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乘坐的汽车在夜色朦胧中驶过铁索桥,直朝总指挥部开去。
渡口特区党委书记兼总指挥徐驰早已站在山坡上等候多时了。
彭德怀握住徐驰的手说:"真对不起,让你久等了。"
徐驰忙说:"彭总,我从望远镜里已看到你的汽车停在江对岸的索桥前排队哩,本来想给桥头的护桥部队打个电话,让你的车先开过来,但是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知道彭总的脾气,那样你一定会批评我的。"
徐驰可以说是彭德怀的老部下了。当年彭德怀任司令员的时候,徐驰就受命领导着一支工兵队伍,在太行山区里用土炉子炼铁,制造地雷、手榴弹,为八路军生产枪枝弹药。彭德怀听了徐驰的话后,非常高兴地说:"你做得很对,要是我们干部的小车子开到哪里,不管有没有急事,都要叫别的汽车让路,那不就成了国民党的官老爷了!参加攀枝花建设的十几万大军在这深山峡谷之中,现在最需要的就是那些物资和大型设备,而不是我彭德怀。"
徐驰对彭德怀说:"彭总,先到13栋住下来休息休息。"
"13栋?"彭德怀问道,"到了这里就像到了前线一样,这是个什么番号?"
徐驰笑道:"这哪里是什么番号,这是我们的特区招待所。"
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时,由于战备的需要保密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不准登报,不准广播,不准报道,就连"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之时,这里仍然是"不准红卫兵进入"。参加建设的单位、部门都统统用 × × 信箱代替。建设者与家人通信,也都写的是 × × 信箱 × × 分箱,一律都隐去了真实的地址。而当地的一些地名,也被叫成了"32公里"、"54公里"等等无法确认真实地址的名称。那时除了参加攀枝花的建设者外,很少有人知道这里的具体位置。人们只知道国家在进行三线建设,千军万马正奔赴大三线,但那里的一切,对于国人来讲仍然是十分神秘的。
这13栋说它是个"番号"也行,说它是个密码也行,反正当时很少有人知道这里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其实,这只是用泥土作墙,建起的一座二层土楼,在它的四周都是特区党委和总指挥部办公用的干打垒房子,顺次排列着数过去,这座"豪华"的二层楼正是第13,因此也就叫做13栋,成了特区党委和总指挥部专门接待中央领导同志的地方。
站在13栋门前,彭德怀朝对岸看去,只见一片灯火,层层叠叠,灿若星空。汽车的喇叭声和隆隆的开山炮声,透过夜幕被江风传送过来。
彭德怀激动地说:"这荒山野岭中有这么多灯光啊,真像到了一座大城市,要不是那一阵阵的炮声,我还以为是到了山城重庆哩!"
徐驰说:"彭总,你别看这夜里灯火灿烂,一层层顺山盘旋而上的灯光,就像一座座高楼大厦,但明日天亮一看,这一切都没有了。"
"为什么?"彭德怀觉得奇怪。
徐驰:"明天早上你看看就明白了。"
第二天清晨,当彭德怀推开窗户的时候,对岸的一座座摩天大楼全没有了,看到的只是创业者搭起来的竹席棚子,它们一排排地顺山而上,在荒山野岭之间构成了一座席棚城。
机声隆隆,炮声阵阵,喇叭声声,建设工地上一片沸腾。
如果说石油是一个国家工业的血液,那么钢铁则是一个国家工业的脊梁,为了让共和国的脊梁更加坚实,就在这烈日似火的攀枝花,中国钢铁工人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彭德怀迫不及待地对身边的随行人员说:"快,把望远镜给我拿来!"
彭德怀站在13栋门前,举起望远镜朝对岸望去。这时的彭德怀元帅又仿佛回到了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场,仿佛又听见了进军的号角、震天的呐喊和千军万马前进的脚步声。他的神色是那样的严肃,目光是那样的兴奋。有什么能使彭德怀为人民和祖国建功立业更激动的了呢?
彭老总啊,从平江起义开始,你早已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火热的战场。今天,当渴盼已久的宏大的三线建设战场展现在你的眼前时,怎能不唤起你中华男儿的一腔热血啊!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耿耿丹心,青山作证。
由于激动,由于兴奋,由于在漫长的六年之后重新回到渴盼已久的战场,彭德怀举着望远镜的手在微微地颤抖着。
江对岸的弄弄坪,三面被金沙江水环绕着,从地形上看如同一艘战舰,正准备起锚远航。这里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光秃秃的很难找到一棵树木,只有裸露着的山岩,在早晨的阳光下闪着赤褐色的光。几条运送物资和设备的简易公路已经修通,盘着山峦层层而上。一群铁道兵战士正在打眼放炮,赶着为即将兴建的厂区铺架铁轨。塔吊高擎着巨臂,将一根根的大型钢件吊起,千军万马要将这里的山峦铲平,沟壑填起,在这块长约2?郾5公里、宽约一公里,高差达80米的深山陡坡上,用双手"弄"出5个大台阶、28个小台阶,盖起165万平方米的厂房,安装上14万吨设备,摆下了一个年产150万吨钢的三线大型钢铁基地。
这就是建成以后被称作"象牙微雕"钢城的攀枝花钢铁公司,吨钢面积的比例几乎是一比一,成为世界钢铁之最,她的设计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这里在开创世界钢铁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片刻,彭德怀放下望远镜直朝食堂走去,一边走一边对陪同的渡口特区人员说:"快,吃了饭我们赶快到对面去看看!"
彭德怀说:"这就好,我们打仗也好,干工业建设也好,都得有老百姓的支持才行。钢厂建在弄弄坪这片荒山上,不与农民争地,农民肯定会拥护的。那年我回老家湘潭去,看见县里建锰厂,把农民的地占了,农民就不拥护,把厂里的路都挖了。共产党不能做老百姓反对的事情,否则表面看经济是发展了,但民心却失去了,这很危险啊!"
这是彭德怀自庐山会议以来难得的好心情。
他站在渡口特区建设总指挥部招待所的一间干打垒屋子里,全神贯注地看着面前的攀枝花钢铁厂(当时为了保密,称为40公司)沙盘模型,仔细地听着特区党委第一副书记、建设总指挥部第一副总指挥、冶金工业部建设司司长李非平的介绍。
彭德怀虽然未穿军装,但他双手叉腰,俯视沙盘的神情,仍然使人感觉到一股运筹帷幄的将帅气质。
像审视临战前的作战部署一样,彭德怀习惯地围着沙盘转了一圈,对每一块平坝、每一处山地、每一道沟壑、每一条河流都进行了十分认真仔细地询问。
这个攀枝花钢铁基地规划的沙盘模型,是负责整个建设设计的重庆钢铁设计院精心制作的,在这个形状如同战舰一样的弄弄坪上,哪里建焦化厂、炼铁厂、炼钢厂,哪里建铁道,哪里铺电网……在山形、地貌、山洪冲击出来的深沟等异常复杂的地理条件下,都一一地做了十分明显的标志。
彭德怀围着沙盘转了一圈后突然问道:"这里的地形地貌,你们是否找当地老乡查问过?"
李非平答道:"这里的地质勘探工作已经在很早以前就进行了,同时还找过当地的老乡了解了许多情况,例如,哪条山沟在雨季里容易发生山洪,哪块平坝地质结构中岩石较多,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泥石流,在进行总图设计时,这些地方都作了考虑。"
彭德怀就像听完了一个战略决策的详细汇报,满意地点着头说:"搞建设也同打仗一样,我们指挥员一定要亲临前线了解情况,这样制定的方案才能更切合实际,更符合三线建设的规律,给国家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接着,彭德怀指着沙盘上兴建厂房的位置问道:"你们在动工之前,对这里的老百姓都安置好了吗?"
"彭总,请你放心,"李非平答道,"过去这里是一片荒山野岭,只有七户人家,听说要建大钢厂,高兴得不得了,早就搬出了弄弄坪,我们同时为他们建了新房。"
彭德怀说:"这就好,我们打仗也好,干工业建设也好,都得有老百姓的支持才行。钢厂建在弄弄坪这片荒山上,不与农民争地,农民肯定会拥护的。那年我回老家湘潭去,看见县里建锰厂,把农民的地占了,农民就不拥护,把厂里的路都挖了。共产党不能做老百姓反对的事情,我们革命的目的,不是有一条叫做'耕者有其田'吗?为了土地,农民跟着我们干革命,现在革命成功了,我们就要守信誉,不能随便占农民的土地,不能随便就拆老百姓的房子,叫别人给建设'让路',否则表面看经济是发展了,但民心却失去了,这很危险啊!"
停了一会儿,彭德怀问道:"听说那七户人家的祖先,都是在前清时期被朝廷充军到这片莽荒之地来的,真是这样吗?"
李非平惊奇地问道:"彭总,你怎么知道的?"
彭德怀说:"我乘车来,在桥头等过桥时,听几位工人师傅议论的。"
一位当地的特区干部说:"当地的老百姓都是这么传说的,也就这么信了。"
彭德怀从沙盘上抬起头来,说:"哎,他们也不容易啊!"
农民,中国成千上万的农民,曾经为中国革命献出自己最优秀儿女的农民,彭德怀就是在抓轰轰烈烈的工业建设时,也始终没有忘记他们。
彭德怀出生于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不但在他成为共和国元帅之后没有忘记农民,就是在他身处逆境的时候,农民的疾苦、农民的呼声,也仍然是他十分关心的事情,在我们进行工业建设的同时,农民的利益仍然是彭德怀时刻注意的问题。
平民元帅--老百姓都喜欢这样称呼他。
彭德怀家乡的乡亲们,一直都没有忘记他。
那是1961年11月,彭德怀回到家乡湘潭农村搞调查,见到那里正在轰轰烈烈地建设矿山,整天机声隆隆,稻田里扔满了从远处运来的石头。
彭德怀感到很奇怪,这么好的稻田,为什么往里面扔石头?
陪同的人员说:"上级准备在这里建一座锰矿,这些稻田都被征用了。"
正在这时,一位白发老人拉着只有七、八岁的孙子,跌跌撞撞地跑过来,"扑通"一下跪在彭德怀面前:"彭元帅,请你为我们一家老小做主呀!"
彭德怀忙将老人扶起:"老大爷,快起来,有话慢慢说。"
老人站起来,颤抖抖地说:"彭元帅,乡里的老百姓都盼你年年都回来看看呀!"
说完,老人用手指着前面的一座房子说:"县里要在这建锰矿,不但要占我们的活命田,还填了我家的池塘,又要拆我家的房屋。我听说你回来了,让儿子来找你申冤,他不敢。就只有我这个快入土的人什么都不怕了,求求你,为我们老百姓说句公道话吧!"
说着,老人叫孙子跪下:"快,给彭爷爷磕个头!"
彭德怀这位在血与火的战场上铁骨铮铮的男儿,这时不知怎么竟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忙将小孩子拉起来,连声说:"小弟弟,不能这样,彭爷爷小时候到地主家要饭也没有下跪过……"
彭德怀立刻驱车直奔锰矿建设指挥部,找到指挥的"一班人"。
"一班人"见彭德怀,立刻兴奋地向他汇报了建锰矿的情况。
当彭德怀听到"一条横穿陈莆大队的37华里的公路正在修建,为了支援锰矿建设,许多农民主动地让出了自己的田地"时,一下子站了起来,用手骨节敲着桌子问道:"农民都是自愿的吗?你们为什么还要拆农民的房子?"
"一班人"满以为彭德怀下车伊始,不可能了解具体情况,谁知这位彭大将军却早已知道得一清二楚,而且提问的语气咄咄逼人,顿时无言对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