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最熟悉的陌生人:台湾媒体的""悲情"与偏执
发布时间: 2009-12-16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2-16
  字体:(     ) 关闭窗口

  "奥运会开幕之前,两岸曾为'中国台北'和'中华台北'的名称发生争执。北京立即做出让步,要求大陆媒体改用'中华台北',风波很快过去。处处都担心被大陆'矮化',已经成为台湾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病。"

  --香港《星岛日报》

  前文详细论述了国际媒体有关中国负面报道的种种原因:现实利益、意识形态、人性误区,以及中国人自己在面对国际媒体时的应对失当。这里所说的国际媒体,也可称为境外媒体,其实还包括了一些身份特殊的成员: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新加坡、美国、欧洲等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媒体。

  与纯粹的外国媒体不同,这些境外华人媒体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十分特殊。两者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是同根同族、血脉相连的骨肉亲人;然而,长久以来,由于分处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现实发展环境,两者之间在现实利益、意识形态等各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出现分歧甚或冲突;再加上本位思考的人性误区,使得本来就存在区域差异的同族兄弟,也难免横生误解、互有心结。

  限于篇幅,本节将集中分析台湾媒体在奥运期间对于中国大陆和北京奥运的新闻报道,并从中总结他们看待大陆时的复杂心态与纠结情绪。港澳、新加坡等海外华人媒体的心理特征,与台湾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些许相似之处。

  尽管表象复杂,但一言以蔽之,台湾媒体对于大陆的心结,集中表现为对于被大陆"矮化"的担忧,由此而生出的种种病态心理,在此次奥运报道中一览无遗。正当全球都将目光聚焦北京奥运时,台湾媒体,特别是主张"台独"的"绿色"媒体却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政治炒作,而炒作的焦点无非还是对于台湾被大陆"矮化"的担忧,从中不难窥视出岛内某些政治势力的阴暗心理。

  奥运开幕式上,来自台湾地区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以及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分别携夫人出席中华民族的这一百年盛事。这本来是两岸人民举杯同庆的光荣时刻,可是一些台湾媒体和政客却借机吹毛求庛,用放大镜检视连战等人在开幕典礼中的接待规格与座次安排:有没有红地毯迎接、有没有与港澳特首并坐、有没有受到国家元首规格的待遇……诸如此类,反映出的尽是害怕台湾被大陆"矮化"的"被迫害妄想症"。

  然而,中国大陆的妥善处理,却让这些妄图借机生事的台湾媒体大失所望。三位"泛蓝"阵营领导人不但被给予极高礼遇,而且在开幕式观礼中的座次安排也经过深思熟虑,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联想与争议,几乎无懈可击。胡锦涛等大陆领导人甚至还亲自表示,要为来自台湾的奥运选手加油打气,让他们把北京看作主场。然而,一些台湾媒体转而又说,如此的礼遇和优待,是大陆在搞统战、在"吃台湾豆腐"。荒腔走板的评论让人觉得既气愤又好笑!

  奥运比赛开始后,台湾媒体类似的可笑行为还是时有发生。棒球是深受台湾地区民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其在台湾的地位就好像乒乓球之于中国大陆一样。因而,棒球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表现,自然成为台湾岛内动静观瞻的新闻焦点。按照奥运赛程安排,8月14日,中华台北棒球队将迎战亚洲劲旅日本队,次日上午将紧接着与中国队展开激战。台湾"绿营"媒体趁机大肆炒作,攻击大陆政府刻意篡改中华台北队的赛程,是"蓄意的阴谋",更有媒体甚至扬言台北棒球队若输给大陆队,马英九要负责……然而事实上,奥组委新闻发言人王伟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曾就此事明确表态,奥运会有关赛程的安排,是各个国际单项联合会决定的,北京奥组委没有任何可能进行操控。与此同时,根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棒球协会秘书长林宗成也十分客观地认为,奥运赛程其实对中华台北队来说,并无不妥之处,以专业观点观察,赛程安排不但对中华台北队有利,而且队员也早有因应之道。

  如果说来自台湾"绿色"媒体的偏激观点,只是反映了少数极端"台独"分子妄图分裂祖国的反华情结,那么,担心被大陆"矮化"、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大陆的其他台湾媒体,其实也并不鲜见,甚至很多利益与理念与大陆相近的"蓝营"媒体也未能免俗。这里我略举一例加以说明。

  台湾有一家卫星电视台名叫中天,近几年来,其新闻栏目在台湾地区各电视台收视排行榜中始终名列前茅,与此同时,其在娱乐栏目的竞争中也大放异彩,为观众奉上了深受追捧的访谈脱口秀《康熙来了》、政治模仿秀《全民大闷锅》等优质栏目。中天电视台曾数易其主,2002年6月与台湾最大的报业集团、与中国国民党关系密切的传统"蓝色"媒体--中时集团战略结盟,共同组建成为台湾唯一跨平面、网络及电视的媒体集团,在新的经营团队擘划下,重新定位和提升既有的四个频道内容。此后,中天电视台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家"蓝色"背景深厚的"蓝营"媒体,其所制作的很多栏目,不论是《全民大闷锅》、《文茜小妹大》、《骇客赵少康》等时政栏目,还是《康熙来了》、《小气大财神》等娱乐栏目,其制作人和主持人都是岛内"泛蓝"阵营的传统支持者和"超级助选员",在历次选举中为国民党等统派政党摇旗呐喊、贡献良多。

  然而,即使是这样一家"蓝色"背景深厚、在两岸问题上反对"台独"的岛内媒体,其对大陆的偏见和误解依然清晰可见。奥运期间,中天新闻台推出了特别时评栏目《星光大道之京奥群英传》,每天邀请岛内名嘴不间断评论奥运期间的比赛与时事。8月13日,中华台北棒球队迎战世界劲旅荷兰队,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当天也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陪同下前往观战。整个比赛过程,台下响彻着中国大陆和台湾观众对于中华台北队的忘情助威,比赛结果,中华台北队以5:0完胜强敌。

  赛后,《中天星光大道》的现场点评,非常明显地反映出这家"蓝营"媒体对于中国大陆的偏见和误解。在当天下午的直播节目中,主持人平秀琳以及4位来自"蓝营"的电视名嘴,一方面对于中华台北队的胜利大感兴奋,另一方面却在言谈举止中有意无意流露出对于大陆方面的错误理解。有嘉宾随绿营媒体起舞,指责中华台北棒球队的赛程存在问题,是大陆故意安排的;有嘉宾将中华台北棒球队主力张泰山在前日被检测出服用禁药的原因,归结为是存在黑幕,攻击是大陆所供食物惹的祸;还有人尽然对大陆同胞的呐喊助威毫不领情,不但嘲笑大陆拉拉队不懂棒球、胡乱喝彩,还妄自揣测他们是被大陆官方组织派遣前来的"统战团"。凡此种种谬论,实在令人觉得不知好歹、不识好人心。

  这些在统独问题上坚决反对"台独"的政治名嘴,却在评论大陆时表现出了固执的偏见与误解。看到中华台北队在与荷兰队奋战当中的顽强表现,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赛后不无玩笑地对媒体说:"棒球就让中华台北代表队赢吧!"一句简单的祝福,却在《中天星光大道》中被一些心态奇怪的台湾名嘴任意曲解。有嘉宾胡言乱语,说贾庆林的话意味着大陆官方对于中国棒球队的一种暗示,意为"要求他们在后天的比赛中故意输给中华台北队";节目主持人平秀琳甚至还不无挖苦地表示,其实中华台北队根本不需要中国队退让,双方之间的比赛结果毫无悬念,中华台北队闭着眼睛也可以战胜"小学水平"的中国大陆棒球队。

  然而两天之后, 8月15日上午,中华台北队竟以0:6完败给中国棒球队。事实狠狠地掌掴了那些傲慢无知的台湾名嘴,此刻,这些两天前指控和挖苦中国大陆的人却销声匿迹、不知所踪了。为什么这些看似平和、理性的"蓝营"媒体人,会在一场棒球比赛中表现出如此幼稚可笑的病态心理呢?

  简而言之,这与台湾民众面对中国大陆时所固有的"悲情"心理密切相关。台湾问题专家李家泉教授指出,台湾在这次北京奥运会中存在着两种"情":一是"亲情",也就是台湾同胞中的绝大多数都把这次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看成是包括台湾民众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盛举;二是"怨情",指少数媒体心中暗含说不出的"冷落感"和"失落感",妒心、怨心、恨心迸发,连日来一个劲儿地"骂人",并向奥运会"大泼冷水",一篇又一篇地编造文章、扭曲事实,极尽诬蔑攻击之能事。

  那么,台湾媒体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充满矛盾的"悲情"心理呢?这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背景。长久以来,在大部分台湾人看来,台湾与大陆即使不是两个国家,但至少是"两个政治地位相同的实体",台湾没有理由在任何方面比大陆"低人一等";而且,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经体制,作为经济率先起飞的昔日"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人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认为自己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制度理应领先并俯视大陆才对。然而事实上,与大陆相比,台湾不仅在人口、面积、资源等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近几年来,在民进党的倒行逆施之下,原先可以笑傲大陆的台湾经济也停滞不前,在面对日益发展成熟的中国大陆时,台湾媒体--不论属于"绿营"还是"蓝营",都不知不觉地表现出一种自负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的奇怪心理。在经济衰退、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现状刺激下,棒球运动成为抚慰台湾心灵、麻痹台湾痛苦的救命稻草,台湾民众从中得到了暂时忘却生活困扰的快乐,台湾媒体则庆幸从中发现了能够借以俯视大陆的重要法宝。这种病态的心理怪圈,在此次有关北京奥运的报道和评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在面对台湾的这种病态心理及过激言论时,我们大陆民众和媒体应该抱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毫无疑问,指责和纠正是绝对必要的,诚如李家泉教授所批判的:

  "究竟是你们的'两岸观'有问题,还是别人的'是非观'有问题?是别人打压你们、矮化你们、孤立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在打压自己、自己在矮化自己、自己在孤立自己呢?"

  然而,批评过后,作为大陆同胞,我们也应该就此问题向着更深层次做理性的思考。平心而论,台湾和大陆之间的关系微妙而特殊,这既是由20世纪历史所遗留下来的中国内政问题,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两岸分治的政治现实。如此复杂的政治状态,不是三言两语可以穷尽的简单问题,牵涉到错综纠结的历史背景和敏感繁杂的现实因素。2008年10月29日,在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即将访问台湾前夕,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接受了TVBS电视台的专访,以16个字为两岸下一步的接触与互动定调:"正视现实、互不否认、为民兴利、两岸和平"。

  其实,早在200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与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会谈时也曾提出两岸互动和发展的16字箴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从两岸政治领袖的总结提炼中,我们不难发现,两岸关系的定位真是复杂而微妙,但与此同时,两岸都希望能够在搁置争议、尊重历史、正视现实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求互利和平的双赢局面,都愿意为了解决两岸问题付诸高屋建瓴的政治智慧和高瞻远瞩的政治勇气。

  目前两岸面临的一大难题是,两岸关系的定位确实存在分歧与差异。从国际法意义上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整个中国领土(包括台湾地区)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得到世界大部分国家承认和坚守的信条;然而,现实情况是,台湾地区的"治权"的确掌握在台湾当局自己手中,除了竭力谋求"台独"的反华势力不断鼓吹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外,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蓝营"政治团体,也基本上倾向于将台湾视作与中国大陆地位平齐的政治实体。客观来说,1949年以前,中华民国政府曾经长期代表整个中国的国家主权;1949年以后,国民党败逃台湾,"中华民国"作为统治中国的主权代表已经名存实亡,不过,国民党政府在台湾的"治权"确实依然延续。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其后岛内政治生态变化万千,但是,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是在1992年两岸"汪辜会谈"中所达成的共识,也是两岸进一步和平谈判的政治基础。当然,关于"中国"的政治定义,两岸解释各有不同,所谓"一个中国,各自解释",也就意味着尽管目前两岸都无法承认对方的合法地位,但是,为了确保两岸的和平与稳定,至少可以做到"搁置争议",做到"互不否认"。

  以上的论述,是为了加深读者对于台湾民众和台湾媒体内心世界的了解。其实,台湾媒体对于大陆的看法,与前文曾经分析过的国际媒体有关中国负面报道的背景和原因十分相似。那些渲染中国大陆负面新闻的台湾媒体,有些牵涉"台独"反华势力和少数政商集团的现实利益,以《自由时报》、《台湾日报》、民间电视台和三立电视台为主要代表;有些则与早年国民党执政时期,长期向台湾民众灌输的"反共复国"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即使是《中国时报》、《联合报》、中国电视台、中天电视台这些"挺蓝"色彩浓重的统派媒体,其节目中也时常会出现对于大陆体制和发展现状的主观批判;当然,更多的时候,台湾媒体有关大陆的负面报道,来源于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陌生和误读,与前文所述的人类的本位思考盲区息息相关。与2300万人口的台湾岛相比,中国大陆何其广阔、丰富和多元,很多台湾人坐井观天、闭门揣测,经常凭借一些陈旧的二手消息或者片面的刻板印象,枉自发表对于大陆的批评和指责。

  我曾经看过台湾的一档谈话类电视栏目,主创人员都是反对"台独"的蓝营人士。该栏目经常讨论一些台湾人在大陆的见闻,其中有一集,一位台湾中年女作家应邀参与,大讲特讲自己在北京短短一个星期的见闻和感受。这位女作家语言犀利、思维跳跃,枉自评价"北京和中国依然非常落后和保守",而她的理由却让我觉得哭笑不得。原来,这位中年女子访问北京时已值十月深秋,但她仍然按着在台湾时的装扮,穿着露趾凉鞋在户外到处溜达,好心的北京朋友提醒她换一双保暖的皮鞋,这在我们常年生活在北京的人看来何其贴心,因为十月的北京已然寒风骤起,寒气会随着脚心侵入全身,严重的情况下会致人受寒感冒。可是这位人到中年的女作家竟然由此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大陆到今天还不能接受女子穿露趾的凉鞋!如此荒谬的结论,她竟然说得义正词严,在座的其他嘉宾也纷纷落井下石、拼命附和,好像终于找到了可以嘲笑大陆落后与保守的"真实案例"。

  台湾媒体关于大陆的负面报道,反映出在两岸关系中,台湾人始终抱持着一种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映射于两岸的交流与互动,形成了台湾人害怕被"矮化"、害怕被"欺负"、害怕被"占便宜"的"幼童心理"。的确,这种"幼童心理"幼稚而无理,但换位思考,却也是人性使然。胡锦涛总书记的16字箴言,充分体现出中央领导人对于台湾社会心理的深刻理解,对于两岸分歧的创造性包容,以及对于解决两岸问题的从容、理性和大度;作为大陆民众和媒体,如果我们寄望两岸关系能够在和平稳定基础上未来获得更大的突破,如果我们寄望中华民族能够在两岸合作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复兴、发展、壮大,那么,我们也必须学习和理解这种从容、理性、和大度。面对台湾媒体的误解和偏见,我们应该保持克制与成熟的心态,用宽容和理解的精神去看待台湾媒体的种种奇谈怪论。

  2008年8月9日,中华台北队运动员陈苇绫夺下女子举重四十八公斤级比赛的铜牌,与同时为中国队夺取奥运首枚金牌的大陆选手陈燮霞共同登上领奖台。这本是一个值得两岸同胞同喜同贺的好兆头,然而,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却发生了一起不愉快的争执。不少台湾媒体在发布会结束时纷纷提出抗议,认为发布会主办方没有给予台湾媒体以公平的提问机会,他们的提问全部被发布会主持人刻意忽略,甚至即使台湾TVBS电视台记者抢到最后一个问题,还是被主持人中途打断,理由是陈苇绫要赶去接受药检。这位被打断提问的TVBS记者在稍后的电视直播中,向新闻主播和台湾观众抱怨说:

  "我刚刚在记者会结束前问最后一个问题,甚至在我对陈苇绫的话还没问完的时候,主办单位就直接说:好了,我们的记者会告一段落了。

  陈苇绫本来还想点我,说可不可以让这位台湾TVBS记者访问完,结果他们却说记者会结束了。记者会一结束,我当场就跟现场的大陆工作人员抗议:为什么不让我们台湾媒体访问呢?。"

  这起争执的具体原因,其实也许只是一些沟通方面的偶然性误会,台湾媒体对此的疑虑或许有些过度反应了。不过,反思大陆方面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中的安排和组织,也不能说没有任何可以改进的地方。毕竟这是台湾选手在本届奥运会中取得的第一枚奖牌,而要求提问的TVBS电视台等也都是历来反对"台独"的岛内知名媒体。即使发布会真的时间有限,主持人也应该很早就规划时间来主动点名台湾媒体,获得提问机会的台湾媒体也就自然不会有种种的不满、误会与抗议。恐怕,争执背后的原因,还是当时的一些工作人员对于两岸问题的敏感和重视程度不足,也没有做足新闻发布的准备工作。当然,缺乏对于台湾民众和媒体"悲情"心态的了解,也是造成争执发生的原因之一,在这一方面,我们大陆人员和媒体应该越来越多地予以关注和理解。

  具体来说,在面对"绿色"阵营的"台独"言论时,我们不能随魔鬼起舞,不能为政治流氓的演出添加声势;在面对"蓝色"媒体及普通大众的误解和偏见时,我们不能以暴制暴、情绪化处理,而是应该积极沟通、善意互动,用理性去消解偏激,用大度去感化固执。毕竟,两岸人民血浓于水,一时的心理抵触和意识分歧,终究会淹没在历史发展的滚滚洪流之中。荷兰人统治台湾38年,日本人统治台湾50年,终究都无法改变台湾人民的中华传统,面对历史的必然性,我们理应抱有足够的信心与耐心,用理性的思维去体会、理解甚至照顾台湾媒体忧心被"矮化"的心理误区。"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人民愿望",应该成为我们处理台湾问题时永远谨记于心的重要原则。

  平心而论,随着中国国民党在2008年重新执掌台湾政权,理性的精神在台湾官方和民间开始回归。越来越多的台湾有识之士,已经能够相对平和、理性、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大陆的发展与成就了。台湾《中国时报》在一篇评论中对整个北京奥运会做出了这样的总结:

  "为期16天的北京奥运会,大陆无疑是最大赢家。不仅以51金、百面奖牌,缔造了崇高荣誉,借着这一场盛会,让世界各国进一步能了解中国,并且也开启了一道窗口,让中国的民众接受一场文明洗礼。民众透过奥运,更了解了奥林匹克精神。欢笑、喜悦、激情、泪水不断在奥运场馆上演,'中国特色'加油声喊彻云霄。"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两岸良性互动和善意交流的不断增多与日益制度化,台湾媒体对于中国大陆的关注与评价将会逐渐地回到正轨,能够体现出民族精神、理性主义和包容气度的台湾媒体和台湾民众也终究会越来越多。

  本节分析了台湾媒体有关北京奥运的负面报道,在下一节中,我将把分析的重点移至香港传媒行业,特别是其中一家身份非常特殊的境外媒体,从中可以反映出境外媒体报道中国与奥运的另一种情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