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两岸经济交流深化阶段(1987-1990年)
发布时间: 2010-01-27    作者:武力    来源:国史网 2010-01-27
  字体:(     ) 关闭窗口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不仅间接贸易继续增长,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台商到内地投资等新的经济交往形式。1980年代中期,台湾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对美贸易连年顺差,双边摩擦加深,台币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不断升值,而岛内劳动力成本又不断提高,降低了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同时世界经济持续不景气,发达国家普遍加强了贸易保护,而部分发展中国家,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后尘,也开始推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以更为低廉的生产成本优势,角逐国际市场,使台湾商品的出口因此遇到巨大困难。另外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台湾岛内房地产价格飞涨,劳动力短缺,环保抗争日益强烈,加上金融市场混乱和社会治安恶化,移出部分传统的、已渐失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释放出土地和劳动力,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已势在必行,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向东南亚地区投资已形成风潮。此时因多年来两岸人民往来和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要求缓和两岸关系成为台湾各阶层人民的普遍呼声,台湾的内地政策也开始松动。1987年宣布解除军事戒严,适当放宽出入境限制,允许居民赴内地探亲及两岸间接通邮,并开放了27项内地农工原料进口。祖国内地1980年代后期则改革开放日益扩大,尤其是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把当时的对外开放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农村经济改革释放出的大量劳动力和廉价的土地,巨大的市场潜力,相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地缘血缘关系,使内地成为最受台商欢迎的地区。于是随着探亲、旅游的台胞一批批到来,台商投资项目迅速增加,带动两岸贸易不断增长。

   台商对祖国内地的投资,最早开始于1983年,1988年后形成第一波高潮,至1992年,投资项目由1987年底的80个增加到10245个,协议金额由1亿美元增加到89.7亿美元,分别增长了127倍和88倍。

   台商对祖国内地的投资,基本上采取第三地转投资方式。其投资主要中转站为香港、澳门、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及美国多为北方沿海地区的中转站;香港、澳门、新加坡、泰国等则是内地东南沿海各省主要的台资中转站,其中通过香港中转进入内地的台资占台商在内地投资的80%左右。另外,也有一部分台商直接携带资金进入内地投资,约占投资厂家的15%。

   这个阶段台商的投资基本上是个人行为,规模都不大,多数为1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型项目,投资以中短期为主,签约年限多在3-5年。因为台湾经济转型最先遇到发展困难的是中小企业,它们必然首先向外寻求生路,同时台当局主要阻止大企业外移,对中小企业较为放松。另外台商对内地投资处于试探阶段,规模自然小一些。投资的形态以独资办企业为主,在合资企业中也希望台资占较高比例。产业分布以生产性项目、特别是制造业居多,而且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为这些产业台商具有资金、技术、设备及销售渠道等方面优势,内地则具有充沛的质优价廉的劳动力。当时纺织、制衣制鞋制伞、皮革制品、玩具、自行车、一般电子等行业都是台商投资的热门。

   台商投资的地区,因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给予外商投资很多优惠条件,福建和广东又具有地缘和亲情的优势,因而台商在这两个省的投资约占全部台商投资的23。其它项目则分布在上海、北京、天津、大连、山东等沿海省市。1980年代祖国内地在对外开放中鼓励出口外销,台商投资内地的行业又多数为台湾传统出口加工业,加上当时内地原材料、零配件的质量、规格等一时难于适合台资企业的需要,因此这个阶段在内地的台资企业,原材料、机器设备和销售市场绝大部分是“两头在外”,台商带来订单,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原料、零部件和机器设备则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台湾,另外资金的融通,也主要依靠台湾,所以这些企业实际是台湾出口加工企业生产线的转移。

   由于台商投资内地形成热潮,台湾当局顾虑重重,害怕岛内产业空洞化。但事实证明,台商对内地的投资,大大增加了对岛内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的需求,促进了中上游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台湾商品出口的大幅增加。1992年海峡两岸由香港转口的间接贸易额由1987年的15.154亿美元上升到74.069亿美元,增加了将近4倍,主要是台商投资带动的。如1991年台湾输往内地的商品中,居首位的是合成纤维布,其次分别为聚氯乙烯板、自行车及机车零配件等,大多为满足台资企业加工的需要。1980年代后期台湾对美贸易的下降及出超的减少,主要依靠海峡两岸贸易的扩大来弥补。1991年台湾对香港(包括内地)的贸易顺差达104.36亿美元,成为台湾第一大出超地区。另外,大量传统中小企业从岛内迁出,为台湾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对外投资绝大多数短期内就能获利,所得收益,回馈岛内支持新兴产业的成长。这些都对台湾经济转型有所推动,而不是引起岛内产业空洞化。

   在两岸经贸不断扩大的同时,两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也不可避免。因为两岸主要出口市场都为美、日、香港,出口商品结构层次较高,但劳动密集商品许多是相同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台商投资内地的企业。据统计,1992年内地在美市场占有率已超过台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