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到达攀枝花的前几天--1966年3月28日,彭德怀在西昌参观彝族畜牧场时,曾为吃饭的事情狠狠地批评过他的随行人员。
这个畜牧场位于西昌城外的高寒地带螺髻山上,彭德怀为了解少数民族同胞的真实生活状况,驱车来到山下,然后骑马上山,再步行,一直走到牧场海拔近三千米的最高处。此时山下已是春暖花开,而这里却是大雪纷飞,风寒刺骨。
彭德怀站在高山之上,放眼望去,满山的牛羊,感到十分高兴。当他了解到这里的职工不光是彝族同胞,还有不少的知青时,他的心情不能平静了,如此高寒的地方,这些孩子们能习惯吗?他们能和当地的少数民族职工友好相处吗?
彭德怀除了看望彝族同胞,还专门去看望了在山上放牧的知青,他摸摸孩子们的被子,看了看是否暖和,看看他们的屋子,是不是能挡住风雪。
午饭是在牧场的食堂里吃的,上了几个菜之后,彭德怀便制止说:"好了,够吃了,不要再上了。"
农场负责人忙解释说:"这些猪肉、羊肉都是我们自己牧场生产的,菜也是牧场员工自己种的,没有关系,你是难得来的贵宾,我们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招待一下,也是应该的。"
彭德怀听后感动地说:"我很感谢你们了,牧场办得不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但不要浪费,我们就是再富足也不能浪费,这不是一个多少的问题,这是一个执政党治理国家和立足于民的基本方针。东西一多就浪费,一浪费就让排场,搞奢侈,就会出现腐败,一个政党就会这样在富足中慢慢垮掉的!共产党万万不能学国民党,学老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事事讲排场,当官的到处吃喝人民的劳动血汗,那是会受到人民反对的。"
彭德怀的话说得一个个都直点头,菜也只上了几个,足够大家吃了。
在回来的路上,彭德怀突然想起在牧场吃饭的事情,就问身边的工作人员,是否按照标准结了账,付了钱。
景希珍说:"交了,还开了发票。"
彭德怀一听也就放心了。
可是,回到西昌城里以后,他又有些不放心,就将发票要来看一看。这一看他不由发了脾气,对景希珍大声地说:"我们一共去了十个人,吃了人家那么丰盛的午餐,总共只付了贰元钱,每人只收了我们贰角钱,这是交的什么钱,这不是在骗人吗?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怎么能做这样的事!"
彭德怀接着拿来一张纸,当即给牧场书记田兴成写了一封信:
田同志:
我们今天在你场吃过饭,每人只算两角钱,实在太少,以六斤肉计,每斤七角,即四元两角,还有其他饭菜,至少十元才公道。除每人已给两角外,另补八元,请查收。任何企业必须严格执行核算制。
彭德怀
3月28日
景希珍根据彭德怀的要求,立刻打通了牧场电话,当得知该牧场书记田兴成已到西昌行署开会时,彭德怀便让景希珍将田兴成请到自己房间里,当面向他道歉说:"田书记,你来得正好,中午我们在你那里吃饭时,非常感谢你们的盛情接待,但我们吃了那么丰盛的饭菜,每人却只交了贰角钱,太少了,太不公道了,这对你们和我们都不好,我算了一下,再补八元。"
田兴成书记听后十分感动,他深深敬佩彭德怀这种严于律己的作风,说:"彭总,你也太认真了,我们牧场中午员工的标准就是贰角钱的伙食,我们对你与对我们职工一样一视同仁,没有少收你的。"
彭德怀哪里肯听,就说:"书记同志,说句心里话吧,我们同职工交一样的钱不错,但同样的钱员工们都能吃得这么好吗?很显然,我们是太超标准了。虽然这肉、菜、油都是牧场自己生产的,但那也是职工们的血汗啊,我们不能随便占这个便宜,你我都是党员,相信我这样做都是出于一名共产党员的良心。请你无论如何都要收下这点钱。"
田兴成还能再说什么呢,他在基层工作了这么多年,接待过许许多多各级部门来牧场的干部,可是像彭德怀如此公私分明,一身清廉,连几元钱的伙食费都要算清楚的却见得很少。捧着这封信和那几元钱,田兴成觉得沉甸甸的,两行热泪便从这位汉子的眼眶里流了出来……
彭德怀在攀钢建设工地的视察中了解到,在附近的仁和坝子上,有一群从成都来落户的知识青年,他们有的被招工参加了攀钢的建设,有的仍然在农村里劳动。想着这些孩子不远千里,从大城市来到这山沟里也真不容易,便决定去看看他们。
这是离仁和镇不远的一个山头,上面住着一个生产队,队里有一个知青点,从1964年开始就有一些从成都、西昌等地来的知识青年。他们在这里住的是用泥土垒起来的房子,吃的是自己地里种的粮食和蔬菜,要想吃猪肉还得自己养猪。
彭德怀的汽车停在山下的公路边,他在当地同志的陪同下,爬上了半山的知青点。
知青们刚放工回来,忙着洗菜煮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