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报刊剪辑 >> 人民日报社论 >> 人民日报社论57
一个解决职工宿舍问题的好办法
发布时间: 2010-05-19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5-19
  字体:(     ) 关闭窗口

  标题:一个解决职工宿舍问题的好办法

  日期:1957.12.18

  版次:1

  专栏:社论

  一个解决职工宿舍问题的好办法

  职工宿舍问题—不够住的问题,由来已久。国家年年拨款盖大批大批的职工宿舍,但还是不够住。不但如此,而且要房子的申请书还越叠越高;报纸上也登过“四世同房”、“无情的天河”等漫画。不解决职工宿舍问题,看样子真是太不像话了。

  为什么职工宿舍总是不够住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过去,由于调查研究不够,对“一切从六亿人口出发”的精神体会不够,曾经有过一种相当普遍的认识,许多人认为:宿舍所以不够住,是由于住宅建筑的增长赶不上职工人数的增长,因而不能满足需要。至于这种需要是不是都合理,是不是应该完全满足,是不是能够完全满足,许多人都不去作具体分析。根据这种认识,只能得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国家多投资,多盖些职工宿舍。本报去年626日的社论“解决职工住宅问题“,也反映了这样的认识。这篇社论虽然也出了一些好主意,如推行自建公助的办法,充分利用民房、降低建筑标准、尽可能用同样的钱盖更多的宿舍等等,但总的精神却是:“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国家投资“。

  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而且正因为过去有许多同志都持这种认识,职工宿舍问题一直不能解决。

  事实是,这几年来职工宿舍建筑的增长速度很快。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修建职工宿舍四千六百万平方公尺,实际上到1956年就已经盖了职工宿舍六千五百一十五万平方公尺,超过五年计划规定的宿舍建筑面积41%以上;加上今年批准新建的职工宿舍,五年来共盖了约八千万平方公尺,较原计划超过了将近一倍。五年计划原规定增加职工四百二十二万人,实际上由于国家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由于去年许多单位过多地增加了一部分职工,五年来新增的职工总数超过了四百二十二万人。但即使如此,新建的八千万平方公尺职工宿舍,供给新增加的职工居住,也还是绰绰有余的。许多企业的情况也是如此。例如国营郑州纺织机械厂新建的职工宿舍,如果平均分给全厂的职工,每人可以分到十二点八平方公尺,是非常宽裕的。

  然而,还是不够住,而且越来越不够住。即使是国营郑州纺织机械厂,每个职工平均可以分到十二点八平方公尺的职工宿舍,也曾一度同样地闹“宿舍荒”。

  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于大批职工家属从农村流入城市,要公家给房子住;原来租赁了民房,或者自己有房屋,家属已有住处的职工,也要求公家分给家属宿舍。所谓职工宿舍不够住,说确切些,就是职工家属宿舍不够住。至于职工的单身集体宿舍,在绝大多数的厂矿中不但已经完全解决,并且还有多余。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过去一直在采用的办法:尽可能多盖些宿舍,满足需要。

  结果就是现在这样的情况,宿舍盖得越多,要求宿舍的也越多,问题越来越难解决。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建筑职工宿舍方面原来有一个定额:带眷职工占职工总数的60%。现在看来,如果说这个定额有缺点,也只是订高了,而不是订低了。为什么只规定60%的职工带家属呢? 因为许多职工还没有结婚,许多职工的父母妻子原来住在农村,是农村里的主要劳动力,许多职工和他们的家属在城市里原有自己的住处。这些职工并不需要、也不应该要求公家给解决他们家属住的问题。可是,事实上,现在许多企业,带眷职工,即有家眷住家属宿舍的职工,已达到或者超过职工总数的60%,但还有许多职工在申请家属宿舍。公家的家属宿舍条件好、房租过低、水电费有公家补贴或者不用掏钱,为什么不住公家的家属宿舍呢?家属进了城,患病有半价优待,生活困难可以申请补助,为什么不接进城来呢?于是,妻儿老小,甚至只沾一点亲戚关系的外甥内侄、小舅子大姨子等等,都带到城里、带到机关企业里来,真是“阖第光临”,要求公家分配家属宿舍。这样下去,职工家属宿舍那有够住的一天呢?

  不只是家属宿舍不够住,家属来了,不会坐守在宿舍里,他们要吃饭、要买东西、要坐车、要洗澡、要理发、要看电影,也会生病,并且还要要求就业,因而引起商店、电影院、医院、托儿所、中小学、邮电局、理发店、洗澡堂、饭店等一系列福利设施和公用事业设施的供不应求,并且引起严重的城市就业问题。此外,道路、供水、排水、交通等市政工程也必须紧紧跟上。这些,都需要国家投资。据国家建设委员会初步计算,城市人口每增加一个人,就需要增加福利设施和市政工程的建设费用五百五十八元到六百九十五元。若按去年年底还有约二百五十万名职工要求解决住房问题,批准其中60%带家属,那么至少需要国家投资四十四亿元至五十六亿元。这笔钱相当于去年我国工业建设投资总额的70%到80%。这样大一笔钱,国家是拿不出来的。一定要拿出来,就不能多盖工厂,不能搞社会主义建设。这行吗?而且真要这么做的话,其结果必然是有更多的职工家属接踵而至,也伸手向国家要房子。那时又怎么办?再加上市政工程、公用事业的扩大,市政部门、公用事业部门和服务性行业都要增加职工,这些职工又会携带家属要求公家给房子。这样一来,我们就会陷在职工宿舍不断膨胀的恶性循环中,而寸步难行了。

  更严重的是,大家都把家属从农村接到城市来,大批农村生产者变为城市的消费者,职工本人负担加重,农业生产也要受到不良的影响。

  另一个办法,就是今天本报介绍的国营湘江机器厂的办法:严格规定职工家属入厂居住的条件;调整房租、水电和家具的收费标准,一方面保持收支平衡,并力求有一部分折旧,另一方面减少由于住公家宿舍待遇优惠而对职工要求家属宿舍的刺激;动员职工家属回乡生产;确实需要宿舍、合乎规定条件的,由内部调剂解决一部分,并组织职工自建家属宿舍;新建家属招待所,作为家住外地的职工家属来厂短期探亲的临时宿舍。采用这个办法,湘江机器厂基本上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职工宿舍问题,职工群众也认识到“一切都伸手向国家要“的作法是不对的。我们认为,湘江机器厂解决职工宿舍问题的办法,是在目前条件下唯一正确的办法。其他各地一些企业实行了类似的办法,也证明是可行的;把道理说清楚,群众是可以接受的。

  有人会说,严格规定职工家属入厂居住的条件,动员家属回乡生产,使夫妻、母子分居于两地,岂不是“太不人道”、“太没有群众观点“了吗?有这种想法的人,最好去问问老年人,过去出门谋生的人有几个是带家属的;做官的,官不到县长,很少能“携眷上任”;经商的,“三年五载归一回”;至于工人,带家属的就更少见了。若是再从反映古代人民生活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去找一找古人的情况,那就更清楚了。翻开“唐诗三百首”:“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说明了古人出外谋事也不是都带家属的。京戏“桑园会”里,秋胡在楚国做官,归来时妻子老母都不相识,可见不但没有带家眷,连家也很少回。当然,古代人民在处理工作和家庭生活的矛盾时,也是有斗争的。但古时候有一句妇孺皆知的箴言,叫做“大丈夫志在四方”,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几千年来,人们出外工作绝大多数都不能携带家属,新中国诞生以后,情况是有了一些改变,建筑了大批大批的职工家属宿舍,并且在以后还要逐步建筑一些,但是新中国成立还只有八年,怎么能做到个个职工携眷上任呢?古人尚且能以“大丈夫志在四方”的气概处理工作和家庭生活的矛盾,今天,我们的职工,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的战士,为什么就不能和家属暂居于两地呢?况且,也不是说夫妻母子因此就不能团聚了。国务院已经公布了工人、职员回家探亲的假期和工资待遇的暂行规定(草案),将来还要过渡到实行普遍的休假制度,企业、机关里要建筑一些家属招待所。这些,都是为了便利职工和他们的家属团聚,这有什么“不人道”的呢?至于说到群众观点,我们说建设社会主义才是最大的群众观点。一切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想法和做法,才是最没有群众观点的想法和做法。

  当然,以上所说的这些,并不是意味着国家从此就不再花一些钱来建筑职工宿舍了。不是的,国家今后根据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根据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方针,根据从六亿人口出发的方针,仍然要拨一定的钱建筑最必需的职工宿舍。但是,无论如何,新建职工宿舍的数量是有限的,在今后一个长时期内,是不可能做到所有职工家属都和职工住在一起的。

  严格规定职工家属入厂、入机关宿舍居住的条件,动员职工家属回乡生产,调整房租、水电和家具收费的标准,提倡有能力的职工自建家属宿舍等等,都是一些很复杂的、牵涉到每个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湘江机器厂对这些问题都订有详细办法,可以要来参考。解决这些问题,应该细致、慎重;有些问题,可以逐步解决,有些个别情况,还可以个别处理。但总的说,湘江机器厂解决职工宿舍问题的办法,基本上也就是全国解决职工宿舍问题的办法。我们建议各个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和职工同志都来读读这篇湘江机器厂解决职工家属宿舍问题的新闻,看看本单位是不是也应该实行这样的办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