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与史料 >> 历次政府工作报告 >>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92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09-08-18    作者:李鹏    来源:新华社 1992-03-20
  字体:(     ) 关闭窗口
 

1992年政府工作报告  

——1992年3月20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李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1991年国内工作的回顾

  1991年是我们的国家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一年。面对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和国内遭到的严重自然灾害,我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周围,贯彻执行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七。粮食产量达到43524万吨,棉花产量达到566.3万吨,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三,是在大灾情况下夺得的丰收年。工业生产增长较快,总产值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四点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继续增加,原煤达到10.9亿吨,石油达到1.39亿吨,钢突破7000万吨,水泥和化肥(折纯)分别达到2.48亿吨和1988万吨,国家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八点六,建成投产大中型基本建设和重要技术改造项目215个,其中包括年炼铁和炼钢各300万吨的宝钢二期工程、年产各30万吨的扬子和齐鲁乙烯工程、上海南浦大桥、秦山核电站、云南鲁布革水电站、青海西宁曹家堡机场以及新疆塔里木油田的开发等,当年新增加的主要生产能力有煤炭2714万吨,石油1491万吨,发电机组容量1184万千瓦。投资向能源、交通、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产业倾斜,结构继续改善,增强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后劲。国内市场繁荣,购销两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据海关统计,进出口总额增长百分之十七点五,国家现汇结存有较多的增加。全国物价基本平稳,全年零售物价上涨百分之二点九。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储蓄持续增加。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国防以及其他各项事业都获得了新的发展。

  改革开放迈出了新的步伐。在农业方面,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建立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在工业方面,进一步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采取了一系列改善外部环境、转换内部机制、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的改革措施。在价格改革方面,调整了25年没有动过的城镇居民定量平价粮油销售价格,提高了长期偏低的部分基础工业产品的价格,部分产品实行了计划内外两种价格的并轨或缩小差距,对理顺价格关系起了积极的作用。计划体制、金融体制和流通体制的改革有新的进展,更多地运用了各种经济杠杆调节经济的运行。扩大和加快了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试点。对外开放继续扩大。逐步实行了外贸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体制。深圳等经济特区以及其他开放地区取得可喜的新成就,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开发逐步展开。无论是利用国外资金还是外商来华直接投资,都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全年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2万多家,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金额120亿美元,实际投资43.7亿美元,签定了一大批大型对外合作项目。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与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相比,我国政治稳定,社会稳定,人心稳定。全国各族人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更加坚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工作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事业出现了新的局面。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开展“扫黄”斗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依法惩治腐败,处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社会丑恶现象有所遏制,促进了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全国军民团结奋斗,顽强拚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把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反映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对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社会在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所作的捐助,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1991年是我国执行“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第一年,也是继续进行治理整顿的第三年。我们不仅比较全面地实现了“八五”计划第一年发展国民经济的各项主要指标,而且经过全国各族人民三年来的艰苦努力,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经济秩序好转;经济持续增长,农业连年丰收;市场商品丰富,人民安居乐业。这些成绩是在打破一些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的情况下取得的,是来之不易的。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表明,治理整顿的主要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可以如期结束。这三年治理整顿之所以进行得比较顺利,是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增强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保证了治理整顿任务的顺利完成,治理整顿又为改革开放迈出更大步伐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总的来看是在继续向好的方面发展,但在前进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部分企业经济效益差和亏损严重的状况没有根本扭转,重复建设又有抬头趋势,财政赤字增加,信贷规模和货币发行量偏大,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尚未根本改善。这些问题有些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有些是近年来产生的,是现实经济生活中诸多矛盾的综合反映。我们必须作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经济的发展,使这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回顾1991年的工作和三年来的治理整顿,联系到十三年来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从根本上说都是由于贯彻执行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条路线顺乎民意,深入人心,必须长期坚持下去,一百年不动摇。我们今后一定要更加坚定、准确、全面地贯彻这条路线,并把握住以下一些要点。

  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应当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提高了,这是我们能够经受住国内外严峻形势考验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中国要以更加雄健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必须集中力量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关键是更好更快地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我们应该树立雄心壮志,扎实工作,讲求效益,努力做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每隔几年使我国经济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和平演变,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我们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第二步战略目标和整个现代化的实现也离不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保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保持警惕,在苗头出现时就及时注意,决不能任其泛滥,否则后果极其严重。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样,我们就能稳住阵脚,立于不败之地。

  保持社会和政治稳定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在社会动乱中不可能进行改革,发展经济。治则兴,乱则衰。保持社会和政治的长期稳定,符合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革和发展。只有改革不断深化,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才能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坚持两手抓工作,两只手都要硬。必须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决不能心慈手软,软了就要吃大亏。各级干部必须勤政廉政,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务实作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在探索中前进。因此,应当鼓励大胆试验,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闯出一条新路。同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对的坚持,不对的改正,并抓紧发现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工作和学习都要讲究实效,创造性地开拓新局面,力戒形式主义,克服官僚主义。这样就能不犯或少犯错误,就能比较顺利地实现我们建设和改革的目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