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的科技事业是相当落后的。到全国解放时,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科研机构不过三、四十个,科技人员5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仅600余人。除了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地域性调查工作和一些可以不依靠试验设备而勉强进行的科研工作以外,现代科技在旧中国几乎是一片空白。
新中国建立后,在对所接收的原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所属各研究所共22个单位改组与整顿的基础上,于11月1日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共有14个研究所、1个天文台、1个工业试验馆。
从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底,共有1805名侨居海外的科学家陆续回到了祖国。他们大都成为各方面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领路人。为发展新中国的科技,特别是在科研攻关方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与此同时,苏联政府和科技人员,对于尚处在起步阶段的新中国科技事业,也给予了重要援助。除了以“156项”为核心的技术援助外,应苏联科学院的邀请,1953年2月至6月,由钱三强率领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苏联,建立了两国科技界之间的对口联系。1954年10月,中苏两国政府又签订了“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决定在互相提供科学技术资料、互相聘请技术专家、互相接受实习生和留学生、互相接待技术考察专家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合作关系。苏联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给予了援助,苏联政府先后派遣了800多位专家到中国任教,帮助中国高等院校开设新专业150个,建立实验室500多个。从1950年到1953年,我国派出留学生和研究生1700多人去苏联,1954年到1956年,又派出留学生4600多人、研究生1200多人去苏联学习。这批留学人员,后来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骨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