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从攀枝花钢铁基地回到成都一个多月后的5月27日,突然接到西南三线建委紧急通知,让他火速到西南三线建委参加学习。
彭德怀预感到一场可怕的风暴已经来临。
临出门,他穿上一件干净的中山装,系好风纪扣,穿一双圆口布鞋,向身边工作人员打了个招呼,就开会去了。
就在此前的5月16号,中共中央发出了"五•一六"通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式拉开了序幕。
这个《五•一六通知》,号召全党全国人民都要"高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那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同时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清洗这些人,有些则要调动他们的职务……"
这个"通知"中还明确指出:
"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些人物,有些已被我们识破了,有些则还没有被识破,有些正在受到我们重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正睡在我们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
已经远离中国最高权力中心的彭德怀,此时只顾埋头于三线建设的工作,根本不知道中国在权力的交接上即将发生一场民族史上空前的劫难。
这个《五•一六通知》,是针对彭真等人所搞的关于开展文化革命的《二月提纲》的。因此在这个通知发出的第二天,也就是1966年5月18日,即将被毛泽东定为"接班人"的林彪,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出他那篇"著名"的有关"宫廷政变"的讲话。令彭德怀无法知道同时也没有想到的是,除了他的这个"彭德怀反党集团"之外,这位被称做是"毛主席亲密战友"的林彪,竟也抓出了一个"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反党集团"。
彭德怀做梦也没有想到,那些曾经反对过"彭德怀反党集团"的人们,现在却一下子成了他的"战友",遇到了同自己一样的命运。
历史竟是如此地令人费解。
彭德怀走进会议室,立刻发现会场的气氛不对。
他向熟人点头,人们却不理他。
他们没有昔日的亲热,都板着一张张面孔。
参加会议的都是西南三线建委局级以上的干部,总共不足20人,会前已有通知,这是一次秘密的小范围会议,会议内容严禁对外宣传。
会议地点设在总府街招待所西楼的二楼,西南三线建委就在楼上,会议室的门关得很严,参加会议的人员一律不准出入。
会议先是传达和学习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接着就让彭德怀坐到前面去,接受与会者的批判。
彭德怀不肯,倔犟地说:"批判就批判,为什么要坐到前面去,我在这后面也同样听得见。"
可是,会议主持人硬要让他上前面去,说是在前面听得更清楚。
彭德怀一挺身,迈动军人的步伐,大步走到前面,笔挺地坐在那里。
过去没有见过彭德怀的人,猜想一个大元帅,那一定是很严肃,或者是一个很难接近的人。可是,等他到西南三线建委工作,许多参加三线建设的同志都有机会接触到他。大家这才发现,这位战功赫赫的元帅,竟是一个整天穿着一件中山装,戴一顶黑尼帽,脚上登一双圆口布鞋,见人一脸笑容的老人。要是他突然来到机关里,人们还以为是来了一位乡村的老农哩!这哪里有一点点大官的架子?哪里有一点共和国功臣的身影?开会时他给大家敬香烟,为大家的茶杯里倒开水,早上起来在大院里扫地。到三线工厂去检查工作,他总是钻到工人堆里与大家一同席地而坐,心贴心交谈。就是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曾令日本鬼子、蒋介石匪帮和美国侵略者心惊胆颤,望风而逃!这就更增加了参加三线建委工作的同志们对彭德怀的敬重,这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敬重,一种出自心灵深处的敬重。
是非曲直,人民心中自然有一本账。
这就是人心,这就是民心啊!
果然,"文化大革命"中首场批判彭德怀的批判会,一开始便"卡了壳"(枪支出了问题,无法射击叫"卡壳")。无论会议的主持人怎么提醒,近二十名局级以上的干部无一人发言。
会场里,连平时不抽烟的人,也向旁边的人要了一支香烟,云山雾海地猛吸起来。
会场沉闷无声,烟雾弥漫全屋。
无奈,会议主持人只好宣布,大家不发言,这个会就不能散。
没有办法,几个正在翻阅报纸的同志发了言,内容大都是照着报上批"海瑞"的内容,从头到尾地说了一遍。
彭德怀靠在沙发上,仔细地听着。
稀稀拉拉地又有人发言,说彭德怀是个"老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一贯反毛主席、反三面红旗"、"到了西南后仍死不改悔"。
听到这里,彭德怀苦苦地一笑,高昂起头颅,仰望着头上的天花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