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1989年退休后,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仍然十分关心。1990年“八五”计划编制过成中,他一方面对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终于统一思想,制定出了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八五”计划,表示高兴和肯定。另一方面对其中关于发展速度和改革目标模式的提法,也存有疑虑。因此3月和8月在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曾再三提醒:现在特别要注意经济发展速度问题。4%、5%的速度,一两年没有问题,如果长期这样,在世界上特别是同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比,也叫滑坡了。什么叫适度?适度的要求就是确实保证这十年能够再翻一番。经济能不能避免滑坡,翻两番能不能实现,是个大问题,使我们真正睡不着觉的,恐怕长期是这个问题。强调稳定是对的,但强调得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12月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又提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自由?最惠国待遇也是控制嘛!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么回事。改革开放还要继续推进,只有推进了改革开放,我们抵御和平演变的能力才会加强。1991年初,他曾两次去上海,又语重心长地对上海市负责同志说:改革开放还要讲,我们的党还要讲几十年。…光我一个人说话还不够,我们党要说话,要说几十年。当然太着急也不行,要用事实来证明。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1992年1月邓小平去南方视察,他是有备而去的。因为经过两年多的观察与思考,问题的症结明朗了。为了使改革开放事业能继续健康发展,他不能再沉默了。所以在35天的行程中,除了解改革开放的实际成果和问题外,无论在武昌、深圳、珠海或上海,他都公开发表谈话,针对错误的观念,表明自己的态度。
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
他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的经济发展,就是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现在我国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办得到的。”[2]
邓小平南巡的情况及谈话的精神,自3月起陆续在有关报刊登载,立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吃“左”的观点的舆论开始偃旗息鼓,广大干部和群众普遍赞同他的观点。认为:这个讲话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为中国的发展再次拨正了航向,为改革开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党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早在2月就学习了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并要求十四大报告起草小组要以这个讲话的精神,作为贯穿报告全篇的主线。3月9~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按南巡讲话精神讨论我国改革和发展问题。强调:要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并于5月由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力争经济更好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措施。为了从理论上讲清改革目标模式的市场取向,并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概念变为规划,体改委从邓小平南巡视察起,立即行动起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有的总体框架进行了研究和规划;江泽民同志于6月9日亲自到中央党校发表了有关十四大报告基本思路的重要讲话,并对改革目标模式的提法表示了个人意见,即在多种提法中他个人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并首先听取在校省部级学员意见。在这个讲话和体改委设计的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基础上,十四大报告稿终于成型,并广泛听取了包括党的中央委员、顾问委员、纪律检查委员、党代表、政府的各部门各地区、人民群众团体及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以及老同志、老专家共3000多人的意见,修改了很多遍,终于于10月12日迎来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式召开。这次会议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经验,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从此,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任务。
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经济指导思想上分析,主要明确了以下几点: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同时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十四大指出:“在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问题上,在党内特别是领导干部中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因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从1957年起的20年间出现的错误,主要都是‘左’。改革开放要探索和开辟新的道路,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观念,阻力主要来自‘左’。” “‘右’的表现主要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甚至制造政治动乱。‘左’的表现主要是否定改革开放,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甚至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和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没有政治稳定,社会动荡不安,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经济建设,统统搞不成。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排除一切导致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同时如果不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实行改革开放,没有经济的发展,也不可有巩固的团结和稳定。”
2.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应作为90年代的中心任务。因为我国近代的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表明,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就会受制于人。十四大指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发展。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会遇到极大困难。所以,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90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原定为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现在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情况看,可以更快一些。根据初步测算,增长8%~9%是可能的,我们应该向这个目标前进。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这样的发展速度,到本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要求。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显著增加。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布局比较合理。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一批骨干企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
“当前,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有条件能搞快一些的就快一些,只要是质量高、效益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就应当鼓励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注意量力而行,搞好综合平衡,不要一讲加快发展,就一哄而起,走到过去那种忽视效益,片面追求产值,争相攀比,盲目上新项目,一味扩大基建规模的老路上去。要真抓实干,大胆而又细致地工作,齐心合力办好几件大事,走出一条既有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义所利用。”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加市场调节,十几年来一直有争论。邓小平曾不止一次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3]我国十几年改革的实践也证明,无论是用计划经济模拟市场机制,或者在计划经济中划出一小块让市场去自发调节,都不能克服原有体制的缺陷。要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充满活力,企业和个人都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通过竞争推动技术的迅速进步和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那就只有把整个国民经济转移到市场的轨道上来,让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调节者。即使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
十四大在邓小平南方谈话这一完全符合当代世界实际和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见解指引下,终于在改革的目标模式上统一了大家的认识,取得了突破。大会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的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我们要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报告还特别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作了说明,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更新计划观念,改进计划方法,重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373页,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5~377页,人民出版社,1993。
[3]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4页,367页,373页,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