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情系导弹
发布时间: 2009-12-16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2-1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专攻飞机专业而从事导弹事业

  时事造英雄,英雄造时世,这是孙家栋经常说的一句口头语。事业需要学有所成的孙家栋,事业也将给孙家栋提供施展才华的环境。孙家栋等23位留学苏联的军校状元学成回国前夕,新组建的国防部五院急需技术人才,聂荣臻元帅向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提出要人,刘亚楼上将说:“聂帅,你提出要人,我怎么也不敢不给,但给你三分之二,给我留八个行不行?”聂帅真的就给刘亚楼司令留了八个人。孙家栋的名字被圈点到了国防部五院的名单里,国家需要搞导弹,孙家栋带着他数年寒窗积累的航空发动机理论知识开始了新中国导弹发动机的研究。

  1958年4月20日,孙家栋拿着一纸调令来到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此时,中国的高层领导正在筹划着中国导弹武器的战略发展。

  二、良师益友钱学森

  孙家栋经常说:“我从苏联回来搞导弹,得益于当时许多开创我国导弹事业的师长,他们对新中国导弹事业的执著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为人师表的刻苦攻关精神,不仅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而且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钱学森更是我尊敬的领导和良师益友。”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冲破美国设置的重重障碍,乘坐“克利斯兰总统号”邮船经美国夏威夷、日本横滨、菲律宾马尼拉,抵达香港九龙,然后换乘火车经广州于10月13日回到上海。

  10月28日钱学森一家到达北京,中国科学院吴有训副院长和在京的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周培源、钱伟长、赵忠尧等二十多人到火车站迎接。当天晚上,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主持盛大欢迎宴会,热烈欢迎钱学森的胜利归来。第二天下午,周恩来总理邀请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来到中南海,周恩来在办公室门前与钱学森一见面立即紧紧握住他的双手,充满激情地对钱学森说:“学森同志,欢迎你的归来,我们的国家太需要你了。”

  1956年2月1日,钱学森收到了一份由毛泽东主席亲自签署的大红请柬,毛泽东设宴招待并与钱学森进行了亲切交谈。

  1956年2月4日是一个周末,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元帅设宴、陈赓大将作陪招待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席间热烈地谈论了中国自行研制导弹武器的问题。宴会结束后叶剑英元帅和钱学森、陈赓三人专门驱车来到景山西侧三座门的中央军委办公厅找到周恩来,由钱学森专题汇报中国发展导弹武器的设想。总理极为重视,提议由钱学森写一份关于发展导弹武器设想的书面报告,安排提交中央讨论。

  2月17日,钱学森根据周恩来的意见给国务院写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在《意见书》中明确指出,健全的航空工业(当时为了保密起见用国防航空工业代表导弹)除了制造工厂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强大的为设计服务的研究及试验单位,应该有一个做长远及基本研究的单位。自然,这几个部门应该有一个统一领导的机构,作全面规划及安排的工作。《意见书》还开列了一份可以调来做高级技术工作的21名专家的名单,包括任新民、罗沛霖、梁守磐、屠守锷、胡海昌、庄逢甘、罗时钧、林同骥等人。这份意见书进一步引起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发展中国导弹事业的高度重视。

  3月14日上午,周恩来在解放军总参谋部的方楼会议室亲自主持了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总理浓黑眉毛下那炯炯有神的眼睛环视了一下他面前这些共和国元帅、将军们,对他们点头示意,然后用他那亲切的口吻宣布开会,宣布今天的军委扩大会议唯一一个议题:就是请钱学森同志来谈谈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设想和规划。

  总理的话音落下,参加会议的元帅们、将军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坐在会议桌一端的钱学森。

  钱学森由座位上站起来,按照想好的思路从导弹的发展历史讲到了目前的现状,从军事应用讲到国家的综合实力,他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深入浅出地提出了中国导弹事业发展的具体建议。

  会议决定由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和钱学森等筹备组建导弹航空科学的研究机构,既航空工业委员会,负责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建设,下设三个机构:设计机构、科研机构和生产机构。

  1956年10月8日,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国航天发展最早的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聂荣臻元帅亲自主持研究院成立仪式,钱森被任命为院长。

  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上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震动。

  1957年11月16日,正式批准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即现在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周恩来总理任命钱学森兼任一分院院长。五个月后,孙家栋来到一分院下辖的导弹总体设计部开始了中国的导弹研制生涯。

  孙家栋在苏联学习时就曾听说过钱学森的名字,当时钱学森在国际上已经是知名的科学家,没想到自己回国才这么短时间就可以在钱学森的身边工作。孙家栋心中暗想,这可是个好机会,有这样的老师在身边,如果学不成,一定是自己不用功,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请教。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中国的导弹事业有规划、有步骤、有机构、有组织地全面展开。

  2005年9月,孙家栋在参加钱学森归国五十周年座谈会后,对采访他的记者恳切地谈了许多他自己的感想。钱学森在孙家栋的心目中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孙家栋回想一生走过的道路认为能在钱学森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是十分幸运的。纪念钱学森归国五十周年,不仅是表达对这位耄耋老人的敬意和祝福,更重要的是以回顾这位爱国赤子、科学巨匠走过的光辉道路,来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同志,立志为祖国的科技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突出贡献。

  孙家栋回忆起当时跟着钱学森搞火箭搞导弹,真是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能在新中国刚刚创立两年的国防尖端科技部门工作,可以为国家干一番事业。担心的是,自己学的是航空专业,导弹是什么样子?怎么设计?怎么制造?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当时周围的同志,有学力学的、数学的、化学的、纺织的、文史的,就是没有学导弹理论的,孙家栋所学的航空理论还算与导弹专业离的最近。那时候,钱学森亲自讲授导弹概论,编制课程大纲,请庄逢甘教授讲空气动力学,请梁守槃教授讲火箭发动机,请朱正教授讲制导……

  在实际工作中,孙家栋先后担任了工程总体组长、总体室主任、总体部副主任,直接在钱学森的领导下从事导弹设计、研制、试验工作,可以说是耳提面命,感触颇多,受益匪浅。钱学森在中国航天初创时建立在科学思考基础上的魄力和为国家为民族不怕担风险的大无畏精神,对孙家栋以至那一代人都具有非常强的影响力。

  中国航天之所以取得比别的行业更突出的成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钱学森这样的技术领导抓科研、抓预研、抓试验。钱学森以他的远见卓识,制订了正确的发展规划,走了一条多快好省的路。孙家栋参加了钱学森主持制订的导弹火箭发展的十二年规划,制订了“八年四弹”规划等工作。这些规划的实施使中国的导弹火箭研制生产一举越了几个台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建立后,孙家栋又参与了钱学森主持制订的“三星规划”(东方红一号、返回式卫星和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工作,这些规划为中国的空间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钱学森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别人无可替代的,但他非常谦虚,每讲到成绩,总是把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具体指导放到前面,把广大科研人员的辛勤创造放到前面。钱学森的崇高科研道德和人格魅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孙家栋。

  钱学森平易近人,对青年人更是关怀备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坚持每周都要抽出时间与孙家栋他们这样的年轻设计人员讨论技术问题,若有什么不妥,他便耐心引导、解释,很少直接批评。

  钱学森严谨的工作作风令孙家栋终生难忘。60年代后期,中国自行研制的一种新型火箭即将运往发射基地,按惯例产品出厂前要完成装配、测试工作。其中惯性制导系统的平台上的四个陀螺要精确地装好,再拆开,包装好运往发射基地。当时由于时间紧,车间师傅跟孙家栋说,四个陀螺是同一批次生产的,第一个能装上,其他三个应该没问题,时间紧,是不是可以不再装了?孙家栋觉得安装师傅说的有一定道理,便同意了。万万没想到在发射场装配时,却出现了问题,怎么也装不上,只好立即向钱学森院长报告。钱学森听了汇报后并没有批评孙家栋,而是出主意进行仔细研磨后再试装。加工研磨时,钱学森也来到现场仔细察看排除故障的情况。那种精密部件研磨是很费时间的。钱学森也不说话,背着手走来走去。孙家栋和工人师傅从下午一点一直到第二天凌晨四点才装好,钱学森在现场就一直陪到凌晨四点。大家几次劝他回去休息,但他就是不走。这件事给孙家栋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批评,但那种无声的力量让人感到比批评更严厉。从此,大家从点滴小事做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后来,孙家栋把这种严格要求的作风带到了空间技术研究院,有人说孙家栋太严厉了,孙家栋便解释,钱学森为我们树立了严谨的好作风,我们必须认真办好每件事。

  钱学森敢于负责、勇于替下属和青年同志承担责任的作风也为孙家栋起到了榜样作用。1962年的一次导弹发射失败了,导弹失败对搞总体的人来说压力非常大,故障原因分析时,钱学森看到孙家栋他们垂头丧气,就主动以自己承担责任的方法为大家减压。钱学森说:“如果要有考虑不周的原因,首先是我考虑不周,责任在我,不在你们。你们只管研究怎样改进结构和试验方法,大胆工作,你们所提的建议如果成功了,功劳是大家的,如果失败了,大家一起来总结教训,责任由我来承担。”钱学森一席话一下子把孙家栋他们的顾虑都打消了。孙家栋自己当了领导后,看到年轻人工作上有什么差错,也常常像钱学森那样,替他们担责任,鼓励他们放下包袱,把事情办好。

  2004年12月10日,孙家栋去看望了钱学森,由于他身体原因,大家都很不容易见到钱学森,看到钱学森的精神相当不错,孙家栋打心里非常高兴,钱学森问这问那也显得很兴奋。钱学森曾经说过:“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这段简短的人生座右铭,就是他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一生以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真实写照。此时孙家栋对钱学森的内心世界比别人有不同的理解,因为孙家栋与钱学森有过别人所没有的工作和交往经历,更能理解钱学森的人生追求和思想境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