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彭德怀亲临攀枝花建设工地
发布时间: 2009-09-10    作者:沈国凡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09-10
  字体:(     ) 关闭窗口

  这时,取水的司机们一个个提着水桶回来了。

  "快来,快来,给我倒一碗!"司机们都拿出自己盛水的工具,跑过去舀水喝。

  "不准喝!"彭德怀突然大吼一声,吓得正想痛饮的司机们都瞪大了眼睛……

  汽车从山顶转向山下,气温一下子猛然升高。

  3月,祖国的北方仍是冰雪覆盖,但是位于南疆的金沙江河谷,已是烈日飞升,花红叶绿的时候了。

  "真热。"彭德怀脱去外面的衣服,只穿了一件衬衫。

  一阵隆隆的开山炮声,从远处传来。

  如同当年战场上听见我军反击的炮声一样,彭德怀顿时兴奋起来,将一路的奔波和劳累扔在了脑后,高声地叫着:"快听,炮声响了,攀钢的建设开始了!"

  一个急转弯,汽车的前面出现了滚滚黄尘。

  在彭德怀乘坐的军用吉姆车前面,出现了一队载重汽车的长龙。这些载重汽车上面装满了攀钢建设急需的巨型钢管和重型机械设备,浩浩荡荡在崇山峻岭中排下了长龙阵,卷起的尘土在公路上飞扬。

  司机赵凤池考虑追尾行驶灰尘太大,就一路按着喇叭,想要超车前行。

  谁知前面的汽车由于装载过重,加之又是山路,路面太窄,怎么也无法让开。

  走着走着,谁知前面的车队突然一下子停了下来。

  司机加大油门,飞快地超过前面的几辆载重汽车。

  "停车!停车!"彭德怀突然向他命令。

  车停了下来,彭德怀说:"我们到前面看看去,到底出了什么事?"

  随行人员一再相劝,可彭德怀仍然不听,只好将车停在路边,随同他一起下车。

  彭德怀走到前面的一辆重型卡车前,用手拍拍车门,对驾驶员问道:"师傅,你们怎么突然都停下来了?"

  司机将头伸出驾驶窗,看看彭德怀,再看看他身后的三名解放军,连忙说:"首长,是不是我们车队挡了你的道?"

  彭德怀忙说:"哪里,你们装运的都是攀钢建设急需的钢材和设备,你们早到一分钟,攀钢的建设就加快了一分钟。我见你们都停下来了,该不会出什么事吧,这地方山又大,路又险,你们的车又沉,心里总有些放不下呀!"

  司机一边用毛巾擦着满头的汗水,一边说:"首长,我们都是从北方来的车队。这季节在我们那里还穿棉袄哩,可是到这里却一路开车一路脱衣裳,这不,脱得就只剩下一件单衣了,这头上还直冒汗水,驾驶室里热得像蒸笼一样,车队里的人都一个个口渴难熬,派人到下面江里打水去了。"

  原来,在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初期,由于成昆铁路还未修通,大型设备无法运到。为了不耽误这个战略基地的建设,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调集了北京、山东、辽宁、河南、安徽五省市的1500辆卡车和200辆重型汽车,拉着建设所急需的各种物资和设备,在崎岖泥泞的川滇公路上昼夜兼程。

  这些车队的司机大都是北方人,而且是在平原地区开车,何曾见过如此高峻的大山和如此危险的道路?何曾知道位于川滇交界的金沙江河谷地区春节刚过就出现的炎热和干燥。由于这支车队从成都出发时缺乏足够的准备,储备的食用水在赤日炎炎下很快就喝光了,一个个被毒辣辣的太阳烤得嘴唇干裂,喉咙冒烟。这支车队从清晨出发,已经在缺乏水源的山间公路上行驶半天了,猛然看见山脚下有一条奔腾的江水,怎么能不唤起他们对水的渴望呢!

  这时,取水的司机们一个个提着水桶回来了。

  "快来,快来,给我倒一碗!"司机们都拿出自己盛水的工具,跑过去舀水喝。

  "不准喝!"彭德怀突然大吼一声,吓得正想痛饮的司机们都瞪大了眼睛。

  彭德怀见司机们的样子,觉得自己刚才的态度有些不太对头。对于这些开着汽车终日爬山涉水的工人师傅们,怎么能用对待军人的"命令"口气呢!彭德怀急忙微笑着说:"工人师傅们,我刚才态度不太好,请你们原谅。不过这金沙江里的水,没有烧开可不能随便乱喝呀!"

  司机们都不解地问:"我们都快渴死了,为什么不能喝?"

  彭德怀忙说:"师傅们,不是我不让你们喝,而是这金沙江水是雪山上化下来的雪水,喝了要腹泻的。"

  一位年轻的司机笑着说:"首长,你别吓唬我们了,这雪山融化的水早消过毒了,还能叫人腹泻?"说完,拿起手中的搪瓷碗就往嘴里倒水。

  彭德怀一把夺过那只碗,可是,小伙子已喝了一半(后来,这位年轻的司机到了攀枝花真的腹泻不止,住进了医院,彭德怀还专门去看过他)。

  彭德怀用手指着金沙江说:"师傅们,前面就是金沙江边的拉炸渡口,那就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地方,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志都应该知道,诸葛亮的南征军队就是开始喝了这江里的水,使得士兵腹泻不止,伤亡惨重。当年我们红军渡金沙江的时候,也没有时间烧开水,结果很多同志喝了后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有司机问道:"首长,你怎么知道?"

  彭德怀说:"因为当年喝了生水后腹泻的红军中就有我一个。"

  彭德怀接着又劝道:"师傅们,攀钢的建设在等待着你们出力流汗,为了祖国大三线钢铁厂的建设,你们也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咬着牙克服困难,将车平安地开到火热的攀钢建设工地。

  说完,彭德怀让随行人员从车上取出自己的那只军用水壶,然后双手交给面前的一位司机:"师傅,这里有壶水,给你与大家润润嗓子。"

  接着,随行人员们纷纷地拿出了自己的军用水壶。

  可是,司机们怎么也不肯收下。

  彭德怀说:"收下吧,收下吧,为了攀钢这个钢铁元帅早日升帐,让你们的车子加足马力朝前开!"

  帅仕高啊,白匪烧了你的房子,你没有流泪,逃亡到大凉山当了奴隶娃子你没有哭泣;然而在今天,止不住的泪水却从你的眼睛里夺眶而出。你走过去,一把拉住彭德怀,当年一条渡船上的老哥俩,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银发满头的帅仕高躺在病床上,这位当年曾为红军长征时摆渡的老船工因害眼病,在由成都开往攀钢公路旁的石棉矿区医院里接受治疗。

  轻轻地有人在敲门。

  帅仕高起来打开房门,一位身穿中山装头戴黑尼帽的老人站在他的面前。

  帅仕高觉得来人有些面熟,但是一时又怎么都想不起来,就问道:"老同志,你找谁呀?"

  来人说:"老哥,我找的就是你呀!"

  帅仕高一下子愣住了:"找我?"

  来人说:"对,就是找你,当年帮助我们红军渡江的船工帅仕高。"

  帅仕高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几十年来,有谁还谈起那些过去的事情呢?人们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仿佛早已将那些血火中的友谊忘记了,难得面前的这位老人还记得,就问道:"你是……"

  来人忙说:"30年前,乘过你渡船的一位红军战士。"

  当帅仕高知道面前站着的这位慈祥和蔼的老人就是彭德怀时,慌忙端来一张凳子,硬要让彭德怀坐下。

  彭德怀却让帅仕高先坐,然后军人般笔挺地站在这位老船工的面前,向老船工致以深深的鞠躬:"我代表当年渡江的所有红军战士,向你表示感谢!"

  帅仕高啊,你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耳畔又响起了渡江摇船时的枪林弹雨,回荡起血与火的呐喊。虽然有人已忘记了那些岁月,但共和国有一位元帅却永远没有忘记,今天,他就站在你的面前啊!

  帅仕高啊,白匪烧了你的房子,你没有流泪,逃亡到大凉山当了奴隶娃子你没有哭泣;然而在今天,止不住的泪水却从你的眼睛里夺眶而出。你走过去,一把拉住彭德怀,当年一条渡船上的老哥俩,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彭德怀见帅仕高衣服穿得比较破旧,就忙问他家里的情况,老船工都一一地如实相告。

  帅仕高的话,引起了彭德怀深深的沉思,革命胜利已经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老百姓还是这么缺吃少穿?我们共产党的一些基层干部,到底为人民干了些什么?

  面对着老船工帅仕高破旧的衣裳和消瘦腊黄的面容,彭德怀只感到一阵的心酸,人民冒着枪林弹雨,用小船将革命送到了彼岸,可是我们这十多年来又给了他们什么呢?这次毛泽东主席让自己"出山"来成都搞三线建设,就是为了防止不可预测的战争,要是战争真的打起来了,人民还能像过去一样冒着生死支援我们吗?

  彭德怀面对着老船工,简直不敢再想下去。

  临别彭德怀站起来,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30块钱,又让随行人员从他的挎包里取出仅有的三盒大前门香烟送给帅仕高。

  帅仕高说什么也不肯收下。

  彭德怀深情地说:"老朋友,接着,接着,这钱和香烟都是干干净净的,是我彭德怀自己的,是我代表当年所有渡江的红军向你表达的一点心意。"

  老船工还能再说什么呢?他的双手颤抖着……

  彭德怀又一次紧握住老船工的手:"老朋友,安心在这里养病,把眼睛治好,我有时间一定再来看你。我住在矿区招待所,有事可以随时找我。"

  彭德怀回到矿区招待所,吃过晚饭以后,在院子里散步,听见大门外有人在争吵。他走过去一看,竟是老船工帅仕高与当地大门的警卫人员发生了冲突。

  只听帅仕高在喊:"我是当年为红军划船的老船工,我叫帅仕高,一定要见彭老总!"

  当地警卫人员见帅仕高一副农民模样,就将他朝门外推:"老乡,走远点,这里没有什么彭老总。"

  彭德怀一见忙走过去,朝着门外喊了一声:"帅仕高,老朋友!"

  当地的警卫人员一下子愣住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