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力主利用抗美援朝和抗法援越战争锻炼部队
发布时间: 2009-12-16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2-16
  字体:(     ) 关闭窗口

  对于军队来说,战争是最好的锻炼机会。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在这场战争中,美军使用了当时除原子弹以外所有的现代武器。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粟裕认为,我们既要千方百计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又应不失时机地运用这个现代化战争的实践场所锻炼部队,吸取现代化作战的经验。

  1952年5月7日,粟裕与空军领导谈话时说,正在进行的朝鲜战争就是锻炼部队很好的机会,空军要利用朝鲜战争求得锻炼,为此而损失一些人员、装备应在所不惜。5月15日,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周恩来副主席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关于空军歼击机部队“加打一番”(即空军所有歼击机部队赴朝再轮番实战锻炼一次),抓紧实战锻炼的指示。6月12日,粟裕提出了空军在朝鲜作战的方针建议。根据敌我友空军装备、技术、补充对比情况及作战实践,粟裕提出,空军“目前作战方针,仍以锻炼为主”,“作战目标,以打小机群、中机群为主,避免与敌大机群决战”。“如实行大决战,即或能歼敌过半,然敌补充快(估计一个月内又可能增加新的前来),我则非一年半后,不能恢复元气。”粟裕还从建军的角度提出:“空军建设与陆军建设,仍有很大的区别。在陆军建设来说,战斗作风好的,以新兵补充,可带起新部队,保持作风。在空军来说,则主要是飞行员锻炼与飞行员补充问题。加以我空军新建数量还少,故仍需采取轮番实战锻炼与新的建设结合。”粟裕建议各军区空军司令员及所属司令部人员,“分别派到安东(即今丹东)轮番参加实战指挥学习”。

  中央军委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在朝鲜空战中积极稳妥地使用空军,不与敌人拼消耗,不争夺前线战场的全面制空权,但要协同友军夺取并保持局部的制空权。在兵力使用上,采取轮战形式,使更多的部队得到锻炼,战斗力迅速提高,取得了锻炼提高和较好战果双丰收。

  鉴于朝鲜战争有长期化的可能,毛泽东提出赴朝作战部队“采取轮换作战的方针”。粟裕非常拥护毛泽东主席的指示,1952年8月6日写报告给中央军委,对陆军步兵轮换入朝作战提出了“以军为单位”、“以师为单位”轮换等几个方案,“使国内80%以上部队,均能取得对美帝国主义作战的经验及使在朝多数的军得到休整改装”。对于兵团机构的轮换,鉴于国内各大军区之兵团机构均已取消,重新组成进行轮换确有困难,粟裕提出以“干部交流”和“多设副职”的办法,达到干部轮换休息的目的。

  毛泽东主席于8月11日批示,同意粟裕的报告,并指出“应从今年8月起,在12个月内轮换完毕”。此后,人民解放军的大批干部、战士得到了与美军进行实战锻炼的机会。

  粟裕很重视组织国内机关干部赴朝参观。只要时间允许,参观团出发时,他都亲自作动员,回来时亲自听汇报,指导干部吸取更多的现代战争经验,作为建设现代化国防军的重要参考。他要求参观团在了解敌方情况时要注意:不仅了解敌人使用的兵力,而且要了解敌之战术,了解敌兵力部署配备的方式和敌军指挥上的特点,以及其炮兵如何配合步兵,进攻和防御采取什么方式及特点;海上和空中如何配合,对我危害最大的手段和我们对付的办法等等。对于我方情况,粟裕提出要了解步兵、空军、防空军以及司令部机关的作战经验及我之长处与不足。还要联系到今后部队和训练上如何改进,提出意见。

  1952年5月3日,粟裕听取西南赴朝参观团汇报后指出:高级领导机关应从敌人、自己两方面出发思考问题,如单方面看会得出片面经验。粟裕发现有的赴朝参观见学人员,只注意观察在朝部队的缺点,不注意学习在朝部队的长处,批评他们说:“让你们去取宝,你们这样做不对么!等于没有完成任务。”以后他又建议将赴朝参观见学改为去朝部队代职,直接取得亲身实践的经验。

  在这一个时期,粟裕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具体指导了援越抗法的斗争。应越方的邀请,我国在越南派有军事顾问团。粟裕十分注意研究越南的地理、气候条件和法军的特点及越南人民军作战的实际情况,指导顾问团的工作和越南抗法斗争,并从中吸取对我有用的经验。1954年春越南举行奠边府战役,他对战役部署、攻击重点及战术运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战役发起后,粟裕又于5月3日致电中国援越顾问团建议:可考虑以最精锐部队先控敌心脏,分裂其肢体而后逐个歼灭;抽调必要兵力加强后方,防敌空降伞兵截断后方交通补给线。越南军民在中国的大力支持下,于5月7日完全解放奠边府。此后粟裕参与了越南建军方针和作战方针我方建议方案的制订工作,承办了为越方办学、代训部队和支援物资装备等方面的大量工作。在支持越南争取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的进程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与此同时,粟裕对成立不久的海军如何到大海中去锻炼,向中共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建议。

  人民海军诞生在粟裕领导的华东战区,1949年4月23日在江苏省泰州白马庙成立,当时叫华东海军。粟裕随即要他们出海去锻炼。华东海军的舰船大部分由原国民党江防舰队的舰船组成,多数是平底,刚刚从陆军改装为海军的指战员不敢出海,或者出去不久就回来。粟裕反复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指出海军出海对保卫海防和提高技能的意义,动员他们下决心出海锻炼,不要动辄上岸。军委海军正式建立后,少数人员中也存在着只愿蹲在大城市不愿出海的思想。已经担任副总长的粟裕,从各方面做工作纠正这种倾向。1952年8月2日,他与海军领导同志谈话说:“过去国民党防守上海主要设防黄浦江口。我们设防与其相反,依靠自己,依靠大陆,面向海洋,设防尽量往前伸。要克服海军不愿下海,不愿上岛的思想。”同年9月,粟裕在海军军事、文化教育会议上讲话指出:“海军是应该出海还是应该在岸上呢?海军当然应该出海,否则就不能叫海军。有一部分同志不愿出海,是不对的。海军不出海就得不到锻炼,就不能完成保卫海防的任务。”“只有将防线推到海防前线去,才能保卫我们的领海与领土,保卫我们的大城市和工业区。蹲在大城市里只是被动挨打的。”

  粟裕从保卫海防前线与发挥海军现有作战能力着眼,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对海军基地与指挥位置作了较大调整,将吴淞基地移至定海,黄埔基地移至湛江。这样既可以避免为敌封锁,又便于支援和指挥海上作战。

  1953年6月15日,粟裕利用在苏、浙、闽休养的时间,对海军情况作了一次实地调查。他参观华东海军军舰、海军基地、岸炮阵地、造船厂,乘军舰出吴淞口到舟山,看了沿海岛屿并视察海军部队。他把调查情况上报毛泽东主席并中共中央,对目前海军建设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粟裕认为,三年多来的海军建设,从无到有,已初具雏形。目前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保守思想,认为把现有力量保存起来,待进一步建设后才能与国民党海军作战。这种想法,与我军历来的建设方针不相符。为改善这种状况,求得海军实战锻炼,打击敌人的窜扰和支援浙、闽沿海渔民,粟裕建议:华东海军应轮番派遣小队舰、艇至浙闽沿海作游击活动,打击蒋海匪之扰乱,保护沿海治安。华东海军主力应尽早向穿山港推进,以求坐镇与领导建设该港。南海及北海舰队亦应不时派小舰队进出海面,以求得实战锻炼。

  粟裕认为:“只要我们海军在活动上有周密的部署计划,适时地协同动作和坚强的政治保证,某些意外的损失能够减少和避免,而所获得的实际经验,对于提高海军战斗力来说,其收获将是很大的。”

  粟裕的这个报告和他多次陈述的看法和建议,引起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重视。1954年3月12日,中央军委召开第五十四次例会,作出了“同意海军‘关于组成练习舰队的建议’”的决策,以加强海军的海上锻炼。明确规定“各种舰艇人员每周均应下海活动几天,以便逐渐使所有人员都能在五六级风的海上执行任务”。

  后来的实践证明,粟裕的意见和建议是正确的。

  从1954年3月18日起至5月20日,华东海军在浙东沿海猫头洋进行了一场护渔战,先后出动6艘护卫舰、10艘炮艇和1个团的航空兵,在海防部队密切配合下,击伤蒋军舰艇9艘,击沉与截获帆船各1艘,击落飞机9架,击伤3架,并解放了东矶列岛。部队经历了实战锻炼,提高了战斗能力。首次出击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海军官兵出海作战取胜的信心。

  1954年5月18日粟裕又向毛泽东提出了《加强海军训练与实战结合》的报告,建议“华东海军主力推进到定海石浦地区”;将一批防空部队和“水陆坦克教导团拨给海军”;并“从空军抽调1个歼击机师和10架杜-2轰炸机加强宁波、岱山的海空战斗力量”。5月19日毛泽东批示:“照办。

  1954年6月22日粟裕向毛泽东主席和刘少奇、朱德副主席写报告,提出为加强浙江沿海空军警戒活动,求得实战锻炼,建议调一两个空军师到浙东,并在路桥修临时机场,以加强海、空军配合,适应当前斗争。

  这个报告同样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准。

  从通过抗美援朝、援越抗法,不失时机地吸取现代化作战的经验,到海军要出海锻炼和加强沿海攻势作战,粟裕一系列被中共中央及时采纳的重要建议,充分显示他在人民军队建设新阶段积极活跃的国防战略思想。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