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今年棉花产量创新纪录 超额十万担突破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
作者:
日期:1957.11.14
版次:1
版名:
专栏:
正文:
今年棉花产量创新纪录
超额十万担突破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
新华社13日讯 新华社记者从全国棉产工作会议获悉:今年全国的棉花总产量突破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创造了我国棉花生产的最高年产量纪录。
据这个会议的初步统计,今年全国棉花总产量约达三千二百八十万担左右,超额十万担左右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要求今年产棉三千二百七十万担的指标,比去年增产三百九十万担左右,比历史上产量最高的1955年增产二百四十多万担。根据调查估算,全国平均每亩棉花产皮棉三十八斤,比五年计划指标高三斤半,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年;因此,虽然今年国家调整了粮棉播种计划,全国棉花播种面积比 1956年少了七百多万亩,比五年计划的原定指标少了八百多万亩,但是全国的棉花总产量还是突破了五年计划指标、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
解放八年来,全国棉花的增产速度,无论是总产量或是单位面积产量,都大大超过解放以前。1949年我国棉花产量只有八百八十八万多担,到1951年就超过了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一千六百九十七万多担),达到了二千零六十一万多担。到今年为止,全国棉花年产量比 1949年增长了两倍半以上,比解放前棉花产量最高的1936年增长了将近一倍。解放以来的八年中,每年平均增产二百九十万多担。解放前棉花产量较高的1930—1937年间,全国棉花年产量只增长二百八十多万担,平均每年增长不到四十一万担,相差六倍多。全国平均每亩棉花的产量,1949年是二十一点六斤,1955年增长到三十五点一斤,六年间增长了十三点五斤;而解放前1930年是二十九点六斤,1936年是三十一点六斤,六年间才增长了二斤,相差五倍半以上。
由于棉花产量增长迅速,我国当前按人口平均的棉布消费水平已经比解放前增长一倍左右,我国的纺织工业才摆脱解放前那种依赖进口棉维持生产的惨况,并且有可能在短短的八年期间获得了相当于旧中国纺织工业几十年的发展,使棉纱和棉布的产量分别提高了一倍半以上和三倍半以上。
棉花的质量几年来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今年全国纤维长度超过一英寸的棉花,已由1950年的不足7%增加到今年的85%以上,这主要是普遍推广优良棉种的结果。现在全国棉花良种面积已占全国棉田90%以上,旧中国几十年间都不能以细绒棉代替的两千多万亩质量低劣的粗绒棉,经过解放后几年来陆续换种,目前已将近绝迹了。由于质量提高,我国的棉花在解放前只能纺织市布和斜纹,现在已能纺织品质较高的府绸和华达呢了。
我国棉花生产的迅速发展,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棉花生产并给予大力援助的结果。党提出的“优先发展粮食生产、同时发展棉花和各种经济作物“的方针是棉花不断增产的根本保证。党和政府在确定合理的粮棉比价,实行棉花预购和统购统销,帮助棉农传播先进增产经验、推广良种、抗旱除涝,供应治虫药械、化学肥料和新式改良农具,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农民的巨大援助,也起了重大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棉田面积已比1949年的四千一百多万亩增加了一倍以上。解放以来,我国除了在黄河、长江流域的老棉区扩大许多棉田外,还在新疆和甘肃的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新棉区发展了一百多万亩棉田。棉田面积扩大是全国棉花总产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国农业合作化的实现,更进一步给棉花的增产创造了更多的有利条件。许多地区合作化前根本无法推行或不能彻底推行的棉花增产措施,合作化后都顺利地得到了普遍深入的推行。合作化后,各地农民生产热情大大提高,他们不仅顽强地同虫害、旱灾、涝灾进行斗争,而且还因地制宜地推广良种、增施肥料、使用新式改良农具、实行早播、快播、密植、精细整枝、秋耕保墒、早中耕、深中耕等先进增产技术经验,因而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在合作化后,许多地区的棉花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产,不少一向低产的棉区也一跃而成为高产棉区,棉花大面积高额丰产的县、乡、合作社,更像雨后春笋一样纷纷在全国各种不同的地区出现,许多地方已经提前十年分别达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定的平均每亩产皮棉四十斤、六十斤、八十斤和一百斤的指标。
各地党政领导依靠群众找出适宜本地情况的增产措施,然后采取干部种试验田进行典型示范等办法领导群众认真贯彻执行,对各地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湖北省麻城县的党政领导找出本县的棉花增产关键后,上自中共县委书记下至农业社的生产队长普遍种了试验田,使几个决定性的增产措施得到了普遍贯彻;全县的棉花每亩平均产量,就由去年的六十斤跃进到今年的一百零三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