川。仁和这条小街在当地也就很有了名气,是当地公社(乡)的所在地,小街上住着不少当地的干部。

  攀枝花建设拉开序幕之后,由于大山里缺医少药,在"全国支援三线建设"的口号下,从上海迁来了一家医院,在小街的中心位置建了几间平房,改名为仁和医院,开始为三线建设的职工和当地老乡治病。医生和护士都是上海人,到了这里的感觉可想而知。

  那些参加三线建设的职工每到星期天休息的时候,都爱成群结队地到这条小街上来"赶场",在小街上转一转,然后买一点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或者一些当地老乡来卖的鸡蛋、香蕉、核桃等。因此从总指挥部所在的渡口大桥到这里的公共汽车,到了星期天就会挤得快要"爆炸"。

  听当地老乡说,这里是古代茶麻古道的一个重要货物集散地,明清时期热闹得很。朱德当年脱离滇军,去德国留学时,就从这里经过,并结识了当地的绿林豪杰雷云飞。

  在三线建设的大战场里,有这样一条充满神秘色彩的小街,同样也吸引着彭德怀。

  彭德怀在特区指挥部同志的陪同下,驱车来到仁和镇。

  他夹在赶场的人群里,东瞧瞧西看看,不断地问着各种东西的价钱,在这条极不起眼的乡村小街上,一逛就是一个多小时。

  特区陪同的同志怕他累了,就找了一个熟悉的地方,让他进去休息。

  这是当地一位公社干部的家,就建在这条小街上。房子是用当时稀少的钢筋水泥和红砖垒成的,屋上的瓦也不是当地的小青瓦或油毛毡,而是建三线工厂的那种大块的新式红瓦。两个房间分左右而建,中间是一间堂屋,收拾得很干净。彭德怀一行进去后,就安排在堂屋的椅子上坐下来休息。

  房子的主人年近四十岁,穿着深色的中山装,身体有点发富,说的是当地土话,彭德怀有些听不懂,还得请陪同的特区同志当翻译。

  这位公社干部让他的夫人出来与客人见面。女主人穿着当时流行的粉色的确良上衣,下身穿一条蓝色的确良裤子,脚上穿的是白色塑料底布鞋,显得十分得体。她朝客人们笑一笑,然后到屋后的厨房里去拿出一只热水瓶来,为彭德怀一行泡了一壶热茶。

  喝够了茶,彭德怀就在屋子里转一转,连说不错不错,乡亲们的生活水平现在是提高了。

  特区陪同的同志说:"全靠搞大三线建设,才把这里的生产、生活都带动起来了。这里由于交通不便,老乡过去穷得很,一家几口人就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

  彭德怀问那位公社干部:"你们公社里像你这样的人家有多少?"

  公社干部说:"自打三线建设以来,这大山里变化太大了,像我这样的人家,现在恐怕也不少了吧。"

  彭德怀问道:"我问的不是你们这些公家的干部,而是你们这里的老百姓。"

  公社干部说:"那也是有不少的变化吧。"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