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无意?善意?敌意?日本时报:
发布时间: 2009-12-16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2-16
  字体:(     ) 关闭窗口

  "最近对中国的批评似乎旨在削弱北京希望2008年奥运会给它带来的赞誉。为了证明北京仍实行独裁,一名中文说得很糟的英国年轻记者报道说,他未能获准进入北京戒备森严的中国领导人的住宅和办公区。也许警卫还记得英国人上一次到来时所发生的事情--在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同时掠夺珍宝。"

  --日本秋田国际大学副校长 格雷戈里•克拉克

  上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李希光教授提出了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概念,其中的一些观点尽管不乏争议,但仍然在中国社会激发出很多共鸣和回响。"妖魔化",指的是那些读过之后,让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种族上和文化上产生厌恶和仇恨中华民族作为国家和民族存在的新闻报道和言论,比如,宣传和鼓吹"中国威胁论"、支持西藏、台湾和新疆独立、诬蔑中国是屠杀少数民族的法西斯等等。

  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迎来了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伴随而来的,是中西之间交流和沟通的逐渐增多,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和评论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然而,随着北京奥运会日益临近,一篇篇离奇诡异的西方涉华报道在新闻媒体上重出江湖、纷至沓来。一些西方媒体借中国西藏的地方骚乱和奥运圣火的海外传递,鼓动并策划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华喧嚣,让中国人不得不相信,"妖魔化中国"其实并没有远去,一有机会它就会卷土重来。就连西方世界的知识分子也感受到了这股风潮,美国《华盛顿邮报》曾经引述欧洲理事会外交关系委员会执行主任莱昂纳德的话说,西方媒体对于中国,"过去5年谈论的都是关于经济机会的话题,但最近6个月谈论的却都是中国在苏丹和西藏造成的威胁。" 日本时报网的评论则更加一目了然:"西方总是找茬批评中国!"

  不得不说,中国取得的成就与发展,让西方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与威胁,而北京奥运会则成为引爆这种恐慌和嫉妒心理的导火线。2008年7月29日,在BBC中文网出现了一则题为"美议员:中国秘密监控奥运饭店宾客"的新闻。在这则指控中国的新闻稿旁,有一张用来说明"中国加强监控奥运会来宾"的配图,图片中,两位身穿警服的中国公安正在神色凝重地操作电脑。

  神通广大的中国网友随后展开了天罗地网的"人肉搜索",发现这张用以证明"中国加强监控奥运会来宾"的图片,纯属不折不扣的无稽之谈。图片中的中国公安,穿着的制服乃是"89式"的旧式警服,早在2001年,中国公安系统就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统一换装,这种草绿色的"89式"公安制服自打那时候起就已经光荣退役了,跟奥运会的举行简直是八竿子都打不着。

  毫无疑问,这张用以说明2008年7月29日新闻时事的图片,必然拍摄于2001年以前。更加荒诞的是,这张图片竟然被BBC用了不止一次,七八年来,BBC隔三差五就把它找出来,借以说明很多不同主题的涉华新闻报道。除了这次以外, 2006年7月23日,它被BBC登出来用以说明"中国试图加强监控博客网页活动";2002年9月23日,它被用于证明"中国安全部门一直在监视上网活动";2000年8月26日,该图片的出现则是为了配合一则新闻时评--"中国政府对网络的接受力仍是未知数"。

  一张照片可以反复回锅使用,BBC的这种造假手法无疑是在"妖魔化"中国。

  2008年7月26日,奥运主新闻中心(MPC)举行了一场主题为"北京市近期空气质量情况"的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杜少中成为外国媒体争相提问的焦点。在回答美国《洛杉矶时报》记者提问时,杜少中主动提起了BBC的一组新闻图片:

  "不知道今天BBC来没来,本来想在这里和他探讨两个常识性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今年的7月8日BBC在相关网站上发了两张照片,在同一个建筑物上一张照片是很透亮的,一张照片是颜色比较灰暗,用以说明北京的空气质量还有问题。我们的态度非常明确,北京的空气质量确实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善的问题,因为一年当中有70%的空气质量是达标的,有30%的空气质量不达标的,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但是用照片去评价空气质量,这种办法是不科学的,因为照片作为视觉的作品产物,它不能反映空气质量的本质特征,需要用监测数据来显示,而不能用肉眼感觉。"

  作为全国政府发言人培训的教学参与者,杜少中的反问让我倍感欣喜。经过5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已经日益走向成熟。经过了初上发布台的紧张与保守,很多发言人已经逐渐学会了如何去"主动发布",如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与记者对话"。

  事实上,面对西方媒体针对北京空气质量的盘问与批评,中国政府理应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善于解释。因为,外国记者对于中国空气质量的狂热聚焦,显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发展问题的片面认识,以及对待自己和中国的双重标准。不妨来听听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斯坦纳对于北京环境问题所做的公允评价,他替中国政府说出了更加真实和公正的事实全貌:

  "24年前,空气污染也是洛杉矶的关注焦点,可是,很多人却似乎记不起当年在女子马拉松赛结束时的情景。当时,瑞士选手步履蹒跚,由于疲惫、炎热和空气污染,结果她失足绊倒了。这名运动员摇摇晃晃地晕倒在终点成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不可磨灭的情景。"

  斯坦纳毫不客气地批评那些"随身带着空气素质侦察仪,随时出现在街头巷尾检查熏烟和尘埃,每个人都期待证明北京的空气将是奥运会关键性的妨碍因素"的外国记者们,认为他们预先给中国下了评断,却忘记了空气素质也无一例外地是汉城、巴塞罗那、亚特兰大和雅典奥运会的共同课题。"对于北京奥运的热烈讨论应该更加公平得体。"

  当然,北京的空气质量的确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外国记者对于中国环境问题的关注,如果全部从善意出发,其实也不妨将之看作是促进中国进步的逆耳忠言。可是,倘若这些批评全部语出片面、态度偏执,那中国没有理由不在言辞上予以辩驳和还击。过去7年中,北京境内200多家出现污染的工厂不是被关闭,就是被迁移,或者被改造升级为清洁环保的绿色生产方式;全市有超过90%的废水经过了精密设备的多重处理;城内有50%的面积已经广植了树木;此外,全市60%的发电设施使用了相对节能环保的天然气。

  只盯着现有问题不放、却看不到中国的努力和进步,这样的外国媒体,不能不让世界上所有客观公正的有识之士嗤之以鼻。

  2006年,自中国成功举办"中非论坛"以来,西方媒体如饿虎扑食一般来势汹汹,大肆挞伐中国"贪婪地攫取全球资源并且肆无忌惮地污染世界空气"。当中国修建生产能力达到2240万千瓦清洁能源的三峡大坝时,西方媒体对于工程的恢宏壮阔毫无兴趣,却抓住始料未及的上游山体滑坡事件大做文章。很多问题不是不可以讨论、不可以批评,但是要抓到问题的本质、要本着建设性的动机。难道中国不该积极发展清洁能源,而是继续依赖严重污染环境的煤炭能源吗?

  2007年,西方舆论对中国进口"含铅玩具"和多种低价商品的大肆挞伐,似乎绝不仅仅是出于对产品质量的捍卫。几十年来,中国在带领全球近1/4的本国人口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同时,其所生产的大批优质低价商品也在帮助西方经济体免受通货膨胀的困扰,提高了许多西方国家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这些活生生的现实,没有西方媒体进行公平、客观、理性的报道。

  同样被一些西方媒体奉为圭臬的还有中国的"人权"、"宗教"和"民族"问题,以及近两年开始甚嚣尘上的"中国支持国际独裁政权"的激烈指控。

  奥运会期间,仍有国外媒体咬住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不放,认为这是对于人权的"肆意践踏"。不是不可以对中国提出反对,但是,国外媒体应该在批评的同时,把事实的全貌一并反映给全球受众。如果没有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全世界今天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全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我本人就是计划生育制度下的产物,在享受国家、社会和父母对于"独生子女"优待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和兄弟姐妹共处的机会与经验,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为世界的福祉做出了牺牲和贡献。然而,自大狂妄的西方媒体竟然对此毫不领情,甚至连最起码的客观评价和理性尊重都丧失殆尽。

  2008年,当中国的青藏铁路在最高海拔5000多米的世界屋脊全线开通,西方媒体居然又掀起了新一轮的非议。他们的理由是,汉族人将由于这条铁路的完工而大批涌入西藏,西藏原始、纯粹的自然风光不日将会告别人间。多么伟大的自然主义者啊!只是,让我感到好奇的是,在这些从来不在西藏生活的西方人心中,藏族人是否应该永远处于与世隔绝的落后状态?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一些西方媒体近来对中国的最新指控大多关涉国际问题。一些西方团体和媒体大肆批评中国,认为中国政府没有对发生在苏丹和缅甸的"暴行"提出抗议或发挥影响,并由此得出中国政府"支持独裁政权"的荒谬结论。不过,他们似乎忘了,一些西方国家不仅没有对发生在伊拉克、索马里和阿富汗的暴行提出抗议,反而就是这些暴行的制造者和幕后支持者。

  也许有一天,这些满怀"傲慢与偏见"的西方人能够读懂中国哲学的真谛,当他们弄明白什么叫做"韬光养晦"的时候,当他们像中国一样不对别国评头论足、而是一心关注自己的建设和发展的时候,西方国家也许会过得比现在好,而那些受到西方国家干预的其他国家则肯定会过得比现在好。

  奥运会开幕当日,当昔日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俄罗斯,再次由于第三国领土和内政问题而剑拔弩张时,很多西方学者也不禁感念起中国和平发展、和谐建国的诚意。当越来越多的外国新闻记者走入中国、亲历中国时,他们惊奇地发现,自己能够批评中国的领域已经越来越少了。一位英国记者如此描绘他神奇的北京之旅:

  "每一寸地方都焕然一新,路面上的垃圾都被扫走了,每一根灯柱都飘扬着旗帜。在内环路,地面干净得似乎经过打磨。成排的园丁修饰每一个边缘和拐角处,把植物裁剪成五环或者北京奥运会标志的形状。……这个地方已经从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首都转变为奥运世界的中心,完全是在另一个星球上。"

  然而,在4万多名国外记者中,仍然有一些认准了中国依旧落后、封闭、专制、蛮荒的顽固分子,他们很快找到了攻击中国的新阵地。中国著名的"反伪科学"斗士司马南先生,奥运期间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临近奥运,先后接待了几拨境外媒体之后,BBC(英国广播公司)某君伦敦来电。

  他先声夺人:'听说奥运会期间中国实行网站封锁,你怎么看?'

  笔者坦陈并不知情,反问:世上有否国家对互联网不实行管理?美英等国完全放开吗?

  其语调突然降了些:'当然,哪一国都要……但是……',原来他不满意中国封堵邪教信息。

  我告诉他,本人历史上跟邪教曾经打过交道,深知那是个什么玩意,政府对其封堵是必要的。他们'逢中必反',损害国家利益,老百姓也十分反感他们……"

  我和司马南先生相识,说来也巧,我和他第一次见面恰恰就在国内的一家知名网站里,当时我们俩正在分别参与录制两档风格不同的网络时评节目。司马先生来去匆匆、语言诙谐、颇具侠义,在后来的短信联系中,他推荐我观看由他策划、主持的一档讨论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的谈话类节目,而播出平台就是我们相识的那家网站。这家以提供网络聊天工具而闻名中国的门户网站,在2008年"两会"期间还推出了自己制作并且实时直播的时政新闻评论节目,众多中国"名嘴"纷纷在其中发表个人意见,就我亲耳所闻,左右意见不一、评论尺度颇大。这档节目不但在当时得以自由播出,而且至今仍然能够在网上随时在线观看。仅以此为例,就足以说明西方对中国在互联网上封杀"新闻自由"的指控,纯属吹毛求疵。

  随着奥运的脚步日益临近,个别踏上中国国土的外国记者对于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进步,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趣,而是用尽全部的精力去寻找中国社会现存的问题与缺漏,用片面而偏执的观点去解读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相对滞后于经济改革、然而却在不断推演和进步的其他领域。在貌似正义地批评中国的"新闻自由"和"人权状况"时,他们全然不顾中国的深刻国情和复杂局势,用极不负责的口吻与姿态,摆出一副救世主和终审法官的架势,为中国的国家政策定罪判刑。

  2008年8月14日,北京奥运会开幕不到一周,这场发生在部分西方媒体与中国主流观点之间的分歧与争辩,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集中爆发。在奥组委的例行发布会上,几名外国记者连续以强硬的口吻质问奥运官员,针对中国的"新闻自由"和"民主权利",连珠炮式地发出了主观而浅薄的提问。

  我摘录一段美国第四新闻台记者和国际奥委会新闻发言人吉塞尔女士在当天发布会上的对话,西方媒体对于中国国情的武断认识、对于中国政策的无礼评判,从中可见一斑:

  "记者:请问Giselle DAVIES,中国对奥运做出承诺,要保护人权。现在发生这些事情,国际奥委会会不会感到尴尬?

  吉塞尔:2001年中国对奥运做出承诺,希望对总体情况有一些积极的影响,我们应该注意到,中国在许多领域都有巨大的进步。你们大家都知道,你们在报道奥运会,全世界正在关注奥运会,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评论。我们做了调查,在美国有55%的观众认为到北京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记者:我问的是国际奥委会对中国没有能够实现承诺,是不是感到有点尴尬呢?

  吉赛尔:我们感到非常自豪,可以在这么一个地方举行奥运会,而且一切运转非常好。

  记者:我并不是问你这个场馆好不好,而是你是不是觉得尴尬?在场的人任何人都会觉得你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国际奥委会由于中国政府没有实现他的承诺,是不是感到尴尬?

  吉赛尔:我们感到非常自豪,我们主要的任务是要把体育精神、奥运精神带到这个国家来,我们现在做到这点,北京奥运会的组织者们为运动员组织了良好的奥运会,这是最重要的。

  记者:Giselle DAVIES,我再说这个意思,你们是不是感到尴尬,中国政府没有履行媒体自由或者个人权利?

  吉赛尔:我觉得我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

  同样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上身处风口浪尖的还有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兼新闻发言人王伟。这位曾经在北师大做过英语讲师和国际文化交流部负责人、在美国新泽西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的中国政府官员,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向来是北京奥运会的一张国际名片。然而,在8月1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美国第四新闻台记者咄咄逼人的质问,王伟表现出了同样强硬的立场:

  "极少数人到中国来就是为了挑毛病,是为了批评,是为了吹毛求疵,是为了找各种各样的瑕疵,这是少数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实现我们的承诺,所以我觉得大家都可以看到中国是在进步,中国是真正欢迎大家到这里来,全世界到这里来,和我们一起欢庆,这就是我想说的。"

  平心而论,不是说外国媒体批评的就一定是错误的或者没有道理的。然而,部分西方媒体发表的诸如"共产党治下的现实与中国在奥运前所做开放和新闻自由的承诺之间充满矛盾" 的无礼指控,还是让我们更多地感受到这些新闻媒体对于中国政府源自意识形态的固有偏见和极不负责的主观判断。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民的泱泱中国,复杂程度岂是任何一个西方国家可以比拟的,又岂是任何一个对中国国情与中国经验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一无所知的西方记者所有资格评头论足的?

  王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说的一段话,应该能够给予很多忘乎所以的西方媒体以足够的提醒:

  "我觉得中国的确是在前进的,如果你要去问普通的张三、李四,都会这么去说,他认为是有进步。不要低估中国人的智慧,不要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你们到这里来,可以带着批判眼光,但是首先要相信大多数人,不然的话,你会被误导。"

  诚如王伟副主席所言,外国记者可以带着批判的眼光看中国,可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前提是必须基于客观、真诚和善意的理性精神。反过来,中国人也必须思考这样一个课题,即国际媒体对于挖掘中国负面新闻的这份坚持与执着,背后也一定有着十分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只有了解并吃透了这些背后原因,我们才能够在国际舆论的交流和交锋中占据主动、从容应对、获得理解。

  持续对中国进行负面报道的,不仅仅包括某些西方媒体,也包括来自世界其他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境外媒体。这些形形色色的负面报道,以及背后错综纠缠的复杂原因,很难用只言片语描述清楚,在后面的小节中,我将试图站在尽量宏阔而明晰的视角,大致厘清这些原因的类别、勾画这些原因的轮廓。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