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与史料 >> 历次全国政协会议的重要文献 >>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 第一次会议
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09-09-07    作者:    来源:人民网 2009-09-07
  字体:(     ) 关闭窗口

  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在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的领导下,认真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精神,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握政协工作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地开展各项工作,建利民之言,献务实之策,做友好之事,成果显著。

  一、积极为国家大政方针建言献策

  围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献计献策是十届全国政协参政议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配合做好这项工作,外委会专门成立了三个课题小组,广泛吸纳委员参加,邀请专家、学者参与,圆满完成了任务,报送的相关意见、建议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

  “‘十一五’期间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研究小组深入分析我国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强调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国际形势将朝着对我有利的方向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提出了普及全民外交政策和国际知识教育、研究我国重大涉外战略问题、强化对外工作统筹和协调、提高对外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以及加强中央和政府部门同主要新闻媒体的沟通等五项建议。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研究小组认为,“十一五”期间及到2020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明显加快,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的趋势日趋明显,我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将举足轻重。针对利用外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掌握对外开放主动权、区域经济合作以及深化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等问题,调研小组提出了加快“走出去”体制的便利化改革、在宏观政策上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等23条具体建议。

  “开展对未建交国家工作”研究小组在分析了我国开展对未建交国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后,提出了加强领导和协调、充分发挥民间外交优势等6条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

  专题协商会是十届政协以来人民政协积极参与政治协商的创新形式。外委会积极参加“以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软实力建设”专题协商会,与会委员在会上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外委会成员还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专题,在十届政协第十八次常委会上作专题发言,反响很好。

  二、深入开展涉外问题的专题调研

  外委会注意找准服务大局和发挥自身优势的结合点,在确定调研题目时,坚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选择具有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的课题,在求实、求真、求精上狠下功夫。

  (一)关注对外开放国策,跟踪进行系列调研。围绕实施“走出去”战略,外委会开展了连续五年的系列调研,先后提交了13篇报告,推动了有关问题的解决。

  (二)关注民生问题,开展维护外资企业职工权益的调研。在华外资企业的劳资关系和工会组建问题,与保障人权、建设和谐企业及和谐社会紧密相关,外委会将其列为调研重点,先后四次与全国总工会的同志一起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深圳和福州等外资企业比较集中、劳资争议比较突出的地区进行调研。

  (三)与地方政协联手,共同开展专题调研。五年来,外委会分别与京、滇、甘、疆等地方政协合作,就北京奥运与公众外交、甘肃对外文化交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发挥地缘优势提高新疆对外开放水平等问题开展联合调研,对推动地方工作、促进边贸发展和边境管理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三、成功承办“21世纪论坛”2005年会议

  21世纪论坛”2005年会议是十届全国政协一项重大活动。按照“论坛”组委会统一部署,外委会负责会议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在确定和深化会议主题、组织接待与会贵宾和会议代表、协调安排会议其他有关事项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会议的成功召开付出了巨大努力。

  十届政协外委会成立后即着手研究本次“论坛”的主题、宗旨和会期等重要事项,邀请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反复协商、论证,最终将“可持续发展—中国与世界”确定为2005年会议主题。这一主题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丰富内涵,既充分反映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科学发展的理论创新成果,又凝聚了世界人民谋求和平发展的共识。在确定邀请与会人士时,始终把握论坛“高层次”、“学术性”两大特点。邀请我国家领导人、外国前政要和国际知名政治家出席或致贺信。邀请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有较高建树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与会发言。为充实会议筹办力量,并充分展现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整体合力,请五个专门委员会和中国经社理事会分别承担了“论坛”所设七个专题。外委会积极协助各单位确定中方专题发言人、征集论文和落实会议安排。为保证会议论文和专题发言的水平,在外委会的建议下,组委会秘书处专门设立了由外语专家和高级研究人员组成的论文组,负责对与会者发言题目和内容提出建议、审核论文及进行文字编辑工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达到了宣传中国、互相借鉴、广交朋友、推动合作的预期目的。会议集中反映了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所提建议对国家制定“十一五”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持续扩大“论坛”影响,外委会在“论坛”框架下还与有关单位合作举办了一系列专题研讨会,如“投资中国:世界的选择和中国的对策”、“区域经济合作:中国的选择与展望”等等。

  四、配合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做好涉外工作

  (一)根据外交斗争需要,即时发表声明。外委会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就事关国际关系和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适时表态,阐述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的严正立场。美国出兵伊拉克事件发生后,外委会发表了严正声明。

  (二)配合总体外交,积极开展对日本和美国工作。外委会是中联部牵头的“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成员单位之一,按照我方统一安排,参与了同日本执政党代表团的会谈,并就中日经济合作与东亚共同发展问题作专题发言。在中日关系低谷时期,先后以外委会和中国经社理事会名义派团访日,与日本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宣传我对日友好方针政策,积极促进两国关系发展。外委会充分发挥委员优势,在对美工作中重点宣传介绍我国关于台湾等问题的立场和政策,努力争取美方人士的同情,对解疑释惑、消除误解、增进了解起了积极作用。

  (三)积极开展对未建交国工作。外委会多年来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对未建交国各界人士的工作,与一些愿意促进中国与未建交国关系正常化的组织机构加强往来,注意以民促官、以经促政,借助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中拉经济技术合作小组这一平台,积极开展工作。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对未建交国工作向中央提出建议,受到有关部门重视。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交往

  外委会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积极开拓对外交往的新领域,推动交往机制化建设。

  (一)继续巩固和发展与有关国家议会相关委员会的友好联系。外委会坚持请进来为主、适当走出去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宣传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介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增进外方对中国和人民政协的了解。五年来,外委会共接待来自16个国家的19个代表团共219人次访华,组织16个代表团87人次出访28个国家,与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国际事务委员会签署了开展定期交往的合作规划备忘录。

  (二)积极发展与民间友好组织机构的联系。外委会注意同具有一定影响的非政府组织、民间友好团体建立联系,拓展对外交往渠道。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日本社会教育团体碧波会、韩中文化协会、美国犹太人大会等保持联系并实现互访,与哥斯达黎加“中国在即”等组织建立了联系。

  (三)加强对外国驻华使团的工作。五年来,外委会先后举办了与欧盟15国驻华使节及欧盟欧洲委员会驻华代表团官员的座谈会、拉美驻华使节和非洲驻华使节招待会。这些活动增进了相互了解、宣传介绍了人民政协的有关情况,取得较好效果。

  六、开展多种活动,为委员参政议政创造条件

  外委会与其他专门委员会、有关单位及地方政协合作,举办了多种活动,为委员履行职能搭建平台。

  (一)组织参观考察。外委会先后组织委员参观凭吊抗日战争纪念馆,视察北京市密云县工业开发区和现代农业项目,考察河北省“和谐廊坊”建设进展,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首都机场扩建工程、北京市规划馆,赴山西晋中、晋南了解民情,赴河南、海南和广东考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这些活动对委员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提高外事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受到广泛欢迎。

  (二)适时举办学习报告会。外委会多次会同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等有关部门举办学习报告会,邀请有关部委领导分别就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首脑会议及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当前国际形势和周边国家关系、中日关系和党的对外工作等专题举行报告会。邀请外委会委员就朝核问题等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作报告。邀请美国友人就美国国会对中美关系影响的新动向介绍情况。这些报告会受到政协委员和机关同志的普遍欢迎,为大家学习国家大政方针、了解对外交往情况提供了方便。

  (三)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协的交流。与港澳台侨委员会联合在广东增城和辽宁沈阳两次召开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副省级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工作经验交流会,并为地方政协开展对外交流牵线搭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