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用影像再现共和国的年轮
发布时间: 2009-12-24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12-24
  字体:(     ) 关闭窗口

  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并庆贺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大众摄影》在创刊五十周年之际,编辑出版了画册《我们的生活记忆》。我有幸作为第一批读者,先睹为快。

  这是一本构思新颖、别开生面的画册,它以图像为主,小中见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城乡居民原生态的衣、食、住、行、乐等诸多瞬间定格,从民生变化的独特视角,真实、形象地再现出共和国的成长年轮。

  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看似平常乃至细碎,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因为它们与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息息相关。诚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强调的:“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这本画册辑录和“解释”的图像,都与“直拉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有关,因此,它是一本鲜活生动,反映唯物史观的画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本画册是试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用影像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

  由于它贴近群众,记录的都是发生在凡人中间的小事,生活气息浓郁,情趣盎然,雅俗共赏,耐人回味,必然会以超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赢得读者的青睐。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是最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段,也是最值得人们用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篇章。在共和国近六十年的征程上,虽然出现过阴霾和风雨,但更多的是彩虹和阳光;虽然几经“山重水复”,但最终总是“柳暗花明”。

  国人永远不会忘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最后一年,为创建新中国呕心沥血大半生的毛泽东,在各党各派各行各界代表共襄建国大计的盛会上,曾多次满怀豪情地说: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国人永远不会忘记,1949101日的狂欢之夜,天安门广场旗如海,人如潮,“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此起彼伏。抛头洒血、前仆后继的中国人民,为了追求这幸福的一天,牺牲了两千万英雄儿女。其中包括此刻在天安门城楼上与首都三十万人民同庆开国大典的毛泽东的六位亲人。与亿万人民心连心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这时也心潮起伏,激情澎湃,多次走向天安门城楼两侧对着扩音机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当年留下和这些珍贵镜头,就是“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开篇,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应当突出主题,即人民本位。

  毛泽东发自肺腑之言的“人民万岁”和“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同他从一贯崇尚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等信念是一脉相承的。这既是他对唯物史观的精辟阐述,又是他对人民历史主体的极度尊重。可惜,目前问世的不同体裁的共和国史,未能充分体现这个高远的立意,它们注重反映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国防、外交等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活动,却忽略了创造共和国历史的主体的活动,特别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或者说,宏大叙事有余,细小扫描不足。

  恩格斯指出:考察和研究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不仅要正确地把握“现象的总画面”,还要把握“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不弄清这些细节,就无法准确把握总画面。“为了认识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特殊的原因和结果等方面来逐个地加以研究。”《我们的生活记忆》,为了准确把握共和国历史的总画面,而把“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即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乐等,以及其中蕴含的喜怒哀乐,从共和国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逐个研究它们的“特性”、“特殊的原因和结果”,用形象的素材从微观方面解读和充实共和国历史,使它更加血肉丰满,更有精气神,这对于深化人民创造历史的主题必有裨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近六十年,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改善人们吃、穿、住、行、用的条件,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的生活记忆》反映的就是这个过程。它以年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加上二十一世纪前八年)为经,以百姓日常生活五个方面(衣、食、住、行、乐)影像为纬,力争从微观切入,通过不同年代百姓生活的影像对比,唤起人们对逝去岁月的记忆,让亲历者和见证者用所见所闻的事实解读共和国历史;也引导新生代和后来人通过真实可信的影像,感同身受地理解与传承共和国史。

  然而,从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看来,这样做还没超越感性认识,直观感受到的只是共和国史的片断和表象,并没有掌握共和国史的本质和规律。要全面、系统地理解共和国史,就必须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毛泽东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实践一再证明:研究历史(包括共和国史)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不能只研究历史发展过程,即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历史资料,更要在此基础上探究历史发展的逻辑线索,否则便无法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研究历史一旦离开理性认识,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境,留在记忆中的将是一些彼此孤立的历史碎片,结果只能说明历史的本然,而不能说明历史的所以然。

  有鉴于此,不论是用文字还是用图像撰写历史,都必须坚持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和前提,宏观要在微观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宏观是微观的依托和导向,微观要在宏观的指导下发现开掘。微观与宏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宏观着眼全局,大处落墨,重在揭示一般规律;微观聚焦局部,小处着笔,重在揭示个别规律。个别规律固然可以反映一般规律,但不能等同或取代一般规律。局部简单相加并不等于全局。局部只有反映并融入全局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借助理论思维。恩格斯曾说:没有理论思维,就无法将自然界中的两件事实联系起来,或者洞察二者之间的既有的联系。至于人类社会,更是不言而喻了。

  按照这个标准衡量《我们的生活记忆》,似乎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进一步斟酌和改进。对于共和国近六十年的衣、食、住、行、乐,怎样做才能实现从“感觉”到“理解”再到“更深刻地感觉”呢?或者说怎样做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呢?

  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要先弄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的逻辑线索,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主线和分期。

  那末,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主线呢?简言之,主线就是贯穿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全过程(包括昨天、今天和明天),决定新中国社会性质和走向的主要脉络。具体而言,就是在执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指引下,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或者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开创和发展。

  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分期呢?简言之,分期就是根据主线在历史进程中表现的特点和特征划分的不同时段。具体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六十年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一)1949101日至1956年,是开国奠基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时期。这七年,国家在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如在新解放地区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和平解放西藏与统一大陆、没收官僚资本等)的同时,有步骤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创造性地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征程,为中国以后一切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1956年至19665月,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这十年,在艰辛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也发生过重大失误。国家后来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期间经历的曲折,主要是违反经济规律,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后果。

  (三)19665月至1978年,是“文化大革命”和在徘徊中前进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197610月,利用这场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覆灭后,由于当时的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错误方针,又造成社会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这十多年,国民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但粮食生产相对稳定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取得一些重要成就(如南京长江大桥、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成功等)。当然,这一切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四)1978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三十年,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打开。这场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目前,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只有把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乐,放在共和国历史的主线和分期大背景上审视,才能鞭辟入里地说清楚“是什么”和“为什么”,才能引导读者胸怀全局,放眼局部,真正理解“生活记忆”,才能更好地提升《我们的生活记忆》的历史价值和学术品位。

  尽管我用挑剔的眼光对《我们的生活记忆》吹毛求疵,但我仍然认为它是一部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平民生活史”。它的构思和尝试,对共和国历史研究必将是新的补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说过:研究通史的人,如果不研究个别社会、个别时代的历史,是不能写出好的通史来的。研究个别社会,就是要找出个别社会的特殊规律,把个别社会的特殊规律研究清楚了,那么整个社会的普遍规律就容易认识了。《我们的生活记忆》揭示的百姓衣、食、住、行、乐等“个别社会的特殊规律”,无疑有助于认识共和国“通史”的“普遍规律”。因此,人们更要重视这种有创见的研究章法,不要倒洗澡水时连盆中婴儿也倒掉。

  “椎轮为大辂之始”。像世间一切事物最初出现的时候都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一样,《我们的生活记忆》也不例外。同样,它也以自己的问世证明:有缺陷的开拓创新,永远比平庸因循高明。我相信,《我们的生活记忆》体现的筚路蓝缕之劳,会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它所建立的拾遗补阙之功,会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认同和传承。

  另辟蹊径,大醇小疵。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记忆》给笔者留下的总体印象。也是笔者向读者推荐此书的理由。不知编者和作者以为然否?

  (原载《我们的生活记忆》,大众摄影出版社2008年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