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确定和培育支柱产业
发布时间: 2010-01-27    作者:武力    来源:国史网 2010-01-27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

   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落后,曾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因此改革开放前的29年里,党和政府曾经持续地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结果导致农轻重失衡。改革开放以来,受需求的引导和改革推动,农业和轻工业获得较快发展,又反过来凸显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落后。这几年,国家制定产业政策,要求重点加强铁路、公路、邮电、能源、水利等基础部门,并明确:交通运输以增加铁路运输能力为重点,以发展运输大通道为中心,充分发挥公路、水运、空运、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加快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通信业要以高速、高质、大规模为基点,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技术与装备,尽快提高国产化比例,有重点、分层次大力推进信息高速网络建设。能源工业要实行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做到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煤炭工业加快国有重点煤矿建设,促进地方矿、乡镇矿改造和提高;石油工业稳住东部、开发西部,增加探明储量,合理利用国际资源;电力工业水火电并举,适当发展核电。根据上述方针,一方面在资金配置上,新增预算内财政建设资金何银行贷款,优先用于这些领域;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多方筹集资金,如建立专项建设资金、提高收费标准、鼓励联合投资和股份投资、努力吸引外资等,又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又在项目管理上加强了投资概算的控制和工程的管理,使建设工期明显缩短。因此这几年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重点骨干工程。

  据统计,1992~1996年国有单位用于能源交通等基础部门的投资比“七五”时期增长2倍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其中铁路建设了跨越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九省、直接与香港九龙相连,我国铁路建设史上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的京九线和直接沟通西南内陆与沿海的南昆线,以及宝中线、候月线、南疆铁路、广深线、兰新复线、浙赣复线等干线和北京西客站等枢纽,并重点对西南现有铁路实行以电气化为主的扩能改造。新增交付营运里程6300多公里,使全国总运营里程增加了10%,达到6.6万多公里,电气化的比重占19%,而且布局逐步向西部展开,有力改善了铁路运行状况;自行设计的广深准高速铁路的建成运行,成为我国准高速和高速铁路的试验田。公路新增和改造10.5万公里,港口吞吐能力新增1.38亿吨,新建机场12个,局用和程控交换容量突破1亿门,像沪宁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秦皇岛港煤码头四期、广州港新沙一期、桂林两江机场、上海浦东机场、京九广、西兰乌光缆干线、北京邮政枢纽等一批骨干项目已先后交付使用,北京国际机场扩建等工程,也取得很大进展。为改变农业的生产条件,水利建设进一步受到重视,甘肃引大入秦、黄淮海平原灌溉、万家寨水利枢纽、治理太湖、淮河等一批骨干工程建成或部分建成使用,国家特大项目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两大跨世纪水利枢纽工程加紧施工,建设进展顺利,先后于1997年合龙。广西岩滩水电站、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二滩水电站、大亚湾和秦山核电站、神府东胜煤田、兖州矿区、西部油田等一大批骨干能源项目的建设,带动了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据统计:19931997年电力、煤炭和原油新增生产能力分别达1.2亿吨,4200万吨,7335万千瓦。吉化等乙烯工程的建成,宝钢、武钢、攀钢、天津无缝、抚顺特钢等短线板管产品和一批有色产品的增产,使原材料的供应都有新的进展和增长。至1996年,长期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已经明显得到缓解,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的重要生产资料全面短缺现象已经基本消除,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大大增强,有力地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确定和培育支柱产业,调整提高轻纺工业

   工业化发展过程实质是以主导产业更替为主要标志的阶段性演变过程。80年代我国为解决全国人民温饱,除积极发展农业外,主要实行轻纺补课,纺织、食品和家电是支柱产业。90年代,由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逐步由温饱转向小康,特别是城市和沿海农村对家电、纺织品等产品的需求接近饱和,不少轻纺家电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工业化发展进入了重化工阶段,主要任务转移到提高装备工业的水平,用现代工业技术替代传统工业技术和不断满足居民改善居住和出行条件的需要。因此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已是客观需要。所谓支柱产业,就是能支撑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增长的产业。在重化工发展阶段,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市场需求量(包括潜在需求量)大,市场覆盖面宽,有利于增加有效共给,促进经济良性循环。二是产业关联度高,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和结构升级。三是符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有利于经济集约化发展。所以确定支柱展业,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方向,认真研究选择。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振兴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特别是通过《90年代产业政策纲要》和“九五”规划的制订,逐步认识必须对支柱产业确定有限目标,择优扶持,集中突破,注意提高,加强自主开发能力,形成经济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后,1995年正式确定新时期的支柱产业为:⑴机械工业,重点提高电力、化肥、乙烯等大型成套设备的开发和制造水平,改进数控机床等重要基础机械以及液压、气动、密封、仪器仪表等重要机械基础件的性能和质量,努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成套制造能力。⑵电子工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化系统和装备的能力。⑶石油化工,发展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重点发展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⑷汽车工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经济性轿车和重型汽车,建立自主的汽车技术开发体系,实行规模经营。⑸建筑业和建材工业,重点建设城乡住房和公共工程,改进提高设计水平和产品质量。

   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工业和建筑、建材业,在过去的工业发展中已有一定基础,特别是石油化工,70年代末成套引进了一批当时较先进的设备,在80年代已发挥积极作用。但由于当时政府把发展重化工业的注意力仍主要放在解决基础产业上,对这些产业没有提出明确的发展方针,所以成长缓慢,1992年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机械工业仅占6.2%,电子工业0.8%,石化工3%,建筑业5.3%,汽车工业1%,多数起不到支柱产业的作用。其规模不经济、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更没有明显改观,许多国民经济急需的专用设备,大量运输机械,投资类电子产品和石化产品,仍依赖进口。十四大以后为了在解决基础产业“瓶颈”制约的同时,支持支柱产业的发展,一是制定行业规划,19943月首先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了汽车工业发展目标和产品发展重点,并且对汽车产业的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利用外资政策、进出口管理政策作了具体规定。指出:国家引导汽车工业充分运用国内外资金,努力扩展和开拓国内国际市场,采取大批量多品种生产方式发展。2000年汽车总产量要满足国内市场90%以上的需要,轿车产量要达到总产量一半以上,并基本满足进入家庭的需要。“八五”期间重点扶植国家已批准的整车和零部件项目尽快建成投产,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创造条件。本世纪内支持23家汽车生产企业迅速成长为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型企业,67家汽车生产企业成为国内的骨干企业,使同一类汽车产品产量居国内前三位的企业的销售量,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与此同时,引导大型企业与骨干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在2010年以前形成34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集团参与国际竞争。二是强调要集中力量,在支柱产业的有限目标上构造局部优势。因为石化、汽车、大型设备制造等工业既是技术和资金密集的产业,又必须具有必要的经济规模。为此,为了加速这些支柱产业的成长,在资金和技术上,除国家预算内的投资有所侧重外,主要通过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利用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两种渠道,扩大资金来源;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对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加强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实行进口替代。同时,实行企业间的优化组合,进行规模经营,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企业集团,改变原来分散细小、技术和管理严重落后的局面,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最早联合起来的是石化企业,1983年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联合了原来分别隶属于石油、化工、纺织、冶金、农垦等部门和地方的大中型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石油化纤生产企业和施工企业,以及科研、设计、教育等事业单位共61个,组成新型的科研——生产——销售统一的经济实体。在90年代发展支柱产业中,他们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不但利用联合的优势,形成了油、化、纤、肥一体化发展的格局,迅速扩大了化纤塑料等生产能力,成为具备经济规模的生产基地;而且具有自己独立的科研体系,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发展自主创新,推动石化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使石化工业的支柱产业地位逐步显现。一向被批评为散乱的汽车工业,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指引下,这几年选择了符合国内需求的重点产品,在国家支持下,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进行改扩建;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引导企业打破地区、部门界限,对资产存量进行优化组合,实行专业化分工合作,发展规模经营。同时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合资开发轿车品牌,并努力实行零部件国产化。1997年不但汽车产量比1992年增加了50%,达158万辆,其中轿车增加了200%,达48万辆,而且上汽、一汽和二汽的产量已占全国产量的1/3。其中一汽和二汽的中型货车达到经济规模。三是积极采取引导需求和优化供给的政策。90年代我国城市居民对住房的潜在需求是很大的。但住房不是一般商品,一般家庭即使积蓄多年仍然买不起。为此国家一方面在全面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同时,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并且学习国外经验,银行开始推出按揭贷款办法,使部分具有还款能力家庭的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购买力。另一方面根据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增加安居工程的比重,规范土地使用权的转让,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经营建筑公司和建材公司。到1997年全国已拥有大中小建筑企业44000多个,比1992年增加了约3万个企业,其中90%是集体企业和私营、合资企业,其生产总值在GDP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平均达到6%左右。在培育新支柱产业的同时,原为支柱产业现已退居次要地位的轻纺、一般机电工业也加快了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加工深度,以满足不断提高的国内消费,并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既积蓄壮大自己,又支持新支柱产业的形成。如上海原来的工业大户——纺织工业坚决实行压缩和搬迁后,完成技术改造358项,设备新度系数提高到近70%1996年当全国22个是省市纺织全行业亏损时,上海继续保持盈利水平。又如这两年生产能力过剩、企业间竞争剧烈的家电等消费品行业,改组改造的速度也很快,形成了长虹、海尔、美菱、科隆、小天鹅等著名品牌,不但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已居绝对优势,在国际上也已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但总的看,新支柱产业发展的时间还短,在整个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还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也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
    1.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的中国方案
    2. 基础设施现代化是投资沃土
    3. 国研中心副主任: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中国乃至全球经济亮点
    4. 廖凡: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5. 兰州军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模式转型
    6. 亚投行的制度设计至关重要
    7. 亚投行的中国机遇和企业机遇
    8. 田云: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体制改革是2015年经济增长动力
    9. 外媒评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10. 35年:中国基础设施实现飞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