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府白皮书 >> 1995年
中国的计划生育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    来源:新闻办网站 1995-08-02
  字体:(     ) 关闭窗口

五、满足育龄群众生殖保健的需要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坚持以避孕为主。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计划生育的信息、咨询和服务,是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措施。政府十分重视依靠科技进步,研究开发计划生育、避孕节育的技术和方法,以满足育龄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政府还在全国普遍建立了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向广大育龄群众及时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等方面的服务,保证了计划生育事业的开展。

  中国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展了避孕节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成果并在全国普遍推广。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制定了计划生育科技发展规划,现已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的计划生育科研和避孕药具生产体系。中国已经有了一个种类比较齐全,方法多样,可供群众自由选择的避孕节育技术系列。中国的男性节育技术研究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的已被世界志愿手术节育协会列为推广技术。女性节育技术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有的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中国避孕药的研制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提高现有避孕药具质量的同时,中国抓紧研制新的更为安全、高效、简便、经济的避孕药具。为了满足广大育龄群众对避孕药具的需求,国家每年投资近2亿元,组织40多家工厂生产各种避孕药具。中国的避孕药具供应已基本做到了自给。

  为了保证广大育龄群众随时随地能够得到所需要的服务,中国建立了遍及全国城乡的由医院、妇幼保健站和计划生育服务站组成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坚持面向基层、深入农村、服务上门、方便群众的原则,向育龄群众提供指导、咨询和服务,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需要,选择适宜的避孕节育方法。根据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倡生了一个孩子的育龄妇女采用宫内节育器,生了两个孩子的育龄夫妇一方做绝育手术,有利于保护妇女的身心健康,是安全、有效的避孕措施,因此,比较容易为农村育龄夫妇所接受。对于不适宜或不愿意采取这种措施的育龄夫妇,则指导他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它适合的避孕方法。目前,全国约有2亿育龄夫妇采取了避孕措施,全国已婚育龄夫妇避孕率已达到80%左右。

  从六十年代开始,中国一直实行避孕药具免费发放和节育技术服务减免收费的政策。1988年,中国开始实行避孕药具免费发放与市场零售相结合的体制,拓宽了供应渠道,既方便和满足了群众的需要,又提高了避孕药具的使用效率。为了使群众能够及时得到避孕药具,从省、市到乡、村各级都有专门的机构或专人负责。

  中国政府反对将人工流产作为计划生育的手段加以提倡。国家允许需要人工流产妇女在安全、可靠的条件下做手术。随着计划生育科学知识的普及和避孕节育措施的广泛采用,很多地方的人工流产数呈下降趋势。中国在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每年出生人口数与人工流产数之比保持在1:0.3左右,相当于目前世界各国的中等水平。

  为了保障母婴的健康,中国在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努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妇幼保健服务,提高了广大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水平,这对计划生育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已建成遍及全国城乡的妇幼保健服务网络。数千个妇幼保健机构广泛开展妇女病普查防治、遗传咨询、婚前检查、孕产期保健、新法接生、婴幼儿保健等多种服务。中国许多地区的计划生育部门为育龄夫妇开展了婚育系列保健服务活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虽然医疗卫生条件还比较差,但由于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组织服务人员主动上门为群众服务,保护了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深受群众的欢迎。

六、在改革和发展中走向完善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