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前言:"少年中国"与"鸟…
发布时间: 2009-12-16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2-16
  字体:(     ) 关闭窗口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

  1900年2月,时年27岁的梁启超发表了令所有中国人动容慷慨的《少年中国说》。之前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历经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与瓜分,"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昔日的东方天国几乎奄奄一息。

  时值19和20世纪之交,梁启超文中的"少年中国",让无数对未来失去信心的国人重新看到了希望。文章结尾,梁启超难掩对中国雄起的憧憬和自信,毫无保留地由衷赞道:"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然而,仅仅过了半年,这一年的8月,中国的京都变成了一片火海。由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组成的八国联军,分区占领了古老的北京城。八国军队在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前列队集结,在俄国军乐队所吹奏的各国国歌声中,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仪式。泱泱5000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难堪的奇耻大辱。

  时间又过了8年,1908年,世界各国聚会伦敦,第4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这里拉开帷幕。而此时的中国,衰败的厄运毫无结束的迹象,梁启超文中"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的状况依然如故。这一年的5月,天津的《星期报》刊载了一篇名为《竞技体育》的文章,文中提到:

  "尽管中国没有出现在伦敦奥运会的赛场上,中国到底要等多久才能产生一位真正有技术水准的选手在国际奥运会上得到奖牌呢?那可能是难以评价的问题。不过,只要我们有信心,相信那并不是一件难事。国家有责任发展体育,不只是派选手到雅典参加奥运,而且要积极争取二年一度的奥运会在中国举行。"

  1908年的中国,敢于怀抱奥运梦想的中国人毕竟只是少数。同样是这一年,垂死挣扎的清王朝露出了气数将近的征兆。全国掀起了立宪请愿的高潮,而由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和暴动已经初露端倪。11月,满清王朝名义和实际上的统治者--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在两天之内相继病逝北京。不久,年仅两岁的小皇帝溥仪在紫禁城即位,接管了这个幅员广阔却又伤痕累累的国家,古老中国的前途依然在风雨飘摇中黯淡不明。梁启超笔下那个"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的"少年中国"究竟在哪里呢?

  ……

  请容许我将历史的影像向前快进100年。

  公元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世界再一次聚焦古老的北京。数以亿计的全球观众从电视屏幕上看到,北京永定门上空突然出现一双由焰火拼出的大脚印。这双巨人的"大脚"迈开步伐,穿越古老的前门、天安门、紫禁城,沿着千年古都的南北中轴线,在夜空中一路向北而行。十公里后,第29对脚印落在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充满现代气息的国家体育场。在那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向全球亿万观众宣布,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霎时间,礼花齐放、礼乐齐鸣,整个北京沸腾了,整个中国沸腾了,整个世界沸腾了。中国曾经经受了一个多世纪的耻辱和辛酸,在这一天被彻底地洗刷干净!

  在体育场的贵宾席上,来自包括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世界各国的80余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王室成员舞动着中国扇子,在这个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夏天,见证并亲身参与了中国人的喜悦与狂欢。与他们同在中国的,还有来自全球五大洲的数以万计的媒体记者。未来17天的比赛日程中,他们将观察、记录和评说发生在中国的点点滴滴,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和分析中国100年间从落后挨打到和平复兴的背后原因。透过他们的笔触与镜头--客观理性也好、顽固偏激也罢,世界人民将关注到正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巨大的社会变革,了解到曾经受尽屈辱不公的中国人民今天所怀抱的开放与包容精神。

  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国际媒体对于北京奥运的关注,实际上代表并延续了100多年来世界与中国的交往和互动。国际媒体背后,实际上是成亿上万对于今日中国或了解、或生疏,或亲善、或敌视,或期待、或担忧的世界各国与各国人民;而北京奥运背后,则是历经了百年沧桑起伏、尝试了众多救亡之路、最终独立自主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泱泱华夏民族在今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未来将要迎来的更加伟大的发展和变革。

  中国与世界,这个一个多世纪以来萦绕在几代"中国少年"心中的永恒主题,在公元2008年,似乎终于得到了某种仪式性和阶段性的注解。而承担这一注解重任的今时今日的"中国少年",也有了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名字--"鸟巢一代"。"鸟巢"是见证了中国光荣与梦想的奥运主赛场--国家体育场的别称,这座孕育着宽广空间和无限活力的伟大建筑,是中外建筑设计师协作完成的杰作。在中国建筑师看来,其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像承载初生婴儿的摇篮一样,寄托着人类对于未来的期许和希望;在外国建筑师看来,"鸟巢"代表了人类历史的一个新的奇迹,它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镂空手法、陶瓷纹路与现代钢结构设计完美融合在一起,以充满遐想的戏剧张力,吸引世人去猜测和想象全球化时代的未来中国将会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在我看来,这座有着戏剧化弧形外观的全新建筑,既如同一个由树枝编织而成的鸟巢,也如同今日中国自信、开放、包容的青年一代。本书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即以国际媒体所记录和评说的今日中国为出发点,以"鸟巢一代"所代表和象征的未来中国为落脚点,希望能够从一个侧面大致描画出今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最新状态,勾勒出今日"中国少年"的时代特色与未来趋向。我相信这个问题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青年一代的思想状态,将左右未来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变革。

  至于"鸟巢一代"这个称呼,似乎也算是个新闻舶来品。它来源于北京奥运开幕式翌日,韩国《朝鲜日报》的一篇文章。记者朴时煐采访了几位北大和清华的大学生志愿者,并从我的这些优秀的校友身上看到了现代中国的新气象。按照他的解释,"鸟巢一代"是指那些"擅长与外国人对话,爱国心强的20多岁的年轻人",而"奥运会极大提升了'鸟巢一代'的爱国心和自豪感"。

  在这个时空缩小的网络时代,作为一个时尚用语,简洁形象的"鸟巢一代"迅速席卷互联网。很多华人学者都为这个摩登名词做出了新的阐释,最终,中国新闻社评论员许晓青的注解在其他学者及网民当中获得共识。在他看来,"鸟巢一代"是大部分出生于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年轻人,他们开放外向,追求变化的欲望强烈,未来将成为诱导中国快速变化的核心力量。 奥运为中国矗立在世界中心提供了机会,也为"鸟巢一代"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和品质的舞台,借用一位参与了奥运志愿服务的北大学弟的话,"我们终于在世界舞台上亮相了。" 我本人很荣幸地属于"鸟巢一代"的一员,在这个中国和平发展的转折年代里,正在亲历并即将继承父辈们所创造的伟大成就。

  与之前一代代"中国少年"相比,今天的中国年轻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我们,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全新时期,站在几代优秀的中国先辈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所锻造而成的坚实的发展平台之上,也享受着他们过去所没有条件拥有的优渥的物质和精神资源。毫无疑问,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中国屈辱和战乱的过去,我们没有天生的自卑感或极端的复仇心来面对外面的世界,对于国外的发展状况和经验,我们既不陌生,也不盲信;我们比父辈更加国际化,我们从出生就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宽松环境,赶上了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海量流通的网络时代,对于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强国,不会有发自内心的封闭和抵制,更不会有盲目自大的傲慢与偏见。

  也许,曾经有长辈对于大多是独生子女的我们这代人怀抱疑虑。我至今仍然记得儿时看过的一部电影--《中国小皇帝》,其中描绘的几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全家老少悉心呵护之下娇生惯养的孩子,其实就是我自己和身边许多同龄人成长的缩影。的确,我们这一代人有着许多共同的弱点;然而,我们这一代人也终将会长大成人,终将会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来告别骄纵、走向成熟。

  2008年,是中华民族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于我个人而言同样是重要而关键的:我开始继续在清华攻读博士,同时也有幸亲身参与并见证了国家与民族的几件大事。3月份西藏暴动事件发生后,我成为第一批进入藏区的大学生,亲身体验了藏民的生活并直接访问了许多当地的民众与官员,对于西藏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新的深化和提高。5月份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第一时间奔赴灾区进行采访,亲眼目睹了灾区人民的坚强勇敢,以及前去参与抗灾救灾的国家领导人、解放军指战员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国内外志愿者那一幕幕英勇无畏、大爱无痕的感人场面。8月份北京奥运会期间,作为清华大学的志愿人员和对外传播的研究者,我有幸在奥运主新闻中心、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及"鸟巢"和"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参与新闻发布的内容策划与效果评估,并收集、阅读和研究了大量外国媒体有关奥运和中国的报道与评论。我还与几位年龄相仿的青年学者和记者朋友们,分头接触和采访了许多前来中国报道奥运的国际记者,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互动,我了解了他们对于当代中国各式各样、不一而足的认识、评价乃至偏见和误解,并在相互之间的脑力激荡中,辨识着中国与世界彼此沟通的误区与坦途。

  在一系列中华民族的大事面前,我要感谢时代赋予我的机遇和平台,让我能够亲身观察并仔细思考国际媒体、国际社会与中国改革、中国发展之间的关系全貌,并通过与前辈学者、外国友人,以及我身边那些优秀的同龄人--"鸟巢一代"的交流和切磋,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客观、平和与理性的分析和认识。

  奥运会期间,"鸟巢一代"的微笑征服了挑剔的国际媒体,被他们视为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军群体。今天,"鸟巢"体育场的奥运圣火虽然已经熄灭,可是,燃烧在每一位"鸟巢一代"心中的圣火却正在熊熊燃起。2008年的大街小巷流传着一位"80后"女孩的歌声,通过电视选秀而一举成名的"超女"李宇春,用结合了现代节奏和西方R&B曲风的新奇唱法演绎着流行歌曲版的《少年中国》:

  "在我们眼睛里看不见彼此都在长,年少的壮志雄心至今还觉得豪情万丈。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吸收五千年的磁场,有传说中的神奇和谦虚的锋芒。一根傲骨无法隐藏,还闪着智慧的力量。"

  并非所有"鸟巢一代"都能接受她前卫的唱法和中性的造型,但是,企盼中国强大的憧憬,却如同歌词中描写的那样,真诚而强烈,比起之前任何一代"中国少年"都毫不逊色。"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108年前梁启超先生的由衷呐喊今天依然回荡在新一代中华儿女的心中。对于这些年轻的生命而言,不论是已经5000年的大中华,还是只有60年的共和国,都依然只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少年中国",诚如中央电视台白岩松老师在奥运之后的点评:

  "这一次,当奥运结束,新新中国却才刚刚开始,北京奥运,不过是一个古老中国的成人礼。古老与成人一起,似乎是矛盾,其实一点都不,是古老的,才更需要一切复零,让脚步重新站在起跑线上,这个时候,时间又一次开始!"

  奥运期间"鸟巢一代"的集体登场,宣示了今天的中国年轻人将用更加理性、平和、开放的精神,去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去思考和实践民族复兴的使命,去建设一个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21世纪的"少年中国"。

  本书也正是怀着这样的目的,希望通过我的观察和阐述,能够让更多的前辈了解今天的"鸟巢一代",能够启发更多的同辈人去思考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并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做出贡献。享受着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成长环境与发展机遇,我们没有理由愧对时代和父辈寄予我们的殷殷期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