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紧张后,毛泽东曾考虑扩大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他甚至提出:在一定时候,可以让日本人来中国办工厂、开矿,向他们学技术。[1]但是,由于国际形势的持续紧张及“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这个设想一直未能实施。
“文革”初期,对外经济工作成为重灾区。一年两次的春季、秋季广州交易会屡屡受到冲击,只是在周恩来的极力撑持和奔走下才得以勉强维持;进口被说成“崇洋媚外”,出口被说成“为封资修服务”,外贸额度急剧萎缩;中国的重要外贸窗口香港也受到内地动乱的严重影响,一度发生了暴力事件。
中共九大以后,周恩来开始着手纠正外贸领域因“文革”造成的部分极左错误,为恢复正常外贸工作创造条件。1970年3月17日,他批评说:“你们提,对进口的东西要‘一批、二用、三改’,这不对。买就是要用,不用,你进口干什么?要调过来,改成‘一用、二批、三改’。如果进口的目的是为了批,那有多少东西要进口啊!”[2] 10月12日,他又严厉批评那种在外贸中搞极“左”宣传的做法说:“贸易就是贸易,商人就是商人,资本家怎么能把我们的‘精神’拿去变‘物质’呢?”他还指出:“现在让这些人钻进来做买卖,他们赚了钱,但我们国家强起来了,得到了好处。”[3]由于林彪、江青集团当时还控制着很大权力,周恩来的这些努力未能收到明显成效。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着新的一轮经济危机,苏联、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活动遭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抵制,原有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两大经济体系逐渐趋向解体,代之而起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日益增多的经济往来。另一方面,随着中美关系缓和,中国重返联合国,大批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打破了国际敌对势力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政治封锁。中国国内在林彪事件以后,开始批判和纠正部分的“文革”“左”倾错误。这些都为中国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1972年2月,毛泽东邀请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准备抓住这个契机,开拓对外经济工作的新局面。他对尼克松说:“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要搞点小生意。我们就死也不肯。”“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所以就打乒乓球(指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本书注)。”[4]从而批判了“文革”中对外贸易领域闭关自守的错误做法。在中美上海公报中,双方同意为逐步发展两国间的贸易提供便利。
1971年林彪事件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与李先念、余秋里及相继复出的陈云、邓小平等人,积极推行了毛泽东打开对外经济工作局面的决策。1972年1月,根据周恩来指示,李先念听取了余秋里召集国家计委及有关部委负责人研究后的汇报,决定抓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中急于出口的有利时机,针对国内需要,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1月22日,李先念向周恩来报送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建议引进我国急需的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4套、化肥设备2套,以及部分关键设备和材料,约需4亿美元。2月5日,经周恩来批示呈报,毛泽东立即圈阅批准了这个报告。[5]
随后,周恩来等人以此为突破口,将对外引进交流规模进一步扩大。5月5日,冶金部建议从国外进口1.7米大型钢板轧机,这是国内钢铁工业长期以来急需的设备,因“文革”的冲击使试制工作停止,而江青集团又借口“自力更生”拒绝进口,严重影响了钢铁工业的发展。这时,国家计委根据李先念批示,正式提出了《关于进口一米七连续式轧板机问题的报告》。8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予以批准。11月7日,国家计委再次提出《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建议进口6亿美元的23套化工设备。周恩来在批准这个报告的同时,又要求将总额33亿美元的另一进口方案送他合并考虑,准备采取一个更大规模的引进计划。
在1972年引进一系列项目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上,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对前一阶段和今后的对外引进项目做出总结和统一规划。报告建议,利用西方处于经济危机,引进设备对我有利的时机,在今后三五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0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三个大电站、武钢一米七轧机,及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气轮机工厂等项目。这个方案被通称为“四三方案”,是继五十年代的156项引进项目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引进计划,也是打破“文革”时期经济贸易领域“闭关自守”局面的一个重大步骤。以后,在此方案基础上,又陆续追加了一批项目,计划进口总额达到51.4亿美元。利用这些设备, 通过国内自力更生的生产和设备改造,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额约214亿元。到1982年,26个项目全部投产。其中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有:武钢1.7米轧机、北京石油化工总厂、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一期工程、辽阳石油化纤厂、黑龙江石油化工总厂等。这些项目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一批大型石油化工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既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解决人民“吃穿用”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工业现代化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在1972年和1973年相继恢复领导工作的陈云、邓小平,对“四三方案”的引进和建设予以了坚决的支持。陈云指出:在购买设备时要注意考察,“事先准备好新配件”,并且要借鉴旧中国永利化工厂买旧设备的经验。[6]邓小平刚刚恢复副总理工作,就十分关心1.7米轧机工程,亲自到武钢视察,提出钢铁工业“一定要科学组织合理施工”,并称赞说:“搞建设,就是要有速度。生产要狠抓才能搞上去。”[7]
表11-3 1972年成套引进的26个项目建设情况[8]
项目名称 |
建设地址 |
引进国别 |
开始建设时间 |
全部建成
投产时间 |
自开始建设至建成累计投资(万元) |
北大港电厂 |
天津 |
意大利 |
1974年12月 |
1979年10月 |
45873 |
唐山陡河电厂 |
唐山 |
日本 |
1973年12月 |
1978年3月 |
58672 |
元宝山电厂 |
赤峰 |
法国、瑞士 |
1974年9月 |
1978年12月 |
37194 |
南京钢铁公司氯化球团工程 |
南京 |
日本 |
1978年1月 |
1980年12月 |
13611 |
武汉钢铁公司一米七轧机工程 |
武汉 |
日本、西德 |
1972年3月 |
1980年3月 |
276800 |
燕山石油化工总厂 |
房山 |
日本、西德 |
1969年3月 |
1976年12月 |
261417 |
北京化工二厂 |
北京 |
西德 |
1974年10月 |
1977年12月 |
12473 |
沧州化肥厂 |
沧州 |
美国、荷兰 |
1973年7月 |
1977年4月 |
24312 |
辽河化肥厂 |
盘山 |
美国、荷兰 |
1973年6月 |
1977年12月 |
34342 |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 |
吉林 |
西德、日本 |
1976年12月 |
1983年12月 |
68807 |
黑龙江石油化工总厂 |
大庆 |
美国、荷兰 |
1974年5月 |
1977年6月 |
267447 |
南京栖霞山化肥厂 |
南京 |
法国 |
1974年9月 |
1981年2月 |
32128 |
安庆石油化工厂 |
安庆 |
法国 |
1974年3月 |
1982比6月 |
40526 |
胜利石油化工总厂 |
淄博 |
日本 |
1974年4月 |
1976年7月 |
26303 |
宜昌化肥厂 |
枝江 |
美国、荷兰 |
1974年10月 |
1979年8月 |
29875 |
洞庭化肥厂 |
岳阳 |
美国、荷兰 |
1974年4月 |
1979年11月 |
31329 |
广州石油化工总厂 |
广州 |
法国 |
1974年12月 |
1982年10月 |
50739 |
四川化工厂 |
成都 |
日本 |
1974年5月 |
1976年12月 |
16012 |
泸州天然气化工厂 |
泸州 |
美国、荷兰 |
1974年4月 |
1977年3月 |
20642 |
赤水天然气化工厂 |
赤水 |
美国、荷兰 |
1976年1月 |
1978年12月 |
17185 |
云南天然气化工厂 |
水富 |
美国、荷兰 |
1975年1月 |
1977年12月 |
18759 |
南京烷基苯厂 |
南京 |
意大利 |
1976年10月 |
1981年12月 |
26875 |
天津石油化纤厂 |
天津 |
日本、西德 |
1977年6月 |
1983年11月 |
135819 |
辽阳石油化纤厂 |
辽阳 |
法国、意大利、西德 |
1973年9月 |
1981年12月 |
290423 |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 |
上海 |
日本、西德 |
1974年1月 |
1978年12月 |
209175 |
长寿维尼纶厂 |
长寿 |
法国、日本 |
1972年2月 |
1981年12月 |
96131 |
从技术方面看,“四三方案”引进项目的主体基本上体现了60年代以来国际上技术革新的主要发展方向,如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和合成材料、设备的大型化、自动化和使用计算机对生产进行动态控制等。从而使有关行业在原料路线和生产领域、生产单系列能力和效率、以及生产、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的精确度等方面都出现了结构性与技术性的变化。同时,引进项目的投产,对上、下游的相关行业、生产配套企业以及设计‘施工、科研、设备制造等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技术推动作用;对同类产品企业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但是,由于受“文革”左倾错误干扰,例如1975年反击右倾翻案风中被批判为“崇洋媚外”,一度停止引进,“四三”方案成套设备项目绝大多数没有按合同规定的日期交接验收。据陈慧琴对24个规定在1979年底以前交接验收的成套设备项目(以企业为单位)考察,只有14个在1979年底前完成了考核验收,这24个项目的57个引进合同中,只有11个合同是按规定进度进行交接验收或推迟时间不超过3个月。在这24个项目中,拖期验收达1年以上的有10个,其中有些项目长达3年之久。[9]尽管如此,与国内建设项目比较,“四三”方案成套设备工程的建设工期仍然短得多。如20个已经投产和正在试生产的项目,平均建设工期为3年零8个月,最长的不过5年。二而国内建设项目在极左错误的影响下,由于基本建设战线过长和资金、物资留有缺口,从进入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以后,全国大中型项目建设周期平均为11年半。又如引进的13套大化肥工程,平均建设周期为3年4个月,而1971年以来投产的19个中型氮肥厂平均建设工期为5年零10个月。[10]另外,尽管制定“四三方案”时周恩来提出要坚持“独立自主”方针、“学习与独创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原则,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然把技术引进的重点放在了进口生产能力方面,忽视了基础设计、产品设计、工艺技术以及设备制造技术等软件引进。
[1]毛泽东1964年1月7日听取工交会议情况汇报时的讲话。
[2]国家计委档案:周恩来接见全国计划会议代表时的讲话。所谓“一批、二用、三改”是当时“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在进口和技术引进方面提出的错误口号,即对进口的货物、设备和技术等,一要批判,二要利用,三要改造。
[3]外贸部档案:周恩来在审查外贸部核心小组报告时的指示。
[4]《毛泽东外交文选》,第59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5] 国家计委档案:《国家计划革命委员会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
[6]国家计委档案:陈云关于进口一米七轧机报告的批示。
[7]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编:《再造中华辉煌-邓小平记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
[8]根据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编:《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1949-1985)》,第206-209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版。
[9]陈慧琴:《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研究》,第58-59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10]陈慧琴:《我国三十年来技术引进工作经济效果初步分析(上)》,《工业经济管理丛刊》1981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