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说:"你们建锰矿,要尽量少占农民的耕地,也要少拆农民的房子,就是非这样不可的话,也要给农民讲清楚,给他们以补偿,帮他们先把房子盖好才行,我们吃人民的饭,穿人民的衣,可不能一个个成了旧社会的恶霸,专门欺负农民。农民已经够苦的了,我们国家单位可千万不能火上浇油呀!"
"一班人"听后不再向彭德怀"表功"了,而是点头答应立刻解决农民的问题。
而现有大规模的攀钢建设,占用如此大的用地面积,实际上只牵涉到七户人家,这在中国的钢铁工业建设中恐怖也是绝无仅有的。但就是这七户人家,彭德怀也没有因此而忘记他们。他站在建设规划的沙盘前,同样关心着这里七户农民的搬迁问题,希望大规模的国家建设,也不要损害这七户农民的个人利益。他用手指着即将建设钢厂的位置问道:"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弄弄坪?"
李非平说:"原来这荒山根本就没有一个名字,1965年12月(邓)小平同志来这里察看地形时,有人面对这片荒山,提出无法安置年产几百万吨钢的大钢厂。小平同志听后笑了,他面对金沙江,掏出一支香烟点燃,然后指着对面的荒山说,这有什么,弄一弄不就平了嘛!从此大家都把这个地方叫做弄弄坪了。"
彭德怀听后兴奋地说:"小平这个人是很有魄力的。这个名字好,这个名字好啊!"
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三线建设,开始于1964年秋天。这年夏天,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做出决策:"注意国际形势的发展,准备打仗,在长远规划中要搞好战略布局,加快三线地区的建设。"
接着,三线建设经历了两次大的高潮:第一阶段是1965年中央各部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开始抽调精兵强将奔赴大三线;第二阶段是在1969年,中苏边境发生战争。彭德怀则是在三线建设开始起步的第一个时期奔赴大三线,来到魂牵梦绕的金沙江畔,视察攀枝花战略基地建设的。
何为三线?
三线是相对于一、二线的省市和地区而言的。
从广义上讲,当时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所划定的三线范围是指长城以南、广东省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腹地,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全部和部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的保密,至于我国将第三个五年计划和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大部分投资建设的三线战备工业结构,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讲一直都是个谜,彭德怀此时正对着的这张攀枝花钢铁基地的沙盘,就是整个大三线这个谜的中心。
共和国在17年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中,形成了固定资产达2000亿元左右。建成了川黔、成昆、贵昆、襄渝、焦枝、襄渝等10条铁路干线,总长达5000公里。建成大中型骨干企业近2000多个,包括了冶金、航天、航空、核能、造船、化工、电子、机械等十分齐全的工业配制,许多军工企业已形成了可以应付突发战争的能力。
近百万的干部、工人、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民工以及近20万的我国一流的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才,将自己的生命和热血投入了这场伟大的建设。对于战备,对于中国中西部的开发和建设,三线建设功不可没。
彭德怀将自己人生最后的足迹,留在了这片深情的热土,融入了这场中华民族的宏大建设。
1991年1月,当年参加三线建设的人们怀念他的时候,他的老战友,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挥笔疾书:"彭总对三线建设的贡献永垂不朽"。
现在虽然是阳春三月,位于金沙江河谷的攀枝花温度高达摄氏30度以上,沙盘前彭德怀的头上冒出了汗水。
李非平忙让彭德怀先喝口水,然后端来一张凳子,让他休息一下。
彭德怀喝完水说:"当年红军过金沙江,也是这毒辣辣的太阳天,怎么就一点都没有觉得热呢?一口水没有喝也爬了好几座山。现在这身体不行了,进城后都养娇了,要是真的打起仗来,你们说怎么办?"
一位年轻的特区同志笑道:"彭总,你还能像当年一样用双腿跑呀,会有汽车坐的。"
彭德怀问道:"小同志,车子要是被敌人炸坏了呢?"
年轻同志说:"那就给司令部打个电话,说彭总的车子被敌人炸坏了,让他们赶快再派一辆来!"
彭德怀摇摇头:"这电话线被炸断了,电话也打不通了。"
年轻的同志看看彭德怀:"我给彭总当通讯员,跑回司令部去要车。"
彭德怀笑着指着那位年轻同志:"你呀,还未跑出去几步就牺牲了。"
这一下,年轻同志可傻眼了,用手抓着头发不断地问:"怎么办?怎么办?"
彭德怀站起来,哈哈地笑着:"小同志,你没有打过仗,不知道那飞机大炮的厉害哟!"
顿时,在场的人都大笑起来。
彭德怀走到沙盘前,如同当年指挥战役一样,用手指着上面的山山岭岭说:"这是兰尖火山,这里有铁矿;这是宝鼎山,这里有煤矿;这是务本林区,这里有成片的原始森林;这是金沙江和雅砻江,有丰富的水力资源……一切宝藏全都集中在这个地方,这里可是一个聚宝盆啊!大家一定要按照毛主席'三线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的批示,尽快将我国西南最大的钢铁基地建设起来,我们用自己生产的钢铁造枪、造炮、造飞机、造军舰,到那时国富兵强,什么样的敌人我们都不怕了!"
停了一会儿,彭德怀用手指着沙盘上的一个"点"问道:"为什么成昆铁路只修到这里,而不直接修进渡口(攀枝花)?"
彭德怀用手指的那个"点"名叫金江,离未来的攀枝花市相距45华里,成昆铁路上的列车都从这里经过,而一切货物或人员要想进入攀枝花市,还得重新改乘慢车或汽车,也就是说,任何外来的人员或物品,都不可能直接进入三线建设重镇攀枝花。
李非平解释说:"快车不直接进入市区,这完全是为了保密的需要。"
彭德怀说:"三线工厂的保密当然十分重要,但是这样是不是会给在这里工作的工人和参加建设的战士们带来很多不便?"
现在,一座现代化的钢铁基地已经巍然地屹立在中国西部的金沙江畔,但是,由于当年为了"保密"所设计、规划的铁路运输,的确如彭德怀所预言的那样,给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人们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人们出差、探亲、开会都必须先乘汽车或慢车跑45华里路,然后才能在金江搭上快车,而这里生产出来的成千上万吨的优质钢材,也必须在这里转运到全国各地。
随时想着人民,时刻为着人民,事事不忘人民的利益,这便是彭德怀元帅!
"好!"彭德怀高兴地站起来,对在场的同志说,"听了你们的汇报我很受教育,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中国人民!你们这个攀枝花建设的先行官当得好,到现场解决设计的困难,一是快,二是相互少了许多扯皮,回去后,我要向三线建委的同志们汇报,让大家都来学习你们的经验。
彭德怀的话给了大家极大的鼓舞,电厂的同志说:"彭主任,我们这里还有一座更加神奇的电厂呢!"
彭德怀问:"怎么个神奇法?"
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总指挥部的山脚下,有一座凌空耸立的工厂,在这片荒凉的峡谷中,巨人般地挺立着。
这是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初期唯一的一座现代化发电厂,为了保密,一直被称作501电厂。
彭德怀在李非平和501电厂领导的陪同下,十分仔细地察看了厂里的设备和生产环境,然后他同一行人来到了工厂前面的一块平地上。
彭德怀站在这里,面前就是汹涌澎湃的金沙江,滚滚波涛如同万头猛狮,从他的眼前呼啸而过。从这里看去,一队队参加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的大军,正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这里汇集。江面上,无数小船载着建设者,从南岸划向北岸的工地。划船的都是当地自愿前来支援的农民,他们穿着光皮的羊皮背心,划着小船在风浪中前进。等待着渡江的工人,举着红旗,扛着毛主席语录牌,背着行囊,排成了长长的队伍。
彭德怀看到人民支援三线建设,就像当年支援人民解放军参加战斗一样,感到特别的高兴,用手指着江面上的小船,对随行的人员说:"当年红军也是这么渡金沙江的,只要有人民的支持,我们今天的建设就能同过去的战斗一样,取得更大的胜利。"
彭德怀接着又说:"走进501电厂的总控制室,看到一排排的电表和自动化的控制系统,我这个打了将近一辈子仗的人,感到特别高兴。当年我们抢渡金沙江、大渡河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工农当家的新国家。今天新中国成立了,我们的工业也向着电气化、自动化发展了,连这荒无人烟的金沙江畔都建起了发电厂,有了电,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就会更快。"
彭德怀接着问道:"成昆铁路还没有修通,这电厂的大型设备,光靠公路是怎么运进来的?"
李非平回答:"这三线建设是抢时间、争速度的战备工程。为了加快建设步伐,工人们将那些需要整整一节车厢才能装下的大型设备化整为零,拆散后分装在卡车上,然后通过公路翻山越岭运进来,再在这里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安装。这不,一座电厂就是这么安装起来的。"
彭德怀听后连声赞道:"工人阶级真伟大!搞建设也同打仗一样,有时要各个击破,有时需化整为零,有时还得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501电厂的负责人说:"彭主任,我们最早的电厂是一座很小的'伞下发电厂'。"
彭德怀好奇地问:"伞下发电厂?"
501电厂的负责人介绍道:"1965年春天,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拉开序幕,数万大军进山来了,可是到了夜晚却一片漆黑,狼群在帐篷外嗥叫。白天干活没有电,许多机器也无法开动,工人们心里着急,浑身有劲没地方使,我们电力工人就想方设法靠着人拉肩扛,从云南运来了一台3千瓦的柴油发电机。机器刚架好,却下起了大雨,工人们撑起雨伞,保护着机器,硬是在这'伞下电厂'发起电来,给这片古老的荒凉之地带来了光明。从此,这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伞下电厂'精神,也就成了我们参加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的全体电力职工的精神。"
彭德怀为这种精神感动了,他说:"搞建设也同打仗一样,攀枝花钢铁厂的建设中央动用了13个部的力量,集中了各行业的精兵强将。你们电力建设应该是走在最前面的,你们是这场战斗的'先行官',只要你们的头带好了,就鼓舞了士气,后面的仗也就好打了。"
彭德怀在指挥三线建设的过程中,总是习惯地从战争的角度来谈建设。
3月,位于金沙江河谷的攀枝花是一个炎热干燥的季节,随行人员见彭德怀站在江边,顶着烈日,与电厂的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谈工厂的建设,担心他的身体,就劝他进屋子里去听汇报。
彭德怀摇着头不肯进屋,他说:"往办公室里一坐,一边喝茶,一边听汇报,就没有了这种亲临现场的感觉了。"
彭德怀在江边的一棵树下坐下来,对其他的同志说:"这里还有几块石头,大家坐下来继续谈。"
大家围着彭德怀坐了下来,正式的汇报这才开始。
作为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分管电力、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生产的第三副主任,彭德怀坐在石头上一边听着,一边在小本上记着。他听得很仔细,很认真,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让作主体汇报的501电厂负责人回答。
一幅宏伟的攀枝花电力职工艰苦创业的图画,展现在这位共和国元帅的面前:
1965年春天,当火红的攀枝花展瓣怒放的时候,在毛泽东主席的一再提议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挥下,攀枝花三线钢铁基地的建设终于拉开了序幕,由中央13个部抽调的数万名建设者和铁道兵官兵,分成都、昆明两条主要公路线,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这块不毛之地。
施工需要电,生活需要电,照明需要电,在这莽莽的荒山野岭,电从哪里来?
数万铁道兵在吕正操司令员的亲自率领下,正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抢修成昆铁路,等铁路修通后再运进来大型供电设备,那显然是不行的。那么,由公路运输,从昆明到攀枝花需要三天两夜,何况供电设备都是大型设备,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攀枝花钢铁基地电力指挥部的领导者们当即决定,在未来的钢厂对面山坡上,将原来的"伞下发电厂"抢修成一座供会战用电的大型电厂,取名为"渡口电厂"(为了保密,后改为501电厂)。
方案报到国务院,立即获得了批准。于是,电力指挥部立即电告云南开远第二发电厂拆迁两台2000千瓦快装式汽轮发电机和4台配套小型锅炉,火速拆卸后装入重型卡车运往攀枝花。
听到这里,彭德怀一边在小本上记着,一边称赞地说:"兵贵神速,兵贵神速。"
可是,光这些重型设备就有1800多吨重,开远第二发电厂遵照指示,将设备拆卸后却无法运进攀枝花。
电力指挥部立即电告国家水电部,请求火速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