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负面新闻的原因之三:本位思考的思维惯性 + 亲疏有别的人性误区
发布时间: 2009-12-16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2-16
  字体:(     ) 关闭窗口

  这位年轻的国际友人据此提出,"承担维护城市秩序的警察素质仍有待提高"。事实上,中央政府和北京奥组委早已认识到此类事件对于中国国际形象的损害,因而始终要求地方和基层政府要"善待记者"。据路透社报道,北京市曾发出文件,明确指示所有前线武警、公安,禁止用手遮挡记者的相机或摄录机镜头,或破坏他们的器材;执法部门也不能随便没收记者相机的记忆卡,或轻易以查案为由,把记者带往公安局。

  2008年8月13日,8名外籍"藏独分子"在靠近"鸟巢"的中华民族园挂起了"自由西藏"的示威横幅,显然,这种完全蔑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不当行为,违反了中国的相关法律。很快,他们被公安干警制止并拘留。毫无疑问,将这些危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藏独分子"带走,符合法律规定,完全无可非议。

  然而,再一次在国际媒体上引发争议的是,一名英国电视记者在试图拍摄这次示威活动时,也被一并拖走,尽管他不停地用英语向公安执法人员解释自己只是一名记者,但还是被强行拖上了警车。这名英国记者是来自独立新闻台的驻华记者约翰•雷伊,他事后对媒体说,"我试图向他们解释,说我是英国记者,但他们根本不让我拿自己的身份文件,他们手法强硬。"

  遗憾的是,这起事件的整个过程被香港有线电视台的记者用摄像机完全拍摄,并迅速通过电视和互联网在全球大众媒体上广泛传播。尽管出于奥运安全保障的考虑,公安执法人员将这名记者一并带走也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全球观众通过这段视频画面所看到的,全部都是对中国形象极为不利的信息。在电视画面中,多名身穿制服的公安伸手阻挡记者的摄影镜头,其中一名女记者甚至被推到一边,现场十分混乱;而约翰•雷伊在被带走时,一遍一遍重复着自己只是一名采访的记者、与示威活动无关,但是,执勤公安对他的话完全不予理睬,而且态度也比较简单粗暴。

  事后,相关部门的发言人对媒体说,执法人员当时错把约翰•雷伊误认为是一名"藏独"活动人士。尽管如此,国际媒体还是一边倒地表达了对于中国执法人员的批评,因为事实上,那名英国记者的确是在不停地向他们做出解释。也许当时执勤的公安干警的确听不懂英语,但是,在其他记者的摄影镜头面前,他们应该有意识地表现出对于新闻媒体的善意和宽容,因为,不近人情的表现无疑会被电视镜头无限夸大,使得全球观众和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政府和公务人员留下十分不好的印象。事后,迫于国际舆论的压力,国际奥委会甚至也发表声明,称不希望再发生类似的事件。

  很多时候,中国基层官员和执法人员的动机是好的,只是,他们对于国际媒体的了解太少了,对于自己的一些善意决策所可能引发的负面效果,完全没有媒体意识。8月12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后第四天,当各国记者一早来到奥运主新闻中心的时候,突然发现大门口停放着一辆武警装甲车。据媒体报道,这辆装甲车为白色,有六个高大的轮子,上面写着"武警26",装甲车上面的机枪用帆布盖着,从后车窗可以看到有持枪士兵坐在里面。

  主新闻中心是各国记者采访奥运会的大本营,有5000多名记者在那里工作。看到装甲车,各国记者们纷纷打开照相机拍照,还有电视摄影组开始录像。其实,这项正常的安保措施,目的是为了在奥运期间保障国际记者的安全,在奥运核心区预防不法事件的发生。然而,良好的动机却再次引发了国际媒体对于中国政府的误会和曲解。一些对于中国存在偏见的西方媒体更是找到了攻击中国的理由。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评论说:

  "中国对奥运新闻自由动真格的了,动用装甲车保护在国际新闻中心工作的记者的自由,这一景象与熠熠生辉的世界级别的建筑外观、青年的活力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很不相称。"

  奥运安保部门保护国际记者的做法没有错,问题在于,他们忽视了将装甲车置于奥运主新闻中心门口,将可能在大众媒体上呈现出怎样的符号暗示与象征意义。媒体本身就是一个敏感的行业,而某些国际媒体更是本来就对中国充满了误解甚或敌意,在他们没事找事的采访活动中,中国政府常常动辄得咎。此次安保部门将装甲车放到他们眼皮底下,可谓是送给这些国际媒体一个白捡的新闻点,反映出这些部门的媒体意识和新闻质素依然不够成熟。

  在我看来,中国的对外传播和对外宣传,不仅仅是某一个政府部门的工作职责,事实上,作为一个日益成熟和国际化的世界大国,所有的政府部门、所有的中国国民,都应该成为中国外宣事业的当事人和推动者。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逐渐增强,很多国人都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越来越关心和在乎。然而,越是关心和在乎,越是出现了一种新的风险:很多人,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对国际媒体上有关中国的负面报道十分敏感。在他们看来,中国在国际媒体中的形象,不能遭到外国人的任何批评和指责。于是,在这样的心理预期下,某些部门有时往往为中国的对外宣传设定了一些不太切合实际的目标。可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会不出问题和错误,倘若中国将对外宣传的目标定得太高,太过主动地将有关中国的所有新闻都以完全正面的语态传递给世界,其结果常常适得其反。

  外国人同样有逆反心理,过多正面新闻的灌输,有时往往在他们那里产生负面的效果;反过来,我们偶尔传递一些负面的新闻过去,却未必一定会给予读者或观众以负面的印象。日常生活中,一个有瑕疵但却不遮掩的人常常会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欢迎,即使他出了一些小纰漏,别人也不会太过刁难;反过来,一个总是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完美无缺的人,常常会引发大家的不满,一旦这个人一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误,别人就会用放大镜来检视。人际关系如此,国际关系亦然。

  所以,在处理国际关系、面对国际媒体时,如果我们期望未来能够获得更好的外宣效果,现在必须更多地提倡务实的精神、警惕虚骄的作风。资深新闻评论员秦晓鹰在奥运期间的一篇评论中谈到:

  "汶川地震后中国政府接受各国的物资援助和善款,主动邀请台湾地区和外国救援队,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而在筹办奥运期间,把一度喊得山响的'举办一届最好的奥运会'口号改为'举办一届高水平的奥运会'的目标期待,虽然看上去有点降格以求,但却昭示着务实精神的回归,实属可喜可贺的变动!"

  奥运期间,国际媒体与中国官员和民众之间所发生的几起冲突及尴尬事件,一再地反映出不少地方和基层公务人员,以及很多普通大众,在面对国际媒体时,沟通能力和应对水平还有待提高。当然,话说回来,很多时候,我们也必须理解政府官员和执法人员的职责与苦衷。他们身处一线,为了确保城市和奥运的安全万无一失,经常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快速反应,有时候难免忙中失当、难免过犹不及。尽管如此,如何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新闻现场与国际记者有效沟通,如何学会在媒体镜头面前表现得更加从容自若、义正词严,如何既依法完成执勤任务、同时也维护好中国的国际形象,在当今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全新时代里,既是所有政府官员必须掌握的执政技能,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中国国民面前急需钻研的时代课题。

  以上四节内容分别论述了国际媒体涉华负面报道的几种成因。尽管一些国际媒体出于现实利益、意识形态或人性误区等原因,总是对中国挑三拣四、指桑骂槐,但是,我们的政府官员和普通大众,是否就应该将所有境外记者统统视为洪水猛兽,就此敬而远之甚至恶意相向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中国与国际之间的误会和矛盾雪上加霜、永无和解。

  其实,世界上大部分人--即使是最为保守顽固的政治势力和新闻媒体,也都是可以沟通和交流的。撇除现实利益和意识形态等较难从根本上改变的因素,我们一方面要对人性当中的劣根性有所警惕,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对人性当中的阳光面进行挖掘,只有这样,中国和大部分国际媒体的关系才可能逐渐好转、并最终走上互利发展的良性轨道。

  国际媒体并不可怕,也并非完全无法沟通。事实上,仍然有很多国际媒体的从业人员是尊重新闻行业的专业主义及客观精神的,也是抱持着相对客观和友好的态度来看待中国发展的。在他们眼中或笔下,中国的问题并没有被刻意地夸大,中国的成就也没有被无情地抹煞。即使是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美国之音"广播电台,奥运期间甚至也曾对中国的努力和进步给予慷慨的表扬。在一篇新闻报道中,"美国之音"告诉全世界,北京为了迎接奥运,花费巨资改进了公共交通系统,让老百姓出行更加方便,同时还采取了机动车单双号行驶等措施,使交通拥堵的现象有所缓解,"北京市民对此感到满意。"报道还援引来自澳大利亚的游客罗伯特•昆恩的评论说:

  "(北京的地铁)票价非常便宜,非常干净,非常准时,真是太棒了。我们今天乘坐了新线,有空调,非常舒适。……地铁地图都是中英文的,报站也使用中英文,让我们感到非常方便。"

  北京奥运会期间,不少中国人的开放和自信,也让很多境外媒体消除了之前对于中国政府的某些偏见和误解。英国《独立报》的一篇社评就曾以奥运安保为话题,告诫英国人不要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去审视中国:

  "很多媒体在北京奥运会前都将中国政府加紧安保监管的政策进行或多或少地扭曲,让欧洲人感觉中国当局为了确保奥运会不出意外,将北京城变成了一座戒备森严的'军管城'。然而事实上,当身处北京的英国人走在街上时就会体会到,媒体的种种说法都是无稽之谈。因为多数英国媒体还有他们的本国观众都对北京奥运会目前的进展赞不绝口,认为不论是场内的比赛安排还是场外的文化宣传都让他们有亲切感。"

  这些肤色、语言、文化与我们截然不同的"老外",能够肯定中国的努力、赞扬中国的进步,背后其实凝结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许多改进和付出,也展现出中央政府在奥运期间施行的各种新闻开放政策,以及大力倡导并积极践行的理性、开放和包容精神,已经让我们的国际形象得到极大的改善。

  事实上,有些时候,即便是与我们文化相同、语言相通的台港澳等本民族同胞及媒体,由于长久以来的历史分割和现实隔断,今时今日,对于中国大陆的现状与发展,也依然抱持着很多值得一提的误解与偏见。那么,面对这些台港澳媒体的负面报道,我们又应该作何反应呢?在下一节中,我将结合奥运期间的真实案例,做一些具体的介绍和分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