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追念彭大将军
发布时间: 2009-11-17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1-17
  字体:(     ) 关闭窗口

  

   彭德怀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他出生在贫苦农家,少年时就萌发为穷苦人找寻出路的强烈愿望。参加湘军后,又不断求索,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中国共产党。这时,他已年届三十,到了中国人常说的而立之年。后来我常想,也许正是这种艰难而漫长的对革命真理的求索,才铸就他那种善于独立思考而又勇于修正错误、胸襟宽阔而又脚踏实地、内心火热而又外表严肃的个性。可以这么说,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他的毕生追求,从军打仗只是他为实现理想的一种手段。有些人把他看成是“一介武夫”,其实是极其肤浅的,是一种误解。

   当年行军宿营之余,我们常常倾心交谈。他不爱“闲聊”,谈论最多的总是国际国内局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那时候他常说,自己入党之初,只知道执行党的指示,不懂得路线问题。实际上,每当党内发生重大意见分歧时,他总是能坚持原则,直抒己见,不惧权威,只认真理。

   1930年8月,在立三路线影响下,中央命令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第二次攻打长沙,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军团协同作战。由于长沙守敌实力雄厚,援兵又即将开到,毛泽东、朱德审时度势,说服中央代表,放弃攻打长沙的意图。彭德怀同志坚决拥护这一正确主张,带领部队一起撤出战斗,佯攻南昌,巧取吉安。朱德同志后来回顾这段历史时,一再肯定彭德怀同志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抵制了立三路线。

   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排挤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放弃红军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始则“御敌于国门之外”,采取进攻中的冒险主义;继则处处设防,节节抵御,变为防守中的保守主义。对这种错误的打法,彭德怀同志坚决反对。他曾多次对我谈过自己的意见。记得广昌战役时,“左”倾机会主义者强迫三军团打阵地战,同敌人拼消耗,造成惨重损失。在军团指挥所里,德怀同志当着我和许多同志的面,痛斥“左”倾机会主义者是“崽卖爷田心不疼”,断送了辛苦积蓄起来的革命力量,是对革命的犯罪。事后,他对我说:“我今天把一套旧军装带在包里了。我准备跟他们到瑞金去受公审、开除党籍、甚至杀头,我都无所谓。”他当年那种正气凛然的神态,至今仍清晰地活现在我的脑海中。

   长征过程中,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妄图乘党中央面临的暂时困难,夺取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权。在黑水芦花,他第一次见到彭德怀时就极力挑拨彭、毛之间的关系说:“从江西出发以来,你的队伍打得很苦,损失很重。我给你三个师,听你指挥。”彭德怀同志立刻驳斥了张国焘的这些胡言乱语。当天晚上,他把上述情况告诉我时,还余怒未消地说:“张国焘这个东西,把我彭德怀看成什么人了?把我当军阀。我要当军阀,就不当红军了。真是岂有此理。”后来,当张国焘企图危害党中央的时候,又是彭德怀同志率部保卫毛泽东等的安全,毅然决然地跟随毛泽东北上,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在革命危急关头的英明和果决。

   彭德怀同毛泽东是老战友。当初毛泽东在井冈山竖起红旗时,第一个上山同他会合的是朱德,第二个便是彭德怀。长征后期和东征入晋,毛泽东任红军政委,彭德怀任司令员。他们并肩作战,亲密共事。“老毛”、“老彭”是他们之间的亲切称呼。经过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体会,彭德怀深感毛泽东的英明和伟大。1942年,他在北方局扩大会议上说,毛泽东是“特等射手”,“提出的政策总是命中十环”。延安整风时,他真诚地总结自己对毛泽东认识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大哥、老师、领袖,并为中国人民有了这样当之无愧的领袖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但他认为即使是对像毛泽东同志这样的伟大领袖,也不应当绝对盲从和迷信。因为领袖也是人,是人就有犯错误的时候。他曾经说过,毛泽东同志有99.9%的正确,难道就没有0.1%的错误吗?正因为如此,他极其尊重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却并不盲从。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彭德怀同志一生崇尚实事求是,老老实实,最反对虚伪浮夸和明哲保身。他常说,一个负责干部,在重大问题上必须申明自己的真实观点,这才叫负责。共产党员对党就是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1958年秋天,他到外地去检查国防建设,痛心地看到许多粗大的树木被砍掉,大片的青山正在变成秃岭。年底,他又到最熟悉的湘潭、平江两县实地调查,了解到“大跃进”的许多真实情况。正因为如此,他在庐山会议上向毛泽东写了洋洋万言的“意见书”。

   庐山会议的后果至今令人言之痛心。因批彭德怀而导致全国性的“反右倾”,因对毛泽东的日渐神化而酿成十年“文化大革命”。今天,当我们怀念彭德怀同志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想到这一段沉痛的历史,也更加钦佩他当年的远见卓识和政治节操。

  

   彭德怀同志是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在和德怀同志长期共事的过程中,他给我的第一个突出印象是刚正不阿,在大关节的时候敢于拿出自己的主张来。建国以后,毛泽东同志曾经号召党的高级干部为了党的事业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不怕坐牢,不怕离婚,不怕杀头。这种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在彭德怀同志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彭德怀同志个性刚烈、正直、坦荡、忠诚,他嫉恶如仇,处事从不苟且、不屈从,做人从不矫饰、不阿谀,敢说真话,也愿意听真话。同他在一起工作,既痛快,又紧张。因为他对你有什么意见从不隐瞒,你对他有什么意见也都可以直说。工作中难免有意见的分歧,有时甚至会发生争论。但争论后,只要事实做了结论,无论谁对谁错,他都心无芥蒂。

   彭德怀同志办事雷厉风行而又严密谨慎。他平时很注意也很善于了解下情。谁对他弄虚作假,那可倒了大霉。他对战士、对群众宽厚仁爱,对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却要求极严,批评起来丝毫不留情面,但让人心服口服。因为他要求干部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批评错了、过分了的,他会当面向你检讨;批评以后,还会主动给人补过改错的机会。在西北战场和朝鲜战场,他都曾在开会时毫不留情地批评过贻误战机的高级指挥员,曾留下这样一句名言:“我彭德怀别的本事没有,斩马谡的本事还是有的。”但会后,他却主动将下次战役中最艰巨的突击或阻击任务交给被批评的部队,要求他们奋勇作战,挽回荣誉。当他们重新立功之后,又立刻热情地通电表扬。这种品格和作风,使他形成了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战争中提挈三军如一人,令行禁止,所向披靡。建国以后,他所主持下的工作效率,至今仍为人称道。

   一个人的突出优点有时也伴随着相应的欠缺。德怀同志刚正而欠于通融,爽直而失之急切,有时容易造成矛盾的激化,不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我也曾劝说过他,他却笑着回敬说,我不会像你那样“和稀泥”。他有时还喜欢骂人,这自然也不能提倡。但在崇尚气节的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民族精魄之所在。这种浩然之气,使德怀同志成为一代伟人。

   我对德怀同志第二个突出印象是清正廉洁。他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在党内外、军内外都是人所共知、人所共称的。他从小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痛恨旧社会的黑暗腐败。他在立志救国之初,就同好友黄公略等相约:“不做坏事,不贪污腐化(包括不刮地皮、不讨小老婆),不扰民。”他在旧军队工作12年,卓荦不群,出污泥而不染。旧军官搜刮民财,克扣军饷,他却把自己的薪饷积蓄起来,做了起义的费用。参加革命后,他更是时时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红五军成立之初,同红四军并没有隶属关系。1930年第一次打长沙后,他却主动建议由一、三军团合组成红一方面军,以朱德为总指挥,毛泽东为总政委。长征后期,红军严重减员,需要缩编,为了保留红一军团的番号,又是德怀同志主动提出撤销三军团,将部队编入一军团。他一手创建并长期率领的红三军团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试想,一个长期统兵打仗的军人,主动把自己的队伍交给别人指挥,然后又心甘情愿地撤销自己的部队番号,如果没有博大胸怀和远大目光,没有以人民和革命利益为重的大局观念,是断断不可能做到的。1959年庐山会议上,竟有人批判德怀同志,说他当初参加革命是为了“入股”,这只能说是一种恶意中伤。

   彭德怀同志在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从一个普通农民成为百万军队的统帅,成为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但是,他从不因为自己的地位、功劳而凌驾于党和人民之上,总是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谦虚谨慎,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几十年如一日。我从1933年在中央苏区同他相识以来,从没有见他搞过任何特殊化。记得当年在三军团的时候,首长下连队,吃饭时总要加一个菜,如炒鸡蛋之类,我和邓萍参谋长下去时都是这样的。但只要德怀同志下去,加菜就没有了。开始时我不懂是什么原因,后来才知道是别人不敢这样做。因为不管是谁替他加了菜,他都眉头一皱,骂了起来,直到把加菜端下去了,才肯吃饭。他的这种严肃的生活作风,一直保持到建国以后。

   德怀同志给我的第三个突出印象是赤忱爱民。他的一生,因同情劳苦大众而走上革命道路,为谋求人民解放而赴汤蹈火,最后又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中受损害的老百姓说话而蒙冤。但他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从不因自身的荣辱而有所更易。

   德怀同志曾经说过:“我从小饿怕了,我知道饿饭是什么滋味。”他对民生疾苦总是感同身受。有人说他是苦行主义,他认真地回答:“谁个不会吃好穿好?问题是老百姓吃的是什么,有人还在饿饭呐!”建国以后,德怀同志身居高位,仍念念不忘“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不过,他在前面加了“勇敢”二字:“一个勇敢的农民的儿子”。他经常对人说,我是人民的笤帚,人民要怎么使用就怎么使用。在他的思想深处,总是将自己置于人民之下,而不是人民之上。

   德怀同志这样做,是不是在提倡平均主义?事实完全相反。正是他根据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力主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后来在视察国防基地时,他经过同连排级干部广泛交换意见,又提出并力主解放军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至于1959年他对“共产风”的反对,就更不待言了。

   从1959年被“罢官”到1974年生命的终结,15年中,德怀同志经受了巨大的精神和肉体的痛苦,但他是坚强的,虽百折而不挠。他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党和人民的事业,经常说自己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死后能在他的骨灰上种一棵苹果树,以此来最后报答养育了他的土地和人民。

   我想,千秋之后,人们谈到彭德怀,仍将赞叹不已。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