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1960年的三年“大跃进”,使得我国经济遭遇极大困难,国民经济处于严重的全局失衡状态,生活消费品的短缺已经达到发生普遍饥馑程度。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的继续“跃进”,到1960年年中,已经破绽百出,难以为继了。尽管当时在政治高压下,人们尚不敢否定“大跃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但是严峻的经济形势迫使党和政府不得不提出国民经济的调整问题。
1960年6月14日至18日,中共中央在上海举行扩大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十年总结》讲话,承认在前一阶段存在着一些缺点错误,自己也有责任。毛泽东说:“一九六O年六月上海会议(指这次会议—本书注)规定后三年的指标,仍然存在一个极大的危险,就是对于留有余地,对于藏一手,对于实际可能性,还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当事人还不懂得。一九五六年周恩来通知主持制定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大部分指标,如钢等,替我们留了三年余地多么好啊! 农业方面则犯了错误,指标高了,以至不可能完成。要下决心改,在今年七月的党大会上一定要改过来。”[1]
政治局会议结束以后,国民经济的问题更多地暴露出来,上半年生产任务完成得不好粮食供应日益紧张,外汇收支出现很大逆差,7、8月份财政收入连续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中苏矛盾也出现尖锐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于例行的北戴河会议上讨论国际共运和国内经济问题。
1960年7月5日至8月10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会议初步议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问题。毛泽东在会上说:农村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至少5年不变,死死的规定下来,再不要讲3年5年从基本队有制过渡到社基本所有制。要有部分的个人所有制,总要给每个社员留点自留地,使社员能够种菜,喂猪喂鸡喂鸭。会议通过了李富春、薄一波提出的《1960年第三季度工业交通生产中的主要措施》。《措施》提出:调低一般产品的生产,集中力量保证钢、铁、煤、运输的生产,以解决第二季度以来主要产品下降、基本建设战线过长、物资使用分散的问题。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关于开展以保粮、保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确定压缩基本建设战线,保证钢铁等工业生产;认真清理劳动力,加强农业第一线,保证农业生产。并决定以后计划不再搞两本帐,只搞一本帐,不搞计划外的东西,不留缺口。在北戴河会议初期讨论运输问题时,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曾根据前段时间的生产情况,提出应该对工业进行整顿、巩固、提高。但是这个想法提出后,国家计委内部争论很大,有人认为没有必要这样做。8月中下旬,李富春在起草的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提出: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方针应以整顿、巩固、提高为主,增加新的生产能力为辅;压缩重工业生产指标,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加强农业和轻工业的生产建设,改善人民生活。8月30日至9月5日,国务院审议这个报告,大家赞成这些设想。周恩来对这个方针提出了完善的意见。他认为,与其讲整顿,不如提调整,并建议增加“充实”二字,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9月30日,中共中央在转发国家计委党组《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的批语中提出:1961年,我们要“使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在发展中得到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正式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214-21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