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当代人要治当代史
发布时间: 2009-12-24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2-24
  字体:(     ) 关闭窗口

  笔者未尝考证,不知始于何年,在中国史家中间悄然奉行起一种信条,即当代人不治当代史,当代人只能修志,后代人才能撰史。笔者当初涉足史坛,也曾对此深信不疑。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40年的史海泛舟,边学边思,逐渐动摇了这个信条,倍感昨非而今是。

  刘知几在《史通·杂说上》指出:《史记》“虽叙三千年事,其间详备者,唯汉兴七十余载而已”。其意是说,太史公治史于当代用力最勤,用笔最详。有的学者据此分类统计,发现西汉司马迁在总数130篇的《史记》中,用了半数以上篇幅记述耳闻目睹、时近迹真的当代史。其中,完全写西汉史的51篇,重点(或大部分)写西汉史的15篇,两者相加共66篇。由此看来,司马迁不仅是纪传体史书的开山,而且是治当代史的始祖。

  在司马迁的带动和影响下,后世史家治当代史者跟踵而至,代不乏人。诸如褚少孙补《史记》、陈寿撰《三国志》、魏收撰《魏书》等,无一不是当代人治当代史。至于吴兢的《贞观政要》,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谈迁的《国榷》,计六奇的《明季北略》、《明季南略》,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魏源的《圣武记》特别是其中的《道光洋艘征抚记》等史著,更是不言而喻了。从上述事实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启迪:当代人治当代史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生活在今日中国的史家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

  当代中国45年的历史,比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任何朝代的“当代史”都更加壮丽辉煌,丰富多彩,都更加值得史家用浓墨重彩大书特书。中华人民共和国45年所走过的道路,是划时代的、极不平凡的道路。在这45年中,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几千年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然,其间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为了以史为鉴,在奔向未来的历史征途上不走或少走弯路,我们需要花大力气研究这段令人神往和回味的历史,以便从历史的启迪和参照中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今天,科学地预见和迎接明天。同时,还可以利用当代史这个精神宝库,对干部和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以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实现当代史资政育人的战略任务,以当代中国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史家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在以往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完善和提高,力争在不久的将来,奉献出一批更加无愧于时代的国史论著。

  治当代史的当代人固然要聚精会神地研究当代史,不治当代史的当代人也要关注当代史的研究。“不知今,焉知古?”这似乎已经成为古往今来史家的共识。因为古今是一脉相通的。博古才能通今,通今更能博古,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通今更为重要。这是由于当代人不论是治古代史还是治近代史,都是站在当代人的立场上,用当代人的眼光和思想来审视和认识过去的历史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孔夫子,晚年不是也在包括当代史在内的“鲁之春秋”的基础上修起了《春秋》吗?而且修得十分认真,“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如果不是深入地研究了当代史,又何以能撰成“通古今之变”的《史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强调:“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3页。同理,当代史的研究也必然会为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研究提供钥匙。既然如此,生活在今日中国的史家又有什么理由将这把钥匙拒之门外呢?

  (原载1994年4月11日《光明日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