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
今天,在南京或北平,人们仍能收听到新华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新华通讯社记者评论文章,揭露蒋介石求和声明的真相,文章落款是新华社陕北电。
其实,这位记者就是毛泽东,这篇文章后来编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称之为《评战犯求和》。
而此时的新华通讯社已不在陕北,早已经随中央机关迁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附近的陈家峪。
最先来到这个小山村的是刘少奇、朱德,那是1947年5月。
随后,周恩来、任弼时于1948年4月抵达此地,毛泽东此时在这个小山村也已经住了半年多了。他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如今已进入战略决战的收关提子阶段。
今天,毛泽东接到华野总部电文,要求中央批准在两天后,即1月6日对被围困在陈官庄一带的杜聿明集团残部发动总攻的部署方案。其实,早在1月2日,毛泽东就同意了他们尽快发动总攻的建议。
而处在大军压境和饥寒交迫之下的杜聿明集团,新年后接到南京的命令仍旧是强硬的,一要打;二要突围;三不准和谈。
据《星火燎原》这本书记载,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已经开始吃人肉了。
部队饥饿的已经到了吃死人肉的地步,这个仗还怎么打?迫于1月3日蒋介石的电文,杜聿明不得不决定突围。
杜聿明这时还想等为期三天的空投粮食、弹药成功以后,再行动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但人民解放军还会给他这个机会吗?
历史给予了答案。
这天距新中国成立还有270天。
1月5日
对于杜聿明来讲,今天开始的空投并没有转变他的处境,享受中将副司令身份的日子看样子所剩无几了,因为就在南京向被围困的杜聿明集团残部空投粮食弹药的时候,中央军委、毛泽东批准了华野6日发动总攻的部署方案。
在华野发动总攻之前,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国军官兵已经成排、成连,甚至成营地向解放军投诚,总计已达14000余人,足够装配一个军的兵力了。
今天,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发表《告华北国民党将领书》。告书是由罗荣桓同志起草,毛主席亲自修改的。
告书明确告诉他们,“北平、天津、塘沽均已被围,你们的退路已完全断绝”,要求他们向解放军投降。解放军将“一律宽大处理”。
傅作义,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也非一般人物,但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压力之下,看到备受重创的部队,也感到走投无路了。
这天,傅作义约见民盟北平负责人张东荪,晚上,又召见有关人员,商派周北峰为代表再次前往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和平谈判,并请张东荪教授同行。这一切都是瞒着蒋介石在北平的耳目进行的。
而在这大战前夕,国民党政府的宣传媒体还在开展“和平”攻势,中央社仍在叫嚷什么:“北方29省市的国代联谊会通电全国”,竭诚拥护蒋介石的“求和”声明,广州、四川的参议会也“拥护”蒋介石的和平,而且把这些电文发给了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
不知毛泽东看到这些通电作何感想。
这天距新中国成立还有269天。
1月6日
55年前的今天是戊子年腊月初八,按中国人的传统是喝腊八粥的日子。龟缩在徐州西南130华里陈官庄地区的杜聿明残部,也许还没来得及如此奢想,就被人民解放军总攻的万炮齐鸣吓得乱成了一锅粥。
随着下午3时30分,一阵猛烈的炮声,华野数十万大军分三个突击集团同时挺进!开始了淮海战役最后一个阶段的声势浩大的总攻击。
有趣的是,国民党国防部政工局局长邓文仪这天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共匪军事首脑刘伯承已于1948年12月13日在安徽宿县西南桃关集被国军的飞机炸毙。
而刘伯承司令员此时并不在前线,而是在西柏坡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并将在明天发言,发言的内容是阐述他对未来渡江战役和夺取全国军事胜利的总体设想。
平津前线今天却显得异常平静,平津前线司令部以林彪、罗荣桓名义给天津守将陈长捷发出了劝降信,希望他以东北郑洞国将军为榜样,起义投诚。
当淮海前线总攻的炮声尚未打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如期召开。
毛泽东坐得很稳,表情也十分平静,他心里清楚,在淮海战线的手术只是时间的问题。
据说,蒋介石也显得格外平静,对于杜聿明的结局,他和毛泽东想到一块儿了。临危不安,才是将才,校长要在这危难之时,给学生们做出榜样。不错,蒋介石这天没有忘记派国防部次长郑介民去北平,继续劝诱傅作义南撤,勿与中共和谈。
至晚,国民党的电台未就淮海前线华野发动的总攻透露任何消息,但淮海前线的炮声却越来越向国军阵地的纵深发展。
这天距新中国成立还有268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