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邻国敬畏地注视着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变成了'世界工厂',中国对东亚来说可能太强大了;这个经济大国变成军事大国只是时间问题,东亚很可能将成为一场重大战争的爆发地。"
--英国《金融时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2000多年前,中国汉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就用如此凝练的语言描画出人类活动的某种共性。不到200年前,西方的马克思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用同样的分析视角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直到今天,依然有西方人将马克思主义称为"经济决定论"。
国际媒体对于今日中国的负面报道,很多时候正是源自现实利益的考虑与精算。这些负面报道所反映出的敌意或不满,实际上出于一种逻辑简单的情绪反应:现实中,抑或想象中,中国的发展与强大损害了这些国家的利益。
我在北大读本科时,所学的专业是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顾名思义,这是一门以主权国家之间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那么,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我的老师、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潘维教授,在他的一本专著中这样概括:
"古至今,国际关系只有两个根本的内容:战争和贸易。战争先于贸易。如果能抢,就用不着贸易;如果潜在的被抢一方也有武器,才有了贸易交换。"
以上的观点从流派上划分,属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学派,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与"斗争"是国际关系的常态。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强调"合作"与"共赢"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获得生机,很多人就此认为,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可以永久性地和平相处、共谋发展。
然而,即使再乐观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者也必须承认,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口和资源的比例并不协调,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僧多粥少。全球财富的累积,并不足以让全部65亿人口都过上小康的生活;而更加可怕的是,世界的人口增长永不停息,全球的资源存量却是每况愈下。近几年石油价格的飙升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世界各国关于能源的争夺与危机,一再证明了不可再生的资源与不停增长的人口,构筑了摆在全世界面前最令人头痛的矛盾与难题。
我将话题拉回到本节的主题。为什么国际媒体会时常爆出中国威胁论等"污名化中国"的负面报道呢?原因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一些国家的嫉妒与恐慌。嫉妒是出于务虚的人性劣根,就好比一户以往贫穷的人家突然发财致富、过上了比邻里更好的生活,其他人难免产生酸葡萄的心理,这是人性当中固有的阴暗面。而恐慌则出于务实的心态,对于很多国家而言,中国国力的增长,会成为他们现实或是想象中的生存威胁;而对某些国家的少数利益集团而言,这种威胁甚至已经具化成为实际利益的损失。
第一类与"污名化中国"相关的国际势力来自商业利益集团。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促成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连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令世人瞩目。很多经济增速放缓的发达国家都感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威胁,他们认为随着中国加工和制造能力的增强,必然导致中国产品的出口增加,这对于其他国家的相关产业和产品自然构成了挑战。
2007年,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的民调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欧洲公众对于中国的积极看法已经下降了15%至20%,其主要原因是欧洲工作的外包以及不断膨胀的欧中贸易赤字。欧中贸易赤字正以每小时1500万欧元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欧洲国家腰包里的钱,正在如流水一般汇入中国的金库。
按照国际市场经济的比较优势法则,中国庞大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当然会促使中国的出口加工业如风似电般发展。在优胜劣汰的不二法则下,欧洲在中欧贸易中出现赤字本来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可是,谁都不会因为自己的真金白银被别人赚走了而感到高兴。
"中国将超越德国成为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将成为世界加工厂"等言论的兴起,更是加重了欧盟对于中国竞争力快速增长的忧虑。美国人同样对中国商品的世界浪潮感到不安,《每日电讯报》评论说:
"当亚洲的这个新兴超级大国仍只是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很小的角色时,这样的标签是受欢迎的。它意味着口袋瘪瘪、急需省钱的家庭能省很多钱。现在当然也是这样,但这样的标签太多也意味着美国就业机会的减少。"
同样的利益矛盾并非只发生在中国与欧美等西方强国之间。 2007年1月,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宣布,为保护内部劳动力市场,政府将实施有关限制外国公民在吉市场上从事经营活动的法案。 在吉尔吉斯斯坦经商的中国商人占所有外国商人总数的80%以上,因而毫无疑问,中国商人是吉政府没有明说的重点清理对象。消息传出后,相关的媒体造势也开始在该国出现,社会舆论关于中国商人的负面报道不绝于耳。
由此可见,虽然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同属上海合作组织,双边关系也一直处于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当真金白银的利益纠葛发生时,指望他们说出好话来,也是不大可能的。这种由现实利益引发的国际媒体对于中国的负面报道,事实上和所谓中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关系不大。
毫无疑问,"中国制造"商品的大量出口,确实造成了一些国家少数商业集团的利益损失。不过,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的发展,就一定会造成他国的倒退,很多别有用心的贸易保护主义者,正是以此为理由挑拨外国国民对于中国的不满情绪、鼓吹媒体编写文章将中国的形象边缘化和妖魔化的。他们常说中国商品过多威胁到了本国工人的就业,但他们忘记了自由贸易带来的廉价舶来品使得居民有更多的余钱购买国内其他商品,从而增加了其他行业的工作机会;他们常说本国制造行业处于萌芽期需要呵护,必须拒绝中国商品的倾销和占领,但是他们没有弄明白,缺乏竞争的本国行业正是因为自身优势不足,才被消费者所断然抛弃的。
总之,国外这些利益受损的商业集团--不论是来自西方国家、还是其他国家,都不会甘心于市场份额被中国商品无情抢走。他们希望将自己的损失夸大为全体国民的损失,以期达到抵制中国商品、垄断本国市场的用心。于是,媒体报道成为他们最佳的宣传工具。一些与这些在国际贸易中利益受损的商业集团关系密切或是干脆为其所有的国外媒体,费尽心机地编造故事来诋毁中国,煽动本国社会民众对于中国和中国商品的不满。
2007年,从食品到轮胎,从牙膏到玩具,有关中国商品"质量安全"的白热化争论,在国际媒体上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2007年3月,美国CNN电视台将"生产有毒宠物食品的原料来自中国"的标题广播到全世界。事情的起因是一家总部设在加拿大的公司所生产的宠物食品含有有毒物质,造成美国人的多只猫狗宠物死亡。随即,共95个品牌的6000多万罐猫粮和狗粮被宣布召回。大多数美国媒体相继追踪报道时,只强调饲料中麦麸的供应商来自中国,而忽略了整个饲料的加工、配料和生产过程全部是在美国国内完成的。
一时间,"月饼滋生细菌"、"中餐馆卖老鼠肉"等夸张炒作的国际假新闻层出不穷。一场"中国制造"的媒体风波由此发端,并不断吞噬着新的牺牲品。牙膏里的二甘醇、奶糖里的甲醛、玩具油漆里的铅……中国产品在世界各地相继被描述成为消费者的健康杀手。对于这种负面新闻的炒作,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原主席柯白(Robert Kapp)一语道破天机:
"在食品危机发生以前,有一些美国人对中国进口商品其实积怨已深。这些人认为与中国的贸易造成大批美国制造工人失业。中国商品质量危机发生以后,他们会结论说,'你看,中国进口商品从任何方面看对我们都不利'。"
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中有些产品确实存在瑕疵,但瑕疵"不足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制造"都经得起检验。统计显示,2004年到2007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到美国、欧盟、日本食品的合格率都在99%以上。日本厚生省公布的2006年进出口食品监控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出口到日本的食品抽检合格率达99.42%,而美国是98.69%,欧盟是99.38%。
之所以外国媒体要拿"中国制造"的一点瑕疵大做文章,正是因为"中国制造"动了某些国家商业利益集团的奶酪。一些欧洲利益集团对中国的不满情绪甚至表现为通过媒体来大肆渲染贸易以外的"中国事件"。在欧洲媒体上,充斥着诸如"中国的工业间谍企图侵入德国总理办公室和英国外交部及美国五角大楼的计算机网络",以及对中国人权状况尤其是西藏问题等横加干涉、妄自评论的夸张报道。
德国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周刊《明镜》,早在2006年11月9日即发表了题为《来自远东的入侵--为富裕进行的世界大战》的封面报道。这篇文章宣称,所有工业发达国家都正在面临着来自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对于财富的抢夺,并主张工业发达国家共同建立起"经济北约"以对付来自中国的经济威胁。
这些有关中国的多样化的负面新闻,实质上反映了少数国外商业利益集团以贸易威胁论和中国威胁论蛊惑人心,从贸易保护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却以牺牲中国的国际声誉和本国广大人民的整体经济利益作为代价。
从现实利益角度分析,"污名化中国"除了能够减轻一些外国贸易集团的经济损失以外,还可以增加另外一类利益集团--国际军火和武器制造商的巨额经济收益。怎么解释呢?
西方媒体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另一大焦点,是有关中国军力的无限渲染。我想稍有一些历史记忆的人都不会忘记,在"冷战"期间,所有美国媒体或者美国人控制的外国媒体,都不遗余力地将苏联塑造成为一个巨大的威胁,他们确信,如果美国不对苏联实行遏制外交政策,如果美国不大力投入金钱以发展军事力量,苏联的红色浪潮就会很快把整个西方文明淹没,因此,每一个美国公民都应该为军费开支投赞成票。
正是由于有了"国家敌人"或者是"国家假想敌"的存在,依靠军火生意赚钱的利益集团才有可能假保护人民利益之名、行搜刮人民财富之实。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先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战争,其实无不与本国军事集团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可是,当美军在伊拉克真的陷入一场消耗惊人的持久战时,迫于国际和国内的压力,从伊拉克撤军看来已经不可避免。因此,美国需要找到一个比伊拉克更能让自己有利可图的敌人。在这些人眼中,中国就是一个完美的敌人,如同前苏联一样。中国有核武器,有众多的人口,有足以毁灭美国的能力,因此美国不必和中国发生直接战争,只需要不断地以震慑中国为名而大肆购买军火、扩充军备。正如加拿大军事观察家保罗所言:
"美国的军事工业有了一个既可以让老百姓看得见,却又不用与之直接作战的敌人(中国)。这就可以让他们轻松地获得老百姓的投票,打开他们的钱包,来给军火公司投入更多钱财。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有人会发财。"
基本上,国家利益的争夺无关意识形态。事实上,出于本国军工集团自身利益而大肆编排有关中国负面新闻的国外媒体,并非全部来自西方世界。2008年,俄罗斯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华前夕,俄罗斯多家主流媒体集中刊载了关于中国违约和侵权生产歼11-B战斗机的负面新闻和评论。很多莫斯科航空技术专家认为,中国自行生产歼-11B毫无疑问会影响俄罗斯对中国的武器出口,从而影响俄罗斯军工产业的利益收入。据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披露,中国拒绝俄罗斯提供的第二批105套苏27SK战斗机的组件,转而自行研制和生产歼11-B战斗机的行为,"令俄罗斯对中国的愤怒已几至饱和"。
除了外贸和军工等商业集团的经济利益外,"污名化中国"还反映出一些外国政府对于自己国家利益的某种诉求。这种国家利益包含的内容更加宽泛,除经济以外,安全、政治、文化等等,包罗万象。在这些西方国家看来,自己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完全是一场零和游戏,完全不可能出现双赢的状况,如果中国的国力增长,也就意味着自己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受到威胁。这也是"中国威胁论"的核心思想之一。
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在2001年出版了专著《大国政治的悲剧》,反映出国外保守势力恐慌于中国发展的思维逻辑。在米尔斯海默看来,由于中国具有巨大的人口规模,因而必然会走上"条顿武士"的道路,去和其他国家争夺"生存空间":
"如果中国在未来数十年内仍然保持其另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它也可能会建立起庞大的军事力量,像美国支配西半球一样支配亚洲。中国将会寻求地区霸权,是因为地位是生存的最好保证。"
米尔斯海默认为,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中美冲突将不可避免。他预计中国终有一天会将美国赶出亚洲,因而他主张及时遏制中国的发展。米尔斯海默的理论漏洞百出,但却真实反映了发达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现实心态。米尔斯海默自己也曾承认,他的观点主要体现了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利益,而对外关系委员会则代表着美国统治集团的利益,其职责是"为永葆美国强权开药方"。
米尔斯海默同时也是《纽约时报》、《新共和》、《大西洋月刊》等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新闻媒体的特约撰稿人。作为舆论领袖和社会精英,他的理论通过新闻媒体的大众传播,反过来也加剧了美国及西方世界的政府官员和普通百姓对于中国的反感和恐慌。
与米尔斯海默这样的"御用文人"遥相呼应的,是很多将自己的政治前途与反华活动"绑定"在一起的西方政客。长久以来,欧美各国为了维护自己世界经济强权的地位,对于一些发展迅速的新兴经济体充满仇视。代表这种利益诉求观点的政治掮客们,自然也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眼中钉和肉中刺。
当然,西方政客有着不同于商业集团的游戏规则。他们不会赤裸裸地暴露与中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将自身的狭隘与贪婪摊在阳光下。他们常用的伎俩是打着正义的旗号,假借人权、民主的名义,散播关于中国的负面消息。这些狡猾的西方政客借此化身成为正义的捍卫者,并且进一步通过大众媒体来强化自身的反华形象,将"反华"和"捍卫正义"划上等号,以博取更多的媒体曝光率和那些信息缺失的选民的支持。
正是因为"反华"已经成为这些西方政客捞取政治资本和政治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才使得他们以及受他们影响的西方媒体,在面对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时,可以完全不理会客观事实,而是丧心病狂、逢中必反。很多时候,并非他们不知道自己在错怪中国,而是他们必须要将对于中国的反对和敌视进行到底。
与这些西方反华政客们同流合污的,是一批图谋分裂中国、反对中国政府、背离中国人民的所谓"五毒分子",包括了"藏独"、"疆独"、"台独"、"法轮功"和"民运分子"等意图颠覆中国政权、分裂中国领土的反动势力。一些国际政客"不辞辛苦"地为"五毒分子"呐喊助威,企图借助他们制约中国,同时拉抬自己的政治声势。这些国内外反华势力相互勾结,形成了仇视中国、反对中国、制造中国谣言的国际政治利益集团。
2008年拉萨"3•14"暴力事件后,西方一些政客公然前往印度达兰萨拉"西藏流亡政府",刻意表现他们与达赖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在一些抱持反华态度的国会议员推动下,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案,呼吁结束"在西藏的镇压行动,释放那些在非暴力示威活动中被逮捕的藏人",甚至有人频繁发表声援"藏独"的讲话,并呼吁抵制北京奥运会。
本节内容所论述的西方媒体"污名化中国"的原因,关涉的是国际关系当中的现实利益因素。不论是期待减少利益损失的国际工商集团,还是企图增加巨额收益的国际军火集团,抑或是旨在维护国家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政府,以及和"五毒"反华势力同流合污以增加自身政治资本的西方政客,都是促使外国媒体报道有关"中国威胁论"等种种负面新闻的背后推手。
然而,现实利益的纠葛并不能解释所有与中国相关的负面新闻。事实上,有很多与中国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外国媒体与个人,多年来也热衷于报道和传播"污名化中国"的种种言论,这其实牵涉到很多源自历史的意识传统和思维习惯,在下一节中,我将集中分析这一类负面新闻的背景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