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齐德学:抗美援朝战争与新中国国防建设
发布时间: 2011-08-31    作者:齐德学    来源:国史网 2011-08-31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中国成立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对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做了规定,《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加强现代化的陆军,并建设空军和海军,以巩固国防。”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讲话也郑重地强调了“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1]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新中国成立刚刚一周年,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经过抗美援朝战争不但有力促进了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全面促进了国防建设的开展。

一、极大地促进了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

抗美援朝战争是美国侵略者强加给新中国的一场战争,敌我双方武器装备优劣悬殊,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造成极大困难。抗美援朝战争实践使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充分看到,没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难以打赢现代化的战争。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许多高级将领都深有感触地表示,无论如何,就是“当了裤子也要买飞机”,改善志愿军和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当时中国工业技术水平落后,自己不能生产飞机、坦克和大炮,就决心从与中国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苏联购买。中国经济贫穷,国家无力购买,就开展抗美援朝爱国运动,动员全国各行各业各族各界人民,节衣缩食,增加生产,捐献钱物购买飞机大炮。仅19516月至19525月的一年时间,全国人民即捐献了可供购买3710架战斗机的钱款。人民空军在这场战争中迅速成长发展起来,其航空兵部队从19508月的1个混成旅共4个团110余架飞机,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的1953年底,发展到28个师共70个团,拥有各型飞机3000余架,并且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形成了有各种航空兵组成的有战斗力的空中力量。在这场战争期间就实现了新中国建设一支强大人民空军的设想。地面炮兵和高射炮兵有了明显发展和加强,地面炮兵装备了当时先进的苏式122毫米、152毫米口径榴弹炮和“喀秋莎”火箭炮。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明显改善,既为取得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又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此外,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通过与苏联方面谈判,签订了用苏联贷款订购60个陆军师苏联武器装备的协定,至1954年底全部兑现。1954年和1955年,原中国安东(今丹东)、沈阳和大连地区的苏军撤回苏联时,中国又有选择地有偿接收了这些苏军部队的大部分装备。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除放慢海军建设步伐外,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已成为举世公认的最强大的陆军,人民解放军空军也成为仅次于美军、苏军的世界第三大空军。

二、改变了有边无防、有海无防的状态

新中国的边防、海防和空防建设,基本上是从零起步。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之前,刚刚着手边防和空防部署,主要是将刚组建的唯一空军作战部队第4混成旅和仅有的十几个高射炮兵团部署在沈阳、鞍山、本溪、北京、唐山、天津、青岛、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沿海大中城市和工业基地担任防空任务;在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和侵入台湾海峡后,中国组建了东北边防军,保卫东北边防。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大大促进了边防、海防、空防建设。其一,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的胜利作战及在战场上构筑的坚固阵地工事,客观上就是中国国防在东方的巩固前哨阵地;其二,从广东到鸭绿江口沿海做了防御部署,重点部署有两段,一段是辽宁的营口到安东(今丹东)段,不但部署了海防部队,而且在沿海布设了水雷;另一段是福建、广东两省的海防线,各部署了4个军担任防御。另外,上海以北到营口的海岸,有重点地部署了海岸炮兵。其三,在原有空防部署基础上,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突击组建和扩建的空军歼击机部队和高射炮兵部队,除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外,其余全部部署担负国土防空任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经与苏联协商,还请苏联派出空军部队协助中国防空,主要部署在从北到南的吉林、公主岭、安东、沈阳、辽阳、鞍山、唐山、青岛、广州等地。这些防御部署主要是防御美国的侵略,在东南沿海是防御美国和台湾国民党军联合登陆进犯。

新中国国防工程建设也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启动的。1952825日,中央军委作出了《关于建设国防工事的决定》,对沿海地区防御工程作了统一计划,规定第一步以东北与华东的胶东半岛为重点。第二步则以海南岛为主,同时协助上海地区的设防工作。华北地区只进行勘察计划,暂不施工。19533月,中央军委确定,第一期修建完成50个营另4个连的国防工事,1953年底前进行充分准备,于1954年开工修建。

这些彻底改变了旧中国有边无防、有海无防的局面。

三、对国防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

为使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发展计划相适应,1952年,在国家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同时,中央军委责成总参谋部和各军兵种组织编制国防与军事建设五年计划。军委总参谋部经与各军兵种反复研究论证,于19527月上旬,制定完成了《1953年至1957年军事建设计划纲要》,718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批示:“基本同意,可照此部署”。这个纲要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产生的,并且根据朝鲜战争期间的国际形势及可能发展趋势,对未来可能向中国进犯的主要敌国军事现状及可能的发展趋势、主要敌国侵略中国可能用来进攻的总兵力、敌国地面部队进攻的主要方向等作了明确分析判断,并据此确定了五年军事建设计划的目的和指导方针。

纲要对“一五”计划中陆军(各技术兵种)、空军、海军的编制人员、装备目标及实现步骤,对兵工建设目标、国防工程和兵工生产等作了明确规划。纲要根据对敌国未来入侵可能的主次方向判断,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其中陇海铁路以北包括东北、华北两个军区和山东(徐州、连云港)为北战区,这是敌国进攻对中国危害最大的地区,也是中国要死守和与敌决战的地区;其次是华东战区,是敌国进攻的次要方向,是中国要坚守的地区,其重点则为宁、沪、杭、甬[2]和舟山地区;再其次是中南战区,其重点为海南岛。此外还有西北战区(后藏)、西南战区。根据战区主次地位不同,确定国防部署的原则是集中最大的兵力于主要战区。北战区平时部署国防师总数的54%、战时增加到70%,部署战略炮兵部队83%、装甲兵部队90%、空军部队60%。对其他战区也根据主次地位不同确定了平时部署陆、海、空军所占比例。

这个五年军事建设计划纲要的制定,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发展建设相一致、相适应,标志着国防和军队建设有了一个五年总体规划。虽然这一计划纲要在执行过程中有些调整,但对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促成了国防工业体系的建立

抗美援朝战争加固了中苏友好同盟,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开始,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建设项目中,即有41个是国防工业项目。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就建成了包括兵器工业、航空工业、船舶工业、电子工业等一大批军工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先后仿制飞机、坦克成功。其间,决策研制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制定了《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规划纲要(19581967年)》。196410月至19704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首次导弹核武器发射、第一颗氢弹爆炸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先后试验成功。1966年组建了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3]

总之,抗美援朝战争极大地强固了中国的国防,并有力地促进了新中国国防建设全面展开,为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奠定了强固基础。

(作者为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原副部长、研究员



[1]《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2]宁、沪、杭、甬分别为南京、上海、杭州、宁波的简称。

[3]《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页。

    1. 从朝鲜停战谈判战场中走来
    2. 中国人民志愿军兵站力量建设述论
    3.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心理战初探
    4. 抗美援朝战争对实现强军目标、加强军事人才战斗精神培育的启示
    5. 抗美援朝战争与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6.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人民空军建设
    7. 抗美援朝战争与台湾问题关系研究述评
    8. 张顺洪:抗美援朝战争在战后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9. 曲爱国:抗美援朝战争与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
    10. 抗美援朝战争与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