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与史料 >> 历次全国政协会议的重要文献 >>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 第一次会议
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09-09-07    作者:    来源:人民网 2009-09-07
  字体:(     ) 关闭窗口

  过去五年是我国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五年;也是十届全国政协在理论上锐意创新、工作中注重实效,推动各项政协事业取得重要进展的五年。五年来,经济委员会在常委会和主席会议领导下,以中共十六大以来的路线、方针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精神为指导,以《政协章程》为准则,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建言献策,切实履行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团结依靠全体委员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局面,圆满完成了本届委员会的各项任务。

  一、总体情况与特点

  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由88位委员组成,分别来自19个界别。其中既有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又有学识渊博的经济学家;既有工业、农业、财经、金融及区域经济等领域的政策专家和资深专业人士,又有来自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企业家代表。委员构成精英荟萃,代表性广泛。

  五年来,经济委员会共进行了38项专题调研,委员参与341人次。举办了7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7场大型论坛,9次专题性座谈会。承担了3场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的筹办工作。组织委员出国调研考察5次。共向中央报送专题调研报告39份,反映委员意见建议的政协信息78篇。这些成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批复率达83%。此外,在会议期间委员们还提交提案1630件、大会发言110篇。编发《经济界委员通讯》54期。

  十届经济委员会的工作总体上呈现如下特点:

  坚持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工作机制,形成了生动、活跃、有序的工作氛围。

  坚持为委员知情献策出力积极创造条件,进行了一系列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探索。

  坚持突出重点注重质量务求实效,取得了一批履行职能的重要成果。

  二、主要工作与成效

  五年来,经济委员会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于宏观经济运行。经济委员会每半年举行一次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为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平稳运行议政建言。2003年以来,围绕着应对“非典”冲击及防止通货紧缩、新一轮经济趋热与加强宏观调控、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纠正经济内外失衡、调控资产价格泡沫与防止通货膨胀等经济运行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委员与专家们进行了多次深入研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每次会后形成的情况反映报告,都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已成为本届经济委员会工作的一大品牌。

  ——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基于对我国宏观经济大起大落根源的探寻,为“十一五”规划编制提供意见建议,“十一五”规划专题组对我国自“九五”以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反思。委员们认为,经济发展道路和增长模式问题至关重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十一五”规划必须突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这些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以及中央全会文件起草组的高度重视,许多建议在之后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得到了体现。

  ——关于“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历年经济委员会关注的重点课题。促进“三农”发展专题组先后围绕农村扶贫、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通过举办论坛、出国考察,向中央提出有关建议。委员们建议,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创新城乡管理体制;建立多予少取的长效支农机制;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形成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总理、副总理多次作出批示。有关建议在中央的农业方针、政策特别是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得到了体现。

  ——关于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短板”。委员会的投融资改革、政府职能改革专题组先后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并请十省区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协同调研。委员们建议,必须使政府从替代市场功能中逐步淡出;改革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革生产要素和紧缺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增强政府市场监管职能。同时,政府应创造推动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环境。温家宝总理批示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这些建议,要求形成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指导性文件。

  ——关于金融改革与发展。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当前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不少问题亟待研究解决。金融改革与发展专题组先后围绕农信社改革、政策性银行改革、金融安全问题,以及中小企业融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保险市场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委员们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重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加快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对政策性银行应正视风险、稳妥改革、规范发展。尤其是2006年底召开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专题座谈会,形成了许多重要意见和建议。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上逐页划批,并指示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于企业改革与创新。国企改革、企业自主创新专题组先后围绕国企改革、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企业自主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委员会数次召开“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题座谈会进行研讨。委员们提出,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切实推进国企公司化改制和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消除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因素;营造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与创新的良好环境。温家宝总理对有关情况报告作出了重要批示。国资委等部门在认真研究政协的报告后,形成了新形势下国企改革与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经济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我国经济腾飞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其发展受到某些体制、法律、政策环境的束缚。非公经济专题组通过深入调研,摸清了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向中央提出对策建议。温家宝总理批示有关部门据此起草推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专题组及时跟踪调研,对文件起草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对国务院出台“非公经济36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6年底,经济委员会与国家发改委、全国工商联共同主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论坛”,追踪研究解决贯彻“非公经济36条”中遇到的问题。论坛形成的共识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对促进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

  ——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几年来,围绕落实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委员会分别组织了沿黄(河)地区建设、东北振兴、珠三角、京津冀、西部大开发、北部湾发展等专题组进行深入调研,并围绕这些课题举办了论坛和专题研讨会。委员们建议,要积极消除体制障碍;消除政府对微观经济的行政干预;下大决心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应加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统筹协调力度等。经济委员会还承担了全国政协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促进北部湾经济发展专题协商会的筹办工作,有效推进大连设立保税港区、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进程。有关调研报告多次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批示,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调整结构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现代物流、产业转移、西部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专题组先后围绕现代物流业发展、东部产业转移、西部优势产业、信息服务业发展等开展了调研,并通过召开论坛、出国考察等方式进行深入研讨论证。委员们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要尊重市场规律;加强政策引导、激励和扶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西部地区要继续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和扩大对外开放。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体现在相关的国家政策中。

  ——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粮食安全是委员会始终关注的重大课题。委员会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两次组成专题组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委员们建议,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是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要合理调整主产区与销区的利益关系;支持主产区小型农田基本建设;进一步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大对主产区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加快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这些建议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得到温家宝总理和其他几位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