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机器工业的新生
作者:
日期:1950.06.04
版次:1
版名:
专栏:社论
正文:
机器工业的新生
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所召开的全国机器工业会议,标志着我们国家机器工业的新生。
重工业是国家工业化的基础,而机器制造工业,则是一般工业的神经中枢。斯大林曾在一九二六年说道:“……我国的工业化,不能限于发展各种工业,例如发展轻工业,虽然轻工业及其发展是我们所绝对需要的。从此可知,工业化首先应该了解为我国重工业之发展,特别是我们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这个一般工业的中枢神经—之发展。否则,便谈不到我国经济独立性之保证了。“(给列宁格勒组织的活动分子关于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三日联共(布)中央全会工作的报告)
过去,我们国家机器工业的情况怎样呢?
首先是半殖民地性。我国机器工业首先是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而产生,帝国主义为了在中国推销商品,需要在中国建立一部分修配与加工的机器工业,因此,我国的机器工业大都集中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地的沿海城市,上海一地的机器工业约占全国百分之四十五,即是鲜明的例证。但是这些工业却不是可以不依靠帝国主义而独立存在的。只有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东北之后,因为他们打算永久占领东北,才在东北建立了些独立的重工业。其次,是军事封建性。封建军阀为了制造军火也创办了一部分机器工业,这是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他们多半只求有军火,不计成本,不讲效率。这些军事工业对于帝国主义的工业也有很大的依赖性。我们过去虽然已有相当数量的民族资本的机器工业,然而规模均不大。脆弱性、依附性与分散性,就是旧中国机器工业的特点。一切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型电机、化学、汽车等专业性机器制造厂在中国还很少甚至没有。在帝国主义势力被赶出中国,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打倒之后,旧中国的机器工业立刻处于青黄不接的情况,随着物价稳定而出现的、并因购买力低下所产生的暂时的萧条,又增加了机器工业的困难。
这次全国机器工业会议适时地解决了下列问题:
一、首先是解决了当前全国机器工业的萧条问题。全国机器制造业,在这次会议中,获得了总值六十一万吨小米,即约等六千万美金的定货(按粮食的国际市场价格计算)。这批定货,除东北机器生产不计外,共计可以满足今年下半年全部机器工业生产力百分之七十。这就将改变机器工业中的萧条状态。
二、适当地扶助了私营机器工业。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在今春第一次定货会议时,即曾向私营重工业定货。在华东,仅钢材一项定货即值约十万吨小米,即约一千万美金。电机的百分之七十二是向私营厂定货的。在这次机器业定货分配中,满足了全国私营机器业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生产力,满足了全国公营机器业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生产力。在私营机器业集中的地区,满足的程度更大,上海、天津两地都达到生产力百分之六十到八十。估计在会议之后,还会有新的定货。这对于全国机器业将是一个新的鼓舞。
三、将全国的机器工业,逐步地组织起来,建立起基干的重型基干工厂,这是这次会议的主要收获。这次会议,决定用适当的方法将零散的公私机器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在私营机器业根据自愿)组织起来,做到可能程度的专业分工,这也是机器工业本身的要求,否则技术很难提高,成本很难减低,也就谈不到发展。如果零星分散的工厂组织起来,再经过改造,建立为若干个崭新的大型的,包括重型机器制造,精密机器制造,化工机器制造,机车制造,工具、船舶、汽车等基本工厂,对于中国工业将起着柱石作用。
四、确定了技术干部的培养计划。随着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工作的进行,技术干部问题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从全国来说,我国的工业技术人员基本上是不够的,然而在这不多的数量中,通才多于专才,高级机械设计人员更缺乏。因此一方面有计划调配现有干部,凡有技术者应集中在技术岗位上,并争取其他岗位上有重工业技术的干部回到技术岗位上来,以增加现有技术干部的数量和提高技术干部的质量;另一方面更需要有计划地培养训练干部。会议还讨论了大批的兵工生产转业为和平建设生产的问题。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为了保证这次会议的各项重要决议的充分实现,什么是必须注意的呢? 首先是认真地订立与执行合同。会议所决定的原则、定货分配、组织分工、以至建立新厂,都须要通过一系列的合同来实现,目前正处于准备与签订各种合同的阶段。签订合同,一定要实事求是,认真负责。一方面应反对官僚主义与粗枝大叶的作风,应坚决反对随便签字,最后以“反省”了事,采取所谓“政治解决”的办法,这对于国家经济的损失实在太大。另一方面也要反对投机取巧的作风,凡自己不能承制,决不可订约。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必须予以严重注意。其次,定货与建厂任务必须完成。各地领导机关、机器制造业的全体工人们、工程师、职员们,必须为完成这巨大的定货与组织建厂而奋斗。这次定货包括许多重型机器、精密机器、化工装备,且为我国机器工业第一次所制造。这是我国机器制造史上的创举,必须严肃地迎接这一光荣任务。在这次定货与建厂工作中,全国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与人民,尤其是东北人民政府与东北人民须作更艰苦的奋斗。最后,各高等教育机关要与工业部门协力解决培养专门技术人材的问题。若干年来,在我国第一等的十二个大学中,仅造就出为数不到五千人的一般技术人材,而这次会议中,只机器制造一项就要求在三年中培养出八百多高级专门人材,否则便赶不上需要。希望这次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所召集的高等教育会议,能对这个问题加以认真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