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和技术进步
发布时间: 2010-01-26    作者:武力    来源:国史网 2010-01-26
  字体:(     ) 关闭窗口

  经过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努力,从70年代前期起,全国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了治山造田、治河修渠的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运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在兴修水库,引水治河,改善农田条件方面:长江中下游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绩,兴建了荆江汉江分洪等工程,共建成500多座大中型水库;全面治理黄河取得重要进展,扭转了黄河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治理淮河共开挖11条大河道,建成30多座大水库、2000多座中小水库,灌溉面积相当于1949年的5倍以上;根治海河治理了子牙河等5大河系,排洪能力比1963年提高5倍;大规模治理辽河建成水库220座,灌溉面积由63万亩增加到1100万亩。在打井抗旱、兴建水电站方面,这一时期也取得了重要成就。据统计,1977年我国农田灌溉面积达70000万亩,比1965年的49582万亩增长41%,平均年增长2.9%; 1977年我国机电排灌面积达43167万亩,各种水电站机电总装机容量达4289千瓦,分别比1965年的12140万亩、667万千瓦增长355.58%和643%, 平均每年增长11.15%和16.8%;1975年我国机井数达181.75万眼, 比1965年的19.42万眼增长935.89%,平均每年增长25%。[1]

  农田水利和排灌机械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农田灌溉和防涝抗旱能力,为农业持续丰收提供了保证。以全国受灾面积基本相同的1976年与1965年相比较,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例由1965年的53.9%下降到1976年的26.9%。其中水灾由50.3%下降到31.7%,旱灾由59.5%下降到28.6%。[2]这些农田灌溉和排涝条件的较大改善,为80年代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个体经营方式抗御旱涝灾害的侵袭,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尤其是80年代国家对农田水利的投资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是70年代的投资在发挥效益。

同时,在“文革”的特殊历史环境下,这次农田基本建设高潮也带有严重偏差。首先,指导思想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大寨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被“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批促大干”的极左思潮取代,大寨的艰苦创业成就被说成是“与走资派斗争”的路线斗争胜利,各地在农业生产建设中涌现的艰苦创业榜样如北京郊区的王国福、河南的杨水才等,被人为地编造为与“阶级敌人”、“错误路线”斗争的典型。其次,不顾各地经济实力,大搞“一刀切”、“大会战”,大寨开山修梯田的改造自然行动被宣传为全国不分南方北方、山地平原都应该采用的方式,不讲经济效益和科学技术、长官意志横行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一些地区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社员疲惫不堪,收效却甚微。再次,有些地区不顾本地种植特点和自然条件,盲目开展“移山造田”、“填湖填海造田”、“菜农种粮”、“经济作物上山”等大规模活动,违反保持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带来了不良后果。如湖北原有千亩以上的湖泊1066个,总面积83.3万公顷,由于围垦造田及筑坝建闸使水位降低,到1977年只剩下326个,总面积20.26万公顷,减少了76%。各地著名的大湖泊如洪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滇池、乌梁素海等在这一时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3]这成为我国90年代长江、松花江等流域频繁发生洪涝灾害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一时期,农业科技的进步、新型高产粮食品种的培育,使粮食生产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现大幅增产。1971年春天,湖南杂交水稻协作组把袁隆平1970年获得的“野败”材料分别送给10个省、市、自治区20多个单位进行研究。农林部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先后把杂交水稻列入重大科研项目。经过全国科研人员两三年的艰苦努力,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试验成功。首批籼型杂交水稻有其独具的特点和强大的优势,其根系发达,分蘖性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良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它只需一般稻种1/10的种子,即每公顷15~22.5公斤,就获得每公顷7500公斤以上的产量。接着,他们又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繁殖制种方法,使制种产量从开始每公顷150~225公斤提高到1985年的1500多公斤。同时,他们也探索出一套与杂交水稻相适应的高产栽培综合技术。

在同一时期,湖北石明松等科研人员从1973年开始,经过持续10年的研究,培育粳稻15个、籼稻2个。他们选育的“籼稻中39”和粳稻“晚粳73”在1985年已在较大面积上进行示范,每公顷产量分别获得8250公斤9750公斤,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1971年开始,北方稻区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杨振玉等人为主,连续进行了6年粳稻杂交优势利用的试验,于1975年选育出“黎优57”,1985年在辽宁、北京、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市示范推广10.67万公顷,比常规稻增产15%~20%,显示了北方杂交粳稻的优势。

经过广大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杂交水稻得到迅速推广,1976年至1987年,全国累计种植面积10.66亿亩,平均每亩增产108.3公斤,共增产115.45万吨。这在中国水稻良种推广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经过多年、多地区试种和大面积生产实践,无论是籼型杂交稻还是粳型杂交稻,比常规稻一般每公顷增产750多公斤,多的增产1500~2250公斤,这对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4]

改革耕作栽培制度也取得很大成效,70年代起北方扩大夏播作物复种面积,将两年三熟改为一年两熟;南方发展双季稻,到1977年比1965年面积增长72.5%19651977年累计增产稻谷4085万吨,其中靠提高复种增产的占30%[5]。再加上前述农业条件的改善,使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显著的大幅度提高,1978年与1957年相比,由每亩98公斤提高到169公斤,增产72.4%

粮食增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化肥产量的显著提高,使用化肥的技术得到普及。

“四三方案”引进的13套大化肥设备,具有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或52万吨尿素的生产能力,除沧州化肥厂、云南天然气化工厂、赤水河天然气化肥厂外,其他化肥厂都在1974年动工,并陆续于76年至79年建成投产。1977 年底已投产的7套大化肥,到19786月,累计生产尿素361万吨。以后又继续引进,结合国内的国产化设备配套,大化肥设备总数达到33套,年产尿素1593万吨。按照1415的增产效果计算,1593万吨尿素可增产稻谷近6500万~8000万吨,占200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46218万吨的14%17%,增产效果十分显著。[6]历年化肥投入与粮食产量的具体情况参见下表:

11-2        全国历年化肥投入与粮食产量的关系[7]

年份

1952

1957

1965

1970

1975

1980

1981

1982

每亩耕地化肥投入量

按实物计算(斤)

0.4

2.1

11.3

20.9

35.5

78.7

83.2

91.2

粮食亩产(斤)

225

278

288

375

460

551

569

630

   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农用化肥和农村用电及农业生产技术等条件的改善,使我国的粮食生产和农业总产值基本保持了稳定增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这些都是重要因素。70年代前期,全国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其中只有1972年由于遭受1962年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比1971年下降1.04%。其余各年与上年相比,1970年增长5.76%,1971年增长4.2%。1973年增长8.3%,1974年增长3.55%,1975年增长3.1%。1975年粮食产量比1964年增加1940亿斤,增长57.1%。全国人均粮食产量也由531.9斤增长到615.7斤。

[1]水利电力部编:《中国农田水利》,第25-43页,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版。

[2]国家统计局编:《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第74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80年版。

[3]钱作兴:《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渔》,《当代农史研究》1997年第4期。

[4] 《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88年版,第8789页。

[5]《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第4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6] 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23435页。

[7] 丁峥嵘、王纪斌:《从大化肥厂的建设展望我区农业生产》,《新疆农业科技》1983年第6期,第12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